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危机"-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指出,在这一情况下,国际热钱将再次施展对汇市和股市双向做空的“提款机战术”:目前12个月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的越南盾跌幅超过30%。如果越南政府放任本币贬值,国际热钱可以在汇市上有所斩获;而如果采用加息手段控制通货膨胀,则股市必然下跌,可以从股市的做空单中获利。
为了抑制通胀,越南央行终于在2008年开始收回流动性,通过提高法定存款保证金、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控制信贷等方式收缩银根。2008年2月越南央行一次性发行20万亿越南盾的票据(占越南M2的18%),结果当月隔夜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到20%以上。暴风骤雨一般的紧缩政策让准备不足的银行手忙脚乱,银行体系陷入资金紧张,进一步挤压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而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大幅下跌,又反过来损害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越南的实体经济,这打击了市场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加速下跌并加速资金仓皇外流。
……。(详细内容请见原书,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立于世界经济危檐之下
次贷危机流祸
2007年3月,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开始爆发,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贝尔斯登等金融机构相继申请破产保护或宣布出现严重财务困难。美林公司、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瑞银集团……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国际金融巨头名字排队出现在巨额亏损名单上。根据瑞银集团在2008年2月底发布的报告,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公布的信贷损失及资产减记总额超过1810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体系联动的背景下,次贷危机迅速从美国本土波及其他国家。高盛公司研究团队2007年11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次贷危机将会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最高达2万亿美元的损失。迅速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在给金融机构带来亏损的同时,也打击了市场信心,提高了投资者所需的风险溢价,从而造成欧美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紧缩。据花旗银行统计,仅在2008年1月23日之前的一周内,亚洲基金的赎回金额就高达47亿美元。
实际上,次贷危机爆发和重灾区远在大洋彼岸,购买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发展中亚洲国家也不多,因此它本身对亚洲国家并无直接的重大冲击。然而美国毕竟是当今世上的“顶尖高手”,马上运起内力吐故纳新,将次贷危机之“毒”逼出体外——要知道,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这美元持续贬值,可就苦了站在“下风口”的发展中国家。发生在欧美金融机构的数万亿美元损失不会凭空灭失,通过向全球市场输出通胀、吸收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等方式,让这些经济体帮助它们分担大量的损失与风险。
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带来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趋缓,美联储采取了降低基准利率、大量释放美元流动性和放纵美元贬值等应对措施,累计高达325%的降息幅度与不断升高的利率差,诱致大量热钱流出美国,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热炒发展中国家股市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而在美国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发展势头强劲的越南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各种生产成本增加,外汇储备一边减少一边缩水,加之金融之门洞开,国际热钱来去无踪,让缺乏经验的“少年之国”忙了个焦头烂额。
为什么大洋彼岸的感冒会让越南频频打喷嚏呢?原来,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和重要的FDI来源。2007年,越南商品出口美国达100 多亿美元,同比增长28%,占越南出口总额的207%。可是,在美国输出通胀、加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泡沫和放任美元贬值危害发展中小兄弟出口贸易与外汇储备之际,美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却并未出现价格高涨的趋势,这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同质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刻意压低发展中国家产品价格。结果,全球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市场暴涨的压力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承担,而欧美却得以趁机疗伤。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盟、美国的通胀水平虽然都相继超出了历史警戒线,接近5%,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水平却达到了灾难性的两位数,甚至超过20%。
虽说“君子不立危檐之下”,可是如果不站在这个国际危檐之下,越南又能站在哪里呢?
