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于长春-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六藏。
(39)赅:兼备,具备。
(40)说(yuè):通悦,喜欢,喜悦。
(41)有私:私指偏爱。有私是承上文“皆说”而言。
(42)真君:真心,真我,真宰,是继“怒者其谁”而言。谁是虚点,君则是明示。
(43)不亡以待尽:形体常驻下变而等待耗尽。有的版本将“不亡”改为“不化”可供参考。
(44)刃:比喻矛盾,靡:同劘,切实,切中事理。“与物相刃相靡”指“与物相接,日以心斗”
的人。
(45)止:已。
(46)役役:形容劳苦下休。
(47)茶(nié):又作布。茶然:精神不振,疲倦之极。所归:归宿,目的。
(48)芒:通茫,愚昧无知。《天下》有“芒乎昧乎,未之尽者”即此意。分开为芒与昧,合起
来为芒昧。
(49)成心:偏见,主观成见。师:取法,效法,判断。
(50)且:语助词。师:大宗师的师,宗大道为师的师。
(51)知代:懂得事理的变化。心自取者:有见的的人或有心得的人。“奚心知代而心自取青有
之”指的是前文“日夜相代乎前”,“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之说。
(52)卡成乎心:未形成的主观成见。
(53)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此处援引惠施的“今日适越而昔来”之说,说明是非与主观成见的
关系。适:到。
(54)无有力有,有生于无,以无为有。《庚桑楚》蘑中有“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
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至人藏乎是。”
(55)不能知:无法理解。
(56)奈何,能怎样。
'译文'
大知过于广博,小知过于精细。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他们睡
时也心神交错烦乱,他们醒时也形体不得安宁。与社会接触构合纠葛,整天
勾心斗角。有的显得慢不经心,有的却冥恩苦想,有的则小心谨慎。对小的
恐惧提心吊胆,对大的恐惧垂头丧气。他们的心计一发就象箭一样疾速,他
们的心计探察不发是为了称是避非;他们停止发言犹如盟誓,为了以守取胜;
他们衰败好似秋风冬寒的景象,这是说他们一天天在消弱;他们沉溺在所作
所为的活动之中,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原状;他们隐藏心灵不言不语,说明他
们老而枯竭败坏;接近死亡的心灵,再也不能使它恢复生机。高兴、愤怒、
悲哀、欢乐,优虑、叹息、变态、恐惧,轻浮、安逸、放荡、娇淫:象乐声
从空虚的乐器中产生出来,又象菌类从地上的蒸气中产生出来一样。交互更
替在眼前,而不知道它们是怎样萌发出来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了
这些情态发生的道理,也就懂得了它们所以发生的根由了!没有客体的彼,
就没有主体的我;没有主体的我,客体的彼也就无法体现。这样主体与客体
也就近似统一了,然而不知道它受谁支配。好似有个真我,但是却看不见它
的迹象。可以从它的行为中得到信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是真实可信的,
却没有具体的形象。一百个骨节,九个孔穴,六个内脏,都兼备地存在我的
身上,我和那个最亲近呢?你都喜欢它们呢,还是有所偏爱呢?如此不是都
把它们当成臣妾了吗?它们是臣妾就不能相互支配吗?还是让他们轮流做君
臣呢?难道果然另有真君存在吗?即使求得真君的真实情况与否,对它的本
真是无所益损的。人一旦享受而形成形体,就认为躯体是常驻不变的而等待
最后的耗尽。和外物相接触,既有相互矛盾之时,也有切中事理之时,他的
心行追逐外物象奔驰一样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的吗!一辈子劳劳禄禄而
看不见他的成功,精神不振,疲于劳役,而不知道他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
的吗!这样的人生虽然说他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形体在不断地变成
衰老,他的思想又随着形体的变化而消失,这能不叫作最大的悲哀吗?人生
在世,本来就是如此的愚昧吗?难道只是我愚昧无知,而别人也有不愚昧无
知的吗?若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是非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何必了
解事物发展变化而有心地的人才有呢?愚昧的人也是有的。如果说没有形成
主观成见,便有了是非观念,这就象惠施的“今天到越而昨天就到了”的观
点一样。这是把无有看成有。把无有看成为有,就是神明的大禹尚且不能理
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夫言非吹也(1),言者有言(2),其所言者特未定也(3)。果有言邪?其未尝
有言邪?其以为异于司音(4),亦有辩乎(5),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6)?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
(7),言隐于荣华(8)。故有儒墨之是非(9),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10)。欲是
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11)。物无非彼(12),物是非是(13)。自波则不
见,自是则知之(14)。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15)。彼是,方生之说也(16)。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7),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8);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19)。是以圣人不由(20),而照之于天(21),亦因是也(22)。是亦彼也,
波亦是也(2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24)。果且有彼是乎哉(25)?果且无彼
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26),谓之道枢(27)。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
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注释'
(1)吹:吹气,吹风。
(2)言者有言:辩论者各有所说。
(3)特未定:但还下一定,无一定的标准。
(4)。。(kòu,又读gòu)音:刚出蛋壳的小鸟的叫声。比喻下带任何含义的语言。
(5)辩:亦作辨,分别,辨别。
