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114时震 库尔特·冯内古特 >

第26部分

114时震 库尔特·冯内古特-第26部分

小说: 114时震 库尔特·冯内古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9年
  ●出版《囚鸟》(Jailbird),小说以水门事件为背景,讽刺美国政治。
  1980年
  ●与伊万·切尔梅耶夫(IvanChermayeff)合作出版《太阳月亮星星》(SunMoonStar)。这是一本图案画集,切尔梅耶夫作图,冯内古特写文字说明。
  1981年
  ●出版自传体的散文、书信、演讲集《棕榈树星期天》(PalmSunday)。
  1982年
  ●出版长篇小说《神枪手迪克》(DeadeyeDick),讲述一个男孩意外抢击射死一个怀孕妇女后的犯罪感和生活遭遇。
  1985年
  ●出版长篇小说《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被认为是《五号屠场》之后最优秀的作品,也具有浓重的科幻小说色彩,说的是人类脑袋太大,进化失败,核战后幸存者逃至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为新的物种。
  1987年
  ●出版长篇小说《蓝胡子)(Bluebeard),批评界对小说未敢恭维。
  ●由杰罗姆·克林科维兹等人撰写发表冯内古特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冯内古特著述大全》(KurtVonnegut:AprehensiveBibliography)。
  1990年
  ●出版长篇小说《咒语》(HocusPocus)。
  1991年
  ●出版散文随笔集《比死更糟的命运》(FatesWorseThanDeath)。
  1996年
  ●在丹佛市举办个人绘制的绢丝印画展。
  1997年
  ●出版长篇小说《时震》。
  ●宣布封笔。冯内古特在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书了,十分肯定。我已厌倦了。”
  1998年
  ●《冠军的早餐》拍成电影。

  (虞建华) 
 

《时震》作者:'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译后记
 
  目前国内有一股文学理论热,后现代主义尤其是炙手可热的话题。讨论虽多,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学名著的翻译介绍,则相对滞后。译林出版社努力引进出版诸如巴思和冯内古特的作品,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时震》中译本的出版,可以使广大读者阅读到代表全新小说理念的新颖文本,也可以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范倒。冯内古特年事已高,公开宣布这部发表于一九九七年的小说是他的封笔之作。因此,将《时震》及时译出,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对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读和翻译,译者也从中得益匪浅。原来肤浅的、理论上的、模糊的概念,由于“精读”了一个范本变得比较深刻、具体、清晰。相信读者也一定能从阅读中获益。
  翻译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有时又是一种折磨。我想很多译界同行会有同感。翻译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时震》尤其如此。小说是以聊天式的口语体写成的,各种玩笑、轶事、传闻、想像、奇谈怪论一起组合构成了一幅后现代派的文字拼贴画。小说有时语言粗朴,多用俚语俗语。有时指涉微妙,文字寓意深长。有时如新闻报道,有名有姓。有时如痴人说梦,匪夷所思。有时一本正经,严肃得叫人瞌睡。
  有时异想天开,滑稽得令人喷饭。冯内古特故意为之,让文本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撞,以不协调反映杂乱无序的世界。
  构思奇特、语言幽默、篇幅短小是冯内古特小说作品的三大特点。译文中要保持这种别具一格的文风,是一件颇费心思的工作。
  常说的翻译“信、达、雅”三原则中的“信”,当然包括对文风的忠实,笔者尽可能做到,该拖沓的,不让它精练,该平庸的不让它华丽。言而“达”意的要求自不必说。但是这个“雅”字(我取其字面意思)却构成了翻译《时震》的困难之一。小说中有不少骂人话和“性话语”,有的不堪入目。我想起老一辈学者贺祥麟教授在《人文主义诗人金斯堡》一文中谈到他译金斯堡《美国》一诗时的困境。诗行中有一句恶狠狠、赤裸裸的骂娘话。直译,有伤字面风雅。适度婉转,又难以确切传达诗人的极度愤怒。在《时震》的翻译中,我也同样进退维谷,只能藏一点,露一点,犹抱琵琶半遮面。
  不知是否有违翻译原则。
  小说中有一些作者创造的新词。常用的之一是重播(rerun),指的是人们被“弹回”到过去后重新开始的生活。
  这个词原指影视重新上演,再次播出,是借来的形象的转意词。其他的还有如“时震后麻木症”(PTA,一种杜撰的疾病)等。但最主要的是作为书名的“时震”(timequake)一词。在以前的介绍中,也有人译成“时间震”,从英语“地震”
  (earthquake)演变而来。译成“时震”更利索一点,也能与“地震”对应。这个新词也许将来会像另一本名著书名“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一样出现在词典中,丰富人类的表达语言。
  译者在涉及人物、事件、典故或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疑惑的地方加了少量的注释,力求简明。作注以帮助阅读,而不打断阅读为原则。
  翻译中在一些细微意义的确定方面,我同我校的外籍专家白丽诗女士(BettyBarr)进行了几次商讨。在几次举棋不定时,是她对本族语的直觉感悟和敏锐辨析,帮助我确定了译文的措辞。在此,我对她的热情相助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对我的信任。我的一些想法建议,都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与支持。由于他们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这本翻译小说才得以顺利高效地出版。
  由干教学、行政双重压力,每天只能挤出时间进行翻译,难以做到从容应对,反复推敲。译文肯定留下了仓促的痕迹,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译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震》作者:'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时震》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
 
