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越南"危机" >

第6部分

越南"危机"-第6部分

小说: 越南"危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周边各国也有难念的经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人把亚洲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存在的问题称为亚洲病。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彻底搞明白亚洲病到底是什么呢,亚洲病似乎又一次将要走近这些国家。在全球通货膨胀全面启动的今日,亚洲,尤其是东南亚,
  已经不再是歌舞升平的一片繁荣,……。(详细内容请见原书,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危机探因——解开内外交织的谜团
如今有关经济政策,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所谓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当各色人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旁观者很容易发现这些争论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效率到底是个啥,就连很多自称为经济学家的人,其实也根本没搞清楚。有人把快速经济增长当作效率的体现,于是经济高增长率就成了追求的目标,直至今日还有不少中国人仍抱着这样超英赶美的心态,到了越南这样的口号则变成了超印赶中。经济政策的追求目标如果违背常识,在此基础上运行的宏观经济就难免出现问题。其实,经济增长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经济效率到底是什么,最基础的经济学教科书交待得很清楚,那就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既不抽象,也不难理解。正如电脑的电路板,不管多复杂,通电之后,能正常运行,不发热,才是有效率的设计一样,经济运行不发热,不短路,这就是效率。通过越南危机,至少应该明白这一点,就是效率和增长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越南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从GDP的支出法构成出发,越南的问题可追溯到消费、投资、财政、贸易各个环节;从国际经济学角度出发,也可在国际贸易、国际收支、汇率、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开放的宏观经济等方面发现蛛丝马迹。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分别从内部增长模式、对外开放、应对政策、国际经济形势、热钱冲击以及金融机构的助推等六个方面入手,绘制一份相对完整的内外因剖析图景,以飨读者。
  2008年6月15日,越南,胡志明市,这个越南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港口城市阴云密布。
  此时此刻,“亚洲最快乐”的越南人却饱含着复杂的心情,为他们的前总理、越南市场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武文杰(Vo Van Kiet)——举行隆重的国葬。这位曾经领导越南推行经济改革,帮助这个国家脱离贫困和独立的传奇人物在越南危机乍起,经济前景充满迷雾之际驾鹤西去,给心怀忐忑的人们又留下了一丝隐隐的不安。正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自由派官员”,在2007年公开致信时任总理阮晋勇,指出越南正在犯的错误和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前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所犯的错误一模一样。斯人已去,言犹在耳,八旬老人似乎一语成谶,他的预言不幸正在渐渐得到验证。
  旁观者虽“清”,但当局者未必“迷”,执政者又何尝不知隐患之所在,何尝没有预见到可能逼近的危险。早在2004年越南第十一届国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阮晋勇就直截了当地指出越南经济发展质量低且稳定性差。2008年3月31日,他又在越南《###》撰文警告,若不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不仅将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还将影响越南中长期经济的增长,并使越南的投资环境恶化。然而,多年来高速发展的越南经济体系在“亚洲新星”的光环笼罩下,就像穿上了有魔力的红舞鞋,不可能自己停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岂是能在短期内融化的?
  对越南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来说,货币方面出现问题并不能单纯从金融体系里面找原因。一国的经济体系就像大树,要了解为什么会结出生病的果实,应该从这棵经济体系的树根、树枝、树叶找原因,也要分析它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变化,正如《矛盾论》所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增长模式的喜与忧
作为中国的近邻,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在发展进程中充分抓住“近水楼台”之优势,不断吸取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因而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改革的“好学生”。与中国大哥的改革开放相比,虽然越南的革新开放起步晚了8年,虽然越南学习的正是中国的“渐进性”而非前苏联的“休克疗法”,但在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众多方面,越南的推进速度比中国更快、态度更激进。22年来,越南将中国经验与本国实际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速度让人们相信,越南人有理由骄傲地接受“越南速度”之美称。
  然而,近年越南在高速发展下隐藏的经济过热被一片乐观的情绪所掩盖,这使得各种危险因素得以不受控制地滋生、酝酿、发酵,直至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恶化陷入高通胀,贸易逆差也迅速扩大,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这让我们不禁心生疑窦:越南速度是不是“超速行驶”了?
  “中国的影子”
  越南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直到1975年才实现南北统一。在革新开放启动之前,越南刚刚完成了不甚成功的两个“五年计划”。自1986年越共六大开始,越南受到中国改革开放成功案例的鼓舞,确立以经济改革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并逐步推行“新经济政策”,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越南几乎完全依照中国改革开放的模板,迈出了革新开放的步伐,例如仿照中国早期深圳、厦门的“经济特区”,在其北部的芒街、海防等地区设立了类似的特区。在农业上实行了集体承包制,在工业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在商业上放宽对商品流通的控制来刺激经济发展等等。
