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有挑战性的学习。她参加学生会,加盟文艺部;频频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
因为英语上的极大优势,她还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
等重量级人物的接待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使王亚非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了充分的信
心,更让她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从那时起,我的视野变得开阔,我的思想也更开
放了。有小学时代的同学认为我的气质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毕业以后,王亚非回到了家乡西安。开始了在西北工业大学外事办的工作。那
时,她是一名翻译,这也算多多少少实现了王亚非小时候想当外交官的梦想。
心的呼唤
在西北工业大学做了几年的翻译和英语老师,王亚非渐渐成熟起来,也成立了
家庭,但并不安逸。王亚非觉得缺了点什么。“你知道,人是一种惯性动物,很容
易就被驯服。打破现状,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是我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我无法抗拒
自己心的呼唤!”
于是,1985年,王亚非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
在美国留学的2年时间里,王亚非在马里兰大学当文学老师,教的虽然是不太在
行的鲁迅文学,却也兢兢业业,忙得不亦乐乎。在教学之余,王亚非向外“扩展”
自己触角的本性再次“暴露无余”。她选择旁听语言课,研修美国历史,探究美国
的风土人情。性格亘率的王亚非还交到了一大群外国“哥们”。在这些外国人中间,
王亚非活得自在而自信。
她讲了一件在美国的趣闻给我听:“当时我已经20多岁了,可我常常被人认作
十多岁的小女孩。记得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午夜酒吧。老板一看到我,就拦住我,
向我要身份证。哈哈……那个可爱的胖老头,我现在都还记得他,他以为我是未满
18岁的少女,想偷偷混进酒吧。”
王亚非在美国的房东是一个律师家庭。通过2年的相处,她再一次用自己的热情
和坦诚征服了这一对中年夭妇的心。他们曾经笑着说:“哦,Jane;你们的国家为
什么不让你做中国驻美国的大使呢?你来,一半美国人会爱上你。”回国那天,房
东全家特地请假送王亚非去机场。一同回国的同事百思不得其解地问王亚非:“你
用了什么魔法,让这么一群美国人在机场大哭小叫的?”王亚非笑了,深深地笑了。
是啊!吉普赛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那里看作是她的家。她唱歌、跳舞,用自
己的心灵之歌、生命之舞赢得了人们的心。这就是吉普责人的魁力!
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
“别人读MBA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至少都明白MBA是怎么一回事。可我呢,
却是稀里糊涂,像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的。小时候,我妈就说我这人大感性。我
就是这么个个性,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我既不知道MBA究竟学些什么,也不
了解MBA对我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现在的工作、生活都成了一种程式,而我又偏偏
爱不了没有挑战的工作。去英国念MBA,既可以再次去国外充充电,开阔一下思路,
又可以拿一张硕士文凭。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我当时还想着,学完MBA,我还
要回来做一个业务精良的翻译。”
1987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由英方出资,派遣第一批中国学生去
英国攻读MBA。此时,王亚非正被国务院生产办(现国家经贸委)借调到北京做翻译,
恰好协助此次MBA招生工作。
当时中国准备派遣去英国读MBA的有20个名额,都是从大型企业里面挑选出来的
有S年工作经验的人。严格的过关考试将一大批报名者拒之门外,第一批招生只招到
了9个人,高指标还差一大截。这时,正好有一个在国外的同学说:“MBA招不到人?
你为什么不试一下!这在国外可是最热门的一个专业,你的英语这么好,一定行!”
当时无法就读联合国译员班的王亚非憋着一股子劲,“好,不让我念联合国译
员班,我就上MBA。权当是一次充电。考得上考不上先不说,就是恶补一下数理化也
好啊。”说是这么说,一向争强好胜的王亚非一头扎进了MBA过关考的准备学习中。
她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留下来的积蓄请了一个数学家教。每天挤时间来学啊,
算啊,记啊,仿佛成了一个铁人,不用吃,也不用睡了。想着可以去英国上这么个
有名的专业,她就兴奋得不得了,哪里觉得辛苦?领导看到王亚非的认真劲,特别
“奖励”了她每天半天的假期,用来给王亚非学习。
在家教的帮助下,王亚非渐渐进入了状态,做题渐渐有了体会,很快就融会贯
通了。“到后来我都忘了自己是因为要考MBA而在学习微积分,倒好象又回到大学时
代,读起了数学专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4个月的苦打硬拼;她真的过了关。王亚非成了中国第一
个前往英国攻读MBA的女性。
开始流浪
王亚非有一个加拿大朋友查尔斯,两人相交甚深。他对王亚非说:“你啊,不
仅仅是你一个人,而是你们这一代人,选择出国留学,读MBA,从登上飞机的那一刹
那起,就注定了你们今后曲折的命运之路。你们选择的这条路是一条流浪之路。”
初到伦敦的王亚非可没有意识到命运的曲折,她完全被另一个异域之邦深深地
吸引住了。每一天对王亚非来说,都是那样的新鲜和充实。这是她第二次出国了,
英国和美国的文化虽然泪异,但王亚非凭借自己的英语优势和个性魁力,很快又熟
