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83部分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83部分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周公鸣冤     
  周公瑾死的冤,太冤了。 
  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千古风流人物,明明是病死于路上,却被后来的小说家杜撰成被诸葛孔明三气迸发箭疮而亡。生死前生定,功过后人评。对于喜欢盖棺定论的中国人来说,周瑜肯定是在九泉下抱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死的太早,被小说家捉到个诽谤的机会。 
  的确,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风头完全盖过了周瑜,气死周瑜不说,还把苏轼描写周瑜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诗句都盗了去挪为己用。在小说里,“雄姿英发”的不是周瑜而是诸葛亮。鲁迅评三国曰,“状诸葛之多智几近妖”,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确太完美了。和他相比,周瑜不过是个处处在诸葛亮掌握之中的气量狭小的略有谋略水军提督罢了。 然而历史上的周公瑾,完全不是小说里那样的。 周瑜是安庆人,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天柱山时说到周瑜是安庆潜山人。在周瑜身上,我们能明显看到安庆男人的优点:英俊,文雅,风流,大度,忠诚,仁义,智慧。 周瑜的帅是有史可考的。在《三国演义》里,周瑜出场的一段描述:“资质风流,仪容秀丽”。在《三国志 周瑜传》里是这么写的:“瑜长壮有姿貌”。由此见来,周瑜的帅是不假。周瑜身高七尺七寸,换算过来,约一米八零的个头。作为一个南人,可以说是相当的英俊挺拔。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可见史实还是十分客观的,诸葛亮是北人,形容相貌用“伟”,说明相貌属于帅气型,而不是南人的秀气型。约一米八六的个头,符合北人的特点,且也相当挺拔。《三国演义》里更是多了句“面如冠玉”。可见这两人不但是治世之能臣,且是多少姑娘梦中垂青的对象。 周瑜年轻时很有抱负。他跟孙策同年,跟孙策还有孙策的母亲关系非常好。在帮孙策打了几场胜仗之后,被袁术看中,逼其在麾下为官。可是周瑜看出袁术是个不成大器的人,就挑了个离东吴近的地方任职然后借机又回到东吴。孙策亲自迎接,拜周瑜中郎将,吴中皆呼其为周郎。时年24岁。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周瑜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朋友那里帮忙打工,后来被某大公司老板看中,非要用他。可是周瑜看这个公司不会有前途的,就回去和朋友一同创业成立孙氏集团有限公司,小成,被封了个首席运营官的职位。接着又娶了当时江南美女小乔为妻。和赋闲在家27岁才出仕老婆又是丑八怪的诸葛亮比,周瑜毕业没两年就有如此高度的成就,是多么的意气风发。难怪他会乘着酒性作赋:“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赤壁之战是周瑜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名垂千史。这一仗主要是周瑜打的,却在小说里写成处处处在诸葛亮的算计和掌控之中,颇为无奈。后不久,规划针对巴蜀之地的战略,在去江陵的路上病死,时年36岁。一代千古风流人物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我也盗一句写诸葛亮的诗还周瑜),可悲可叹。 
  周瑜是个非常大度的人,完全不是小说上那样的气量狭小以至于能被气死的人。正史的记载可以作为凭据。当时的孙权,官位不过是个将军,诸将和宾客对他的礼仪都是一简再简,唯独周瑜一直行全礼,而且以君臣之礼事之。而且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处的很好,唯独与程普不合,不过程普最后还是被周瑜的大度魅力所折服。且周瑜丝毫不嫉贤妒能,善于推荐人才。鲁肃就是他发掘的人才之一。史书评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这样一个为人处世行军打仗处处为榜样的英雄人物,居然因为剧情需要,在小说里被糟踏的不成样子,我心实痛! 周瑜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相当高。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由此可见,以周瑜为代表的安庆GG,风流且浪漫,多情却专一,有南人之温柔兼有北人之达观,既能在外奋斗事业,又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美貌与智慧并重,是英雄与侠义的化身。重仁重义重感情,轻财轻色轻名利。生子当若孙仲谋,嫁夫当若周公瑾。            
论东吴夺荆州的战略失误     
