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技术访问到后来的技术销售,可能需要2-3年时问,跨越的时间很长。但非洲很特
殊,它最不稳定的是国家因素,也许在这2-3年里,一个国家己经换了好几个领导
人,合作伙伴也换了两三个,也许你上一个合作伙伴是这个族的人,很快又变成了
另一个族的人,而这个族可能是上一个族的死对头非洲族与族之间的矛盾是很激
烈的。这时候你要管理的是,不管你的合作对象怎么变,你都要把这些人永远团结
到这个项目的周围。我做到了。
再举一个例子,和芬兰做齿科项目的合作。芬兰人对专业是很注重的,他们就
像中国人一样务实、讲利益。这时你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项目本身的效益而不是人。
当时,我们想引进芬兰的技术,不是像非洲那样输出技术和相关支持。你从别人那
儿拿东西的时候,你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让对方相信这个项目是双方互惠的。从对方
那儿拿东西,要怎么拿才能付出最少或者最合理是一个关键。
再比如跟德国人合作。我学到的是最严谨的谈判方法。我们跟德国谈涂料合作
的时候,一谈谈到凌晨三四点。我跟对方负责人,一直改、改、改,哪怕是一个不
伤大雅的意向。当时我哪会起草一个合同?就是这样学的。现在再有这样严谨的谈
判;我一点都不会害怕的。而且我还学会了管理时间。德国人很严谨,他们对时间
的管理是非常厉害的,他说在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绝不会拖延。我还学
会在短时间内给出一个计划书。有时我到一个公司现场调查,只有5天时间,回来马
上就得出报告。我能应付。
选择MBA不要盲目
记者:既然你在政府做得不错,收获也很多,为什么要去念MBA?
梅:工作中带来的这些东西当时未必认识得到,我那时觉得压力很大,很多领
域的东西都不清楚。当时在政府,没有提供你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不像现在在壳
牌。原来有谁教你做项目?都是自己摸索。从最初谈判到申请资金,再后来我能管
理一些资金了,像东南亚的一些项目资金都是我来管的。这使我动脑筋:我应该怎
么来管理这些资金?这全是一个自觉自学的过程。后来我为什么要出去读MBA,就是
觉得自己的知识有些欠缺了,自己能自觉自学的都已经会了,但是缺乏理论性和系
统性。我在科技部做了5年,最后决定去读MBA。
记者:当时你为什么要选择克兰菲尔德的MBA而不是现在流行的哈佛?
梅:我是1997年念的MBA,那时已经28岁,岁数大了,我选择英国的克兰菲尔德
也有这个原因。因为这个学校提供一年制的MBA,其他学校一般是两年制。我1998年
就回来了。
记者:你认为选择MBA是否重要?你会给MBA求学者一些什么建议?
梅:我觉得选择MBA应该谨慎。中国人有个误区,什么东西热就追什么,其实还
是要看你自己的方向,将来想做什么。
我就知道自己是不会自己去做买卖的,我的性格不适合;我估计我也做不了太
好的销售,因为我跟别人去买东西的时候,从来都是:最后人家不想买的我买了。
我推销不了东西。
我分析自己我分析能力很好,我对数很敏感,我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强……我
想我做高层管理或者战略会非常好,在这方面,我有条件。MBA是最好的实现这一目
标的方法。如果我要做新闻业,肯定不会去读MBA我大学的同学有做新闻的,我跟他
说,你去伦敦读一个政治经济学院都要比MBA强,将来你的职业是要向新闻发展,而
不是做公司的高级管理。
我经常帮英国文化委员会做一些大学的招生工作,我给同学们讲课时就强调,
不要盲目选择MBA,如果你将来不是想到大公司里做很高层管理工作的话,MBA不会
使你增加价值。
选择去哪个国家读MBA也很重要,美国的MBA和英国的MBA完全不同在企业文化
层面。假如你想毕业后到美式外企工作就到美国念,不要找英国的公司,除非你打
算为欧洲公司服务。当然,最好是有了一段工作经验后再去读MBA,否则,你读出来
就很尴尬了。那时候,你的竞争对手都是MBA,没有工作经验让对方拿你很难办,不
知如何用你,你就真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难忘华西医大的英国老太太
记者:到现在为止,你觉得有哪些事情对你影响最大?
梅:其实到这个年龄应该学会忘记(开玩笑)。我是在华西医科大学念的英文
专业。这个学校是原来的教会学校。以前说“南协和,北协和”,“南协和”就是
华西医科大。现在听说合进了四川大学,挺可惜的,华西医大这个品牌多响啊。我
上学正好是改革之后,原来教会学校时的老师又回来了,所以我们的师资特别好。
这些老师信教,特别敬业,比很多外校好多了。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我受益特
别多。他们对人很好,只要看到你爱学的话,就允许你到他们的小图书馆看书老
外自己还带来了好多书,建了一个小图书馆。四川冬天很冷,我经常到那小屋去窝
着。他们走的时候把这些书的大部分都捐给了学校;我走的时候,是惟个被他们
允许选出一些喜欢的书带走的。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对我特别好的老师,当时她巳经很老了,70多岁了。
她说:“苏珊啊,我太老了,回国后可能很难出来看你了,你得到英国来看我。”
我那时候觉得纳闷,当时出国多难啊,我都觉得根本不可能了。然后她说:“苏珊,
你不知道,我都经历了这么多。”她先生是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在解放前就驻
过上海。上海现在的少年宫原来是他们家的官邸。她为什么这么老还到中国来?因
为她一直有这个回来的心愿。解放后她跟那批外交官一起回的英国,后来她先生也
去世了,她也把孩子带大了。她说她终于可以到中国来了她对我说,她经历了那
么多事:“我觉得到我这个年纪,我都还在抱着希望,相信什么都会改变的。难道
你不相信世界变化有多快?”