(6)道,本意为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本质。恶(wū)乎:什么。隐:隐蔽。
(7)小成:片面的认识成果,相对真理。
(8)荣华(huā):华美的言论,花言巧语。引申为现象。
(9)儒墨:儒家墨家,庄子对儒墨有为的争辩持否定的态度。
(10)以:把。
(11)莫若以明:不如使心灵达到空明的境地去反照外物。以明:是庄子的独有的哲学概念,是
指用道的观点来看待各家的是非。也就是用虚净的内心体认事物。
(12)物无非彼:事物没有不是彼的。
(13)物无非是:事物没有不是此的,彼与此,是指事物普遍存在着对立面,是矛盾观念,有辩
证法的思想。
(14)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彼与是对立,见与知对立。从彼方看不见此方,从此方来看就
知道了。
(15)因:因依,依托,依存。
(16)彼是方生:彼此并存。
(16)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与死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18)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正题与反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有同一性。
(19)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由是而得非,由非而得是,是非相反相通。这里虽然是否定是非界
限的诡辩论,但承认是非的转化和相通有辩证法的因素。
(20)圣人不由:圣人不由是非对立之途,不问生死之分的问题。
(21)照之于天:照,反映。天,自然。照之于天,指因任自然,即超脱于一般是非之上。实际
是否认矛盾的齐万物而为一的诡辩。
(22)亦因是也:也是因任这个道理了。
(2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抹杀彼此之间的差别,是万物齐一的诡辩,
但肯定彼此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含和相互转化有辩证法因素。
(24)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方的是非不同于此方的是非,此方的是非不同于彼方的是非。
这里否定是非的标准,是怀疑论和诡辩论的观点。但也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一成不变的是非标
准,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25)果且:果真。
(26)偶:对立面。
(27)道枢:道的关键,道的中心部分,引申为规律。
'译文'
言论不是吹风,发表言论的人都有所说的内容,但他们的言论又都自以
为得当而不能有定论。他们果真有这些言论呢?还是没有过这些言论呢?他
们自以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刚出蛋壳的小鸟叫声,到底是有分别呢,还是没
有分别呢?道是怎么被隐蔽而有真伪的呢?言论是怎样被隐蔽而有是非的
呢?道是无真伪的在什么地方不存在呢?言论是无是非的在哪些方面有不可
的呢?道的本质隐蔽在片面认识的后面,言论的性质隐蔽在花言巧语之中,
因向才有儒墨显学的是非之争,他们都各自肯定对方之所非,而非议对方之
所是,如要肯定对方的所非而非议对方的所是,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
事物的实情。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彼方看不见
此方,从此方来看就知道了。所以说,波方是出于此方,此方也依存于彼方。
彼此是相互并存的。虽然如此,生中有死的因素而向死转化,死中有生的因
素而向生转化,肯定中有否定因素而向否定转化,否定中有肯定因素而向肯
定转化;由是而得非,由非而得是,因此,圣人不经由是非之途而只是如实
地反映自然,也就是因任自然这条道理。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有一个是
非,此也有一个是非,果真有彼此之分吗,果真无彼此之分吗?彼此都没有
它的对立面,这就是物通为一的规律。符合道的规律才能得到它的运转的圆
机,以顺应无有穷尽的发展变化。是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非的发展变化
也是无穷尽的。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
以指喻指之非指(1),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2),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3)。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4)。道行之而成(5),物谓之而然(6)。恶乎然(7)?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
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8),物固有所
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莲与槛(9),厉与西施(10),恢桅橘怪(11),
道通为一(12)。其分也,成也(13);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于毁,复通为一
(14)。雁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15)。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15)。适得而几矣(17)。因是已(18)、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19),曰:
“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
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20),是之谓两行
(21)。
'注释'
(1)指句:援引公孙龙《指物论》的观点阐发作者的理论,公孙龙《指物论》:“物莫非指,而
指非指”,前指为一般概念、共性、观念的体现,后指为观念自身,意思是事物莫不是观念的体现,
而体现观念的事物却不是观念本身。也就是说,观念是决定事物存在的,观念与事物是各自独立的。
庄子“指句”的意思与其说是“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推出物与指各自独立存在,倒不如说物指根本
不是什么指,而是人的观念随意安排,推出的指物都不是具体存在的,不必认真对待。此句用公式来
说明,用A 来说明A 不是~A,不如以~A 来说明不是~A,即用此喻此之下同于彼,不如以彼喻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