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75部分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75部分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三:离二袁而胜。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昌。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五:曹郭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总结。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其深具通晓事理,足智多谋的资质。应该说,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孙吴”。其中因为有郭嘉为其运筹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从生存之道看贾诩     
  看演义,贾诩可称三国谋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这么评价从两点讲:一是谋出奇至准、谋至深及广;二是他完全是谋士(不似诸葛为丞,治国安邦;不如周郎掌帅,领兵作战;更非曹操拥兵,称霸一方,他却在帷幕后献计,达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贾诩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等,并且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但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他之所以委身于其帐下,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从而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可见其智谋与安国的能力了。但注家裴松之的认为: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似乎有不满之言。更有言论讲,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进攻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元恶之一。 
  分析一个人,要从内外两方面理解,人也是辩证的统一。看看贾诩,我们必需回到他所处的时代,更要了解他那个时代的地域文化及背景。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争霸,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天下大乱,很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目的或者寻觅自己生存的保障,导致道德礼教完全丧失,即然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个体生命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保障,六欲七情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存欲必然摆在所有一切之上(注: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一切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 
  贾诩出生在武威姑臧,僻处西凉,与游牧民族斗争和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导致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无缥缈的道德礼教,他的谋略计策只是关注基本生存,他认为: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要旨,他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这种意念使得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顶峰。在东汉末年的大环境中,他贾诩只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人物,在三国的棋盘上,他只是一颗棋子,不过他那种时代所赋予的性格和才华,合乎实际进行的创造性思维,随机应变、巧施计谋让他成就了一件件别人不能显现的精神! 
  在观书中所云: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由此可见,你用如何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历史人物呢? 
  在乱世中,他能否游戏人生? 
  在权力前,他可否追求权势? 
  永远谨慎保护自己及家人,并且对哪一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真正是…冷眼看尽天下事,沧桑沉浮与我来;他的才华多数是为了一种生存而体现,他可以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他的情感永远无处显现,生在乱世,何须多情,人之初体验,完全可以作为旁观者。 
  生存,在非道德化的时代生存,一切赞许的眼光不能看待一个非道德化的行为,贾诩摆脱了道德礼教的束缚,才能闪耀一种千古不灭的光辉。            
司马懿论     
  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英雄形象。但长期来在《三国演义》研究中,司马懿是被埋没的,人们一直较少注意这个人物形象。其实,《三国演义》对司马懿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很深的艺术功力。在罗贯中笔下,司马懿不仅是一个胸有谋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同时又有政治家的远大抱负,无论曹操或诸葛亮都很重视他的谋略和才干。他是从魏过渡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在三国舞台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虽也经过升沉起落,但最终是他控制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活动的第一时期,是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虽由公侯世家出身加入军阀曹操的阵营,然而并未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虽然了解他很有才干,曾把他提到军中主簿的重要职位,但很少让他独当一面地去执行一些重要任务。在小说中,这一时期司马懿是很少出场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但由于司马懿毕竟是三国后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扮演着一个主要角色,作者不能不作些必要的暗示性描写,所以他的几次出场,都安排在一定的关键时刻。当曹操决定一些重大问题或战略方针时,他总是向曹操提供了正确的决策意见,显示了他的智慧、干练和战略眼光,使他明显地区别于一般参谋人物。有一次曹操出师汉中,一举平定了盘据汉中的军阀张鲁,获取了汉中战略要地和东川。这时曹操准备班师回许昌,担任军中主簿的司马懿就主动建议挥师南下,一鼓而消灭刘备势力。他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动摇。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并提醒曹操:“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这一正确见解,当时得到曹操的重要谋士刘哗的支持。然而曹操却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未采纳司马懿这一正确意见,以致后来刘备的势力在蜀得到巩固和发展以后,便乘机从曹操手中夺去了汉中和东川。曹操深悔未听仲达之言,致有此失。这里显然把曹操同司马懿作了对照的描写,以烘托司马懿的将才。 
  又有一次,当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曹操听到十分震怒,发誓要消灭刘备。当即传令,尽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刘备决一雌雄。这时司马懿却建议曹操先不必出兵。他向曹操分析了江东孙权与西蜀刘备存在着深刻矛盾:孙权虽以妹嫁刘,但又窃取回去,刘必不满;而刘备又占据荆州不还给孙权。彼此皆有切齿之恨,可先利用孙、刘矛盾,联吴击蜀。动员孙权攻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来救荆州,然后再起兵攻打汉川,使刘备首尾不能相顾,那时汉川就可以唾手而得了。司马懿这一建议是有远见卓识的,既可以利用矛盾,打击刘备,又有利于保存自己。不然,曹操以倾国之兵,深入蜀地,后方空虚,若孙刘联合,乘虚而人,曹操也就不能首尾相顾,必然陷于两面夹击的危境之中。所以曹操听了司马懿的正确建议后,立即领悟,采用了联吴击蜀的方针,派出使者出使东吴,得到孙权的支持,终于导致刘备失陷荆州,关羽也遭擒杀,蜀、吴之间的矛盾遂趋向深刻和尖锐了。这里,司马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作品显示他的联吴击蜀的战略观点,已经把他与主张联吴击曹的诸葛亮相抗衡了,为以后他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埋下伏笔。 
  那末,司马懿既然在曹操时代就已显示出他的将才,为什么作品没有突出地表现他呢?这当然有些原因的。由于《三国演义》是以拥刘反曹为主题,如果过多的表现他,必然会冲淡反曹的倾向,同时从历史的真实性出发,司马懿的英雄作为主要在于后期,前期对他描写过多,也就不能突出他后期的作为和影响。 
  《三国演义》表现重要人物常常采用对照的方法。在三国前期的矛盾中,主要以诸葛亮同曹操,也同周瑜作对比,后期同诸葛亮对比的对象则是司马懿了。所以后期着重表现司马懿同诸葛亮的矛盾和性格对比是顺理成章的。再者,描写司马懿与曹操的关系,有助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