悉了英国的文化,并喜欢上了这个欧洲国家。
新鲜劲过后,接路而来的就是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繁重学习。比如“欧共
体法”的课程吧,运用了很多的古典英语,如果对欧洲几国的历史不了解、不熟悉
的话,就很难弄懂这门功课。另外,王亚非的数学底子薄,上财务、金融等课程时,
就会感到特别地吃力。
素来不愿轻易服输的王亚非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MBA,应该具备优秀的综合能
力,偏废任何一门功课都会使这个MBA变得名不副实。她是出名的晚上不睡,早上起
不来的人,而且学习方面从来是聪明大过吃苦,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拿出比别人
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吉普赛人天性不向困难低头,可她们的骨子里更带着浪漫的气息。这种浪漫,
使她们即使再苦再难,也不会忘了舒展自己的生命,拥抱美丽的世界。
“那时的英国,东方人还很少,东方女性就更少了。所以接触的大多数外国人
都很喜欢我。他们给我起了个绰号‘troublemaker’,说我老惹事儿。我的课余生
活应该说过得很丰富多彩。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圈子,很英国化。我们在一起谈自
己的祖国、家庭;交流感情经验;甚至切磋厨艺,这些无形之中给我的MBA学习带来
了意想不到的帮助。
“那时班上共有五六十个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
语言;互相磨合,彼此学习。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历啊!当然,我们大家实打实
是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会有差异,分歧、矛盾自然也就免不了,可
是真正克服这些人为的困难,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也是一门大学问真艺术啊!”
就在这份学习的艰辛和生活的快乐中;MBA的课程学习很快就结束了。接下去,
就是考察学习结果的MBA实习了。学校给王亚非联系的实习单位是伦敦的一个纸制品
公司。同她一起实习的小组里共有四个人:王亚非、一个中国同学和另外两个英国
同学。公司的工厂在苏格兰,每天早上他们驱车过去,晚上回来;产品研究、市场
调查,每项工作都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做,半点不敢马虎。
通过实习,王亚非真正理解了“团队”、“合作”。她很坦率地说:“以前我
的脾气很倔强,有时甚至顽固,MBA改变了我很多。现在我有了许多改变,特别是我
学会了倾听。”除此之外,实习还让王亚非把课堂、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又巩固
了一遍。
经过MBA的塑造,王亚非也没有完全明白自己的定位。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还
准备回去当老师。
去往何方
不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王亚非都有很多朋友。这些朋友知道她临近毕业,不
少人劝她留在国外,不要再回去了。宽松的工作环境,优裕的经济条件,明朗的发
展前景,这些都是当时国内缺乏的。加之很多公司纷纷邀请王亚非加盟,包括“美
国之音’这样的媒体大集团。何去何从,王亚非处于抉择的关口。
“其实,国外留学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不是带着金色光圈的一群人。
知道吗,有这样一句笑话;‘他妈的,咱留学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国内看我们不爱国,国外看我们又心存戒备,两头不着。再说,第一代留学生真要
在国外立业,其实是很苦的。中国人在外面;被人称作‘二等公民’。倒不是说外
国人就一定看不起中国人,而是那个文化传统,你无法融人进去。对人家的风士人
情再了解,也只是了解,毕竟是两个文化传统下长大的。根,改不了的!”
王亚非笑了笑,接着说:“再说,我们总想要回去为国家做点什么。不是唱高
调,在国外真是这样想的。我呢,情况相对来说又还要特殊一些。我放心不下在西
安的儿子。加上同去英国读MBA的同学中,有一位和我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一向
重视他的意见。他建议我回国。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回国,回到了西北工业大学。”
双重危机
然而读完MBA之后的王亚非,早已经不是原先的那个王亚非了。就像被缚住了双
翅的鹰渴望在蓝天翱翔一样,做一名出色的翻译对王亚非已经失去了挑战性,她盼
望自己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展拳脚。可是,到底应该怎么迈出第一步呢?除
了事业上的迷茫之外,王亚非的家庭也搁浅了,和先生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越来
越明显。王亚非面临家庭、事业的双重危机,吉普赛女郎无法唱歌,更无法舞蹈了。
3月初春北京的一个灰蒙蒙的下午,王亚非和两个小学时代的女同学一起出去走
走,想舒缓一下心情。尽管外面春光明媚,但三个人丝毫没有踏春的兴致。沿着西
单一直往前走,突然看到街边有个“心理咨询所”,三人居然不约而同地走了进去。
一问才知道,要进行心理咨询还得提前一个月预约。三人只得出来,相视一看,不
禁大笑起来,“看来,中国有病的人还挺多!得,我们就自行了断了吧!”那个下
午,王亚非走了很多很多路,人越走越累,心却越走越轻。
有个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对王亚非说,“你呀,就是一个女人,扔不下那些盆
盆罐罐!”“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人的多面性在内心做了很长时间争斗,何去何从!”
事业第一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