  在政治体制和理论准备方面,越南共产党也非常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进而加以“本土化”,在一些方面甚至迈出了更大的尝试步伐。例如,对应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论,越共六大确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此后,对应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南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理论。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越南注意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加强教育,保持政策干预力度,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和现代金融业。
  越南对旧体制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详细内容请见原书,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少年之国”的越南速度
  自实施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经济在22年时间里几乎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除了早期的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在5%以下外,其他年份一般都在7%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达到9%以上(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有4年低于7%)。1990~2006年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GDP同比增长844%,约为713亿美元,人均835美元,为10年来最高,外汇储备也一举突破200亿美元。越南成为亚洲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成为国际机构研究报告闪亮推出的新宠,先后跻身“新钻十一国”和“VISTA”五国之列。……。(详细内容请见原书,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平稳推进的国企改革
  企业体制改革是转轨经济体面临的巨大挑战,其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政治动荡让不少国家饱尝苦头。但是,越南却成功地实现了比较顺利、平稳的国企改革。
  1989年起,越南开始逐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从原来的行政机制向重视法律与经济杠杆作用的市场机制转变。首先是整顿、合并一大批效益差、规模小的中小企业,使得越南国有企业数量由1990年的123000家迅速下降为1996年底的5790家。接着以组建国家总公司的方式推进大型国有企业重组,促进国有企业规模扩大和数量减少。每家总公司至少包括7家大公司、拥有最低资本5000亿越南盾,并实行自主经营。
  1991年,越南正式提出逐步扩大国有企业股份制,在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前提下,让部分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化改制成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领域包括银行、通信、电力、交通等重要行业,覆盖了越南外贸银行、工商银行、投资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一批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和电力总公司、邮电通信总公司、航海总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为了鼓励外商投资,除银行、电信等少数关键领域外,越南取消了外国个人或机构在越股份制企业所持股份不超过30%的限制。截至2006年底,越南已完成对2900多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且计划在2010年基本完成所有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股份化改制工作。
  通过股份化改造,国有企业缓解了资金不足的困扰,大量吸收利用国内私人资金和国外直接投资,用于解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的瓶颈,改进产品质量。同时,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也革除了一些原体制下的管理弊端,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通过多个方面的改革,越南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劳动工资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劳动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规模、经营效益、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也都跃上了新的台阶。
  负担沉重的财政
  然而,越南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内在压力也使得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一是因为放权让利,近年来越南改革中设立了“小政府”的目标,下大力气对党和政府的机构进行精简,同时又实行了上述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与我国走过的路径类似,“放权让利”的过程自然会造成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二是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包括用于减少贫困的转移支付和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而大举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等,都增加了财政负担,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
  2007年越南财政赤字达50亿美元,同比增加1718%,大大超过844%的GDP增幅,占当年GDP的7%。长期以来,越南的对外贸易都处于逆差地位,外汇储备并不高。尽管过去几年资金持续流入使越南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仍低于越南的外债总额。由于外资流入的规模不断增加,对外负债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短期对外负债达到GDP的34%。财政赤字持续增长,政府负债累累,加剧了其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巨大的财政赤字使得越南在国际市场上获评的国家信用等级不高,一旦经济出现问题也难以抽出足够的财力来应付。
  急于求成的心态
  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激励下,顶着“亚洲新星”的光环,越南上下信心爆棚,“注重速度”、“超印赶中”成为了最近几年越南政府的重要经济思维,一种急于求成的不稳定心态在人群中蔓延。这种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分热衷使得人们忽视了一些危险的经济迹象,如为保持增速而牺牲通胀率、放松银根、任由固定资产投资迅速膨胀等等。
  在这种激进的思想主导下,越南货币政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资料显示,2006年的M2(广义货币)增长34%,2007年又增长46%。国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