全球通胀热浪
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弱势美元政策和国际投机资金的双重诱导下,能源、粮食、原材料等国际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这种通胀压力无孔不入,传导到几乎全球所有经济体,导致全球各个经济环节的所有产品应声涨价。
次贷危机也让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投行大鳄等在内的西方投机力量成了惊弓之鸟。为了降低次贷危机造成的巨额损失,他们一方面诱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基金为其注资,为次贷损失买单;另一方面假借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冲击为名,大肆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2008年6月3日,索罗斯在向美国国会下属的“能源价格操纵行为调查小组”作出的书面证词中表示:目前商品期货指数市场的狂热投资行为与导致1987年股市崩盘的狂热投资组合保险行为具有惊人而且可怕的相似性。索罗斯进一步警告说,对商品期货指数市场的投资热潮已经产生了“泡沫”。
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国际油价盘中冲破100元高点,早早预示了百元油价时代的不平静。2008年上半年,石油价格持续走高,一次次过早地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预期线:120美元、130美元、145美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涨幅逼近50%!时至今日,人们现在讨论的不再是100美元上下,而是下个月会不会到180美元,或者明年会不会到250~300美元。
虽然越南本国也自产和出口石油,但本国经济强劲增长,对石油及其相关产品需求十分旺盛,石油加工提炼能力却很弱,所以需要大量进口原油和部分成品油,而且还占了进口份额中的较大比例。2007年来的国际油价飙升,给越南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导致越南贸易赤字的急剧恶化,也直接推动越南财政赤字迅速增加——越南政府为平抑国内石油价格波动,长期采取石油价格管制政策,需要对石油进口给予补贴。越南政府曾计划在2008年上半年取消石油进口补贴政策,但在目前的通胀水平上,恐怕会投鼠忌器,相信将不得不等待通胀数字下降到一定水平才能再服此药。
粮食价格更是牵动着以大米为主食的越南人的神经。2007年开始,国际米价飙升也对越南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是拉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主要原因。从2007年底到现在,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涨了7倍。
越南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大米出口,降低了国际米价上涨压力向国内市场传导程度,但粮价上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在越南CPI涨幅中,食品类CPI的涨幅最高——米价在一年内涨了80%。如果排除食品因素,越南的非食品CPI上涨则温和得多。
无奈的越南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不得不接受国际输入通货膨胀的恶果,同时还要承担贸易逆差扩大带来的压力。从购买力平价角度看,高通胀与远期汇率是一对孪生兄弟,越南盾的贬值又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在微观层面上,高通胀造成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2008年以来,越南企业不得不应对劳动力、资金、土地和各种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上涨,推高了强劲增长的进口。2007年,越南进口增长最快的产品为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如机械设备、计算机、汽车等。2008年头4个月,进口的钢铁数量相当于2007年全年的进口量。高企的原材料价格,使得越南的贸易逆差加速扩大。
而越南企业本身就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低息贷款的依赖性较强。在生产资料成本上升的同时,贷款利息的飙升无异于在越南企业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随着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银行体系和整个经济继而受到拖累。
如果说输入型通货膨胀不一定是越南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它至少是在经济走向危境时再推一把的黑手。
暗流涌动的热钱
2007年初,安邦集团以“人傻、钱多、速来”为题,发表了一篇介绍越南经济的报告,生动地描绘了国际热钱追逐越南市场的盛况。一时之间,越南金融市场成为国际炒家的投资热土。对今天的东南亚国家来说,“热钱”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早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它们的狰狞面目、疯狂的逐利行为和巨大的危险性就已经暴露无遗。
近年来,在全球流动性充裕和国际各类投资基金扩大的背景下,凭借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和引资条件,以及国内外利率差异,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成为热钱竞相追逐的市场。特别是在刚刚启动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低、监管少、越南当地行业专家不足等因素,让这些行业和区域成为热钱轻松进出、炒作和转移利润的温床。
热钱并不是越南独有的问题,整个新兴亚洲的资本流入和流出量在近年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水平。近年来,资本流入流出新兴亚洲的总流量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显示了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尤其是银行贷款和衍生品交易)的趋向。
……。(详细内容请见原书,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
在越南货币危机前后,国际机构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他们掌控了可能影响全局的“话语权”,著名“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报告掷地有声,在关键时刻能左右国际舆论的风向。不过,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察觉到,国际机构的实际运作与他们的话语之间似乎不那么协调,这些貌似独立的结构自身正趟在浑水中,与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
2008年,正是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5月2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将越南经济推到镁光灯前,一夜之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份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越南正面临一场类似于1997年泰国泰铢的“货币危机”,而且“很多基本条件已经成形”。 这份报告随即被极其广泛地引用,渣打、高盛、雷曼兄弟等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紧随其后,也发表了一系列并不乐观的研究报告。6月4日,Bloomberg发布了题为《亚洲奇迹再次面临危险》的文章,对越南和亚洲经济表示了悲观。相应地,惠誉等三家国际评级机构也将越南主权债券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然而,在一片唱空的声音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世界银行6月6日发布报告,表示仍然看好越南经济。报告称,越南推出的一揽子经济政策正在起效,越南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正在减小。世界银行驻越南代表处临时总经理、首席经济专家马丁?拉马并不认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毫无疑问,越南经济正处于困难阶段。但有一点必须说清楚,上述的评价显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