  《三国演义》上把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写成是司马懿所献的计谋,这固然是小说的写作需要。但笔者认为,这也有可能是事实。孙权攻击荆州是战术上的重大胜利,但却是一个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孙刘交兵的后果其实是打破了三国的力量均衡,给魏造成了可趁之机,换句话说,也就是孙权夺取荆州,真正得利的最大赢家是曹魏政权。 首先从荆州的战略地位来看,荆州固然是所谓英雄用武之地,但它落在魏、蜀、吴各国之手,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 对蜀国而言,荆州距离益州路途遥远,救援不便,又夹在魏、吴两大势力中间,发展困难,并不是理想的前进基地,只可能作为一个牵制曹魏的支撑点。这在孔明隆中对里可以看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可见,诸葛亮逐鹿中原的基本战略是——以荆州之兵作为辅助,牵制曹魏集团,吸引魏军在黄河以南的主力,主攻方向仍然是八百里秦川。这里,诸葛亮算计可谓非常精深:一、荆州虽然在刘表治理下,是当时全国少数几个没有经过多少战火,农业、经济都很发达的地区,兵力、粮草充足。但宛、洛、许昌、陈留一带是曹操发家的根基之地,民心归附于曹操,而且在曹操与袁绍的交战中,曹操曾经听取荀彧的意见广建各种粮囤、兵站,要夺取这些地方并不容易。以荆州军的实力即便夺取,也不容易坚守。二、长安一带是秦、汉两朝统一天下的基础,所谓“左函、右陇,南凭巴蜀、东靠秦岭,沃野千里。”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正是由于当年萧何在关中充足的兵源和粮草供应。加之刘邦灭秦后,在长安约法三章,得到民众一致拥护,关中百姓一向倾向于汉朝,这也是曹操迁都许昌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备自认是汉室正统,若夺取长安一带,可以轻易取得民心。从而稳住阵线,发展国力再求进取。三、只要荆州军能在蜀国军队占领长安前拖住魏国部分主力,丢掉荆州也在所不惜。刘备在张鲁投降曹操后,听从诸葛亮的计谋派伊籍出使,把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割让给吴,让孙权兵袭合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荆州军只是一个棋子,不是主力。荆州只要拖住魏军就是胜利。 
  从魏国来看,虽然荆州是战略要地,但如果夺取却是一个“烫手山芋”。关羽虽然勇猛,但仅凭荆州剩下的六郡兵力,毕竟不能与吴国江南的大军实力相提并论,干脆让关羽夹在两强中间,对整个战略反而有利,毕竟对付关羽比直接面对吴国大军要有利得多。况且,如果魏国攻打荆州,不但会遭到关羽的拼命抗击,同时,也会使孙权感到唇亡齿寒的危险而救援关羽,胜负难料。即便魏国夺占荆州,虽然自身可以增长实力,但一是要直接面对吴国大军,对战略态势不利。第二,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力量均衡,容易让孙权放弃幻想、死心塌地和刘备合作。所以,对魏国而言,夺取荆州是完全有实力的,但就此把孙权、刘备逼上非合作不可的唯一道路是不明智的,缓一步保持现状,让孙权少一些危机感,继续保持偏安江东的幻想,才真正符合兵法中“围三阙一、虚设出路、暗伏口袋”的真意。 
  从吴国来看,真正在赤壁之战中救了吴国的不是诸葛孔明、也不是周瑜,而是长江天险。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什么连环计、借东风,都是废话。既然吴国的优势在“水”,夺取荆州对吴而言可以说是利弊参半。利的方面是增进了吴国的实力,取得了便捷的攻打魏国的前进基地。而弊的方面则是弃长取短,且失去了关羽这一道缓冲屏障,必须直接面对强大的魏国军队。吕蒙认为北上徐州是不可能的,江东水师在旱地绝不是曹操对手,所以眼睛必须盯着荆州。难道在徐州打不赢,在荆州就可以打赢?吴国难道可以在荆州买到“机械化装备”? 所以,吕蒙的话只能是一家之言,吕蒙充其量只是个战术家,绝不是合格的战略家。这从吴国夺占荆州后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就可以看出。所以,吴国从总体战略上讲,夺取荆州是必须的,但不应该在当时的条件下攻取荆州。 其次,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即使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蜀、吴两国的总体实力也只能是与魏国相当,吴、蜀交兵,无异是在破坏这种均衡。 
  当时,荆襄九郡刘备已经割让东吴三郡,关羽凭借荆州六郡之兵绝对不敢渡江攻击东吴。这从关羽水淹七军时需要临时准备舟筏就可以知道,荆州军当时水军应该极少,渡江攻击东吴,无异以卵击石。而诸葛的主要意图则在于关中,实际上就是关羽取得水淹七军的大捷,既动摇不了曹魏的根基,同样也不可能改变荆州军与东吴军的力量对比。孙权完全可以忍一时之气,等待诸葛出兵夺占关中后,再向蜀索要荆州。到那时,蜀、魏基本达到平衡,吴投蜀则蜀胜,投魏则魏胜,诸葛平生唯谨慎,他怎么可能冒着荆州孤军被歼和与吴国直接翻脸的双重危险而死“赖”荆州?蜀国那时将荆州还给东吴,将荆州兵马撤回上庸,不但避免了孤军无援的危险,而且弥补了诸葛入关中后益州的兵力空虚,同时,还了吴国的人情,取得“有信义”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可以说什么都占全了。诸葛和刘备何许聪明之人,这笔账还会算不清?这也就跟韩信当年要挟刘邦封他为王是一个道理。 到了那个时候,吴国拥有江南、荆州,蜀国有西部地区、魏国有东部地区。蜀强则吴助魏,魏强则吴助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维持的更长,吴国也就可能生存更长时间,甚至在几代后出现转机。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