但我还是怀疑,除了你死气白赖地去考托福,然后再被拒签二三十次,可能才
会有点点希望。所以我当时觉得出国简直就不可能,我怎么可能去看她!结果一年
以后我一毕业,当年就被派到芬兰,去做齿科器械。当时我就在芬兰给她打了个电
话说:“我现在芬兰。”等到下一年我就已经在英国,见到她了。她说:“你看,
苏珊,我跟你说什么了?你不要放弃。世界上的东西;就像佛教说的,一切都是不
确定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你要相信仰自己的际遇。虽然我们的信
仰不一样;但你们的佛教也告诉你们什么事情都是可变的。你一定要有信心,不要
放弃。”
这件事我印象好深。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虽然这句话被大家说烂了,但真要
做到,不容易,尤其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这样想:你现在做的事对将来是有用的,
即使你未必意识得到它对你的好处。你要有亲身感受的时候,就觉得这句话很真。
你现在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把它做好,它对你都是会有收获的。我对我的秘书也
说,你做工作的时候不要怕它琐碎,反正这就是你的工作,不如把它做到最好,比
别人做得聪明,将来对你会是一笔财富,不然,到时你回想,你不过是在无谓地浪
费时间。你永远都不知道世界会怎么变化。
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当翻译
记者:有意思。还有什么人对你有影响?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觉得人一定要善良。你得到过别人帮助的时候,你会虚心
地感到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付之别人。我其实特别感谢我的第一个老板。他姓
周,周祖业。他是当时北京市科委的主任,已经退休了。其实我一直没有机会亲自
对他说我很感谢他。我这个人性格很开朗。那时候外事机构很严格。有一次我跟他
们去马来西亚,我有朋友在那儿,可外事纪律规定,如果你是单身的话,不能单独
出去,必须两个人一起才行。等我把同事安排好后,我还是出去和朋友喝了一杯咖
啡,还没敢放开来聊天。那朋友跟我关系太好了。回来以后就特别被批当时我都
不知道,只是被提醒,后来才知道他们到主任那儿告我很多事情,意思是这个人将
来就不能出国了。但我们主任把这事全都给压下来了。他说对年轻同志不能这样,
你要看到她的贡献。
而且我记得我第一次担任翻译的时候,就在人民大会堂,是和IDG的签约。我特
别地紧张。那时候在场的都是大人物。我从来没有在那么大的场合翻译过,还有电
视转播。我特别地害怕,而且稿还没定,是现场直译。我吓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很年轻嘛,二十三四岁,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到上去时我就哆前,我跟周主任说:
“糟了糟了,如果我要译不出来怎么办?”他说:“谁认识你呀?我都不怕,你怕
什么呀?你是我的翻译。”意思是说,你是我的翻译,你要丢了人,别人顶多是骂
我。这么大场会肯定是他挨骂“你怎么找了个这样的翻译!”
他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没意识到对我的鼓舞是多大。现在我们这儿好多年轻的同
事,我要能帮助他们我是特别愿意。我曾得到别人的帮助,知道哪怕是一点引导、
指导,实在都是太重要了。我很遗憾没有对他当面致谢。包括我出国念MBA的时候。
那时候离开政府机关也很难,但他还是同意我走了的。按说政府培养一个人也不容
易。他的思想很包容。在政府,工作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个人的发展。跟大公司不
一样。大公司认为工作总是有人做的,不能因为工作的需要就限制个人的发展。到
壳牌我才深切感受到,如果我的手下跟我说,苏,我不想再于这个了,因为我的目
标不是这个,我是不能阻止他的。虽然我现在很需要人,但不能说因为我工作需要
就不让他换,不让他走。但那时在政府只能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的安排。在那种
情况下,我觉得他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有一个人,我要特别感谢的话,我
想就是他。他对人的处理方式,他的思维他的思维是很活的。其买我们好多项目
都是他引导的。其实他就是我一个榜样,很多事我都是向他学的,他可能自己都不
知道。他看人不局面,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是非常好的。
对年轻人来说,好些时候就是一个信心,一个鼓励。
记者:有什么事情是你很反感很讨厌的吗?
梅:我现在觉得自己的容忍性还是很强的。年轻的时候爱冲动,但现在我心很
平静。其实很多烦恼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好多时候只是你的一种看法,你觉得这
件事跟你的看法、你的理解不一样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但是你想你的很多做法
跟别人的看法也不一样,在他们眼里你也很让人烦的。
记者: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梅:我的事业也不是很顺。有的人年龄跟我差不多,但做得比我更好。我比较
不会搞“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