  十多年前我在国外求学期间,参加了由我导师埃里克·洪贝格尔(EricHomberger)主要负责的亚瑟·米勒研究会。除了剧作家米勒本人两次来讲学、讲座以外,我们还时常邀请一些文学界名人,其中之一是库尔特·冯内古特。我十分欣赏他幽默、充满调侃的讲座。他本人是作家,谈文学却语带不屑,故意将文学创作以图表进行模式化,进行“伪科学化”。当时我努力理解他的“弦外之音”,但没有完全明白。讲座后我们有机会进行小范围交谈,可惜时间不长。临别他向我赠送了两本他的小说:《棕榈树星期天》(PalmSunday,1981)和《打闹剧,或不再孤独》(Slapstick,orLonesomeNoMore!,1976)。他在扉页上用粗的蓝笔签名,字很大,占去满满半页。除了开头巨大的“K”和最后一个“t”之外,无法辨出其他字母,在眼花缭乱的曲线中,有一个清晰的“米”字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读冯内古特自传体的《棕榈树星期天》时,发现书中不仅有那次讲座中关于文学创作模式的演示图,而且也明白了他签名中“米”字符的含义。冯内古特是这样解释的:“我把自己的肛门画在签名中。”
  一阵目瞪口呆的惊诧之后,我突然对作为小说家的冯内古特产生了一种“顿悟”,对他作品的基调同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对所有既定规范都可以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甚至包括对代表自己尊严的签名的神圣性进行侵犯。综合他的小说来看,作家的这种态度既产生于一种愤世嫉俗的放纵,也产生于一种无所谓的退避,自嘲自得,两手一摊,不置可否,一笑了之。这是黑色幽默,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心灵震颤。
  弥漫于《时震》字里行间的,正是这种愤怒、无奈、玩世态度的综合体。这种态度也正是人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时震》发表于一九九七年。小说出版后,作者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不会再写另一本书了,十分肯定。我已经厌倦了。”于是,《时震》成了年近八旬的冯内古特的封笔之作。作家毕竟年事已高,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人生苦短”的喟叹,掺杂于“人生荒唐”的一贯态度之中,形成一点小小的矛盾。除此之外,冯内古特仍然洞察敏锐,笔锋犀利,不拘一格的随意之中闪现着睿智和幽默,丝毫没有“迟暮老者”的缓钝。读者感受到的是冷峻的滑稽和敏捷的思辩。
  我们很难为《时震》写出一个故事梗概,因为《时震》没有完整的故事。它由许多互不关联的片段组成。作者虚构了一个特殊的背景,即“时震”,或者说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宇宙中的时空统一体出现了小故障,突然收缩,产生“时震”,将世界弹回到十年以前,具体从二〇〇一年二月十三日退回到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七日,然后开始重播。不管愿意不愿意,每个人在一种“似曾经历过的错觉”主导下,完全一样地重复以前所做的一切“赛马时再押错赌注,再同不该结婚的人婚配,再次感染上淋病……”生活困境在小说中进行着一成不变的重复,而“时震”结束时,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片不堪收拾的混乱。
  《时震》只提供了一个大背景,用的是冯内古特擅长的科幻小说模式。但是,小说中的很多部分与这一大背景无关,互相之间也不存在外部的或内在的联系,像抛撒在地面上的一把碎石:散落的沙砾中有一颗形状奇特而显眼的鹅卵石,但你很难说明其中的结构和关联,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包含的意图和指涉的内涵。
  习惯于传统小说的读者,对《时震》也许会感到迷惑、茫然,甚至反感、愤慨,谓其不知所云,怀疑作家是否负责任地进行构思创作。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时震》没有中心,没有情节,没有开头和结尾,没有前后时间顺序,没有逻辑规律,人物的行为没有明显的动机和目的,作者的叙述也似乎没有想要说明的观点。如果读者依凭理性,期望解读故事、寻找意义,那么,结果可能一无所获。《时震》无意取悦读者,满足他们对故事的渴盼、对“内涵”的期待。也就是说,阅读《时震》,读者必须改变业已养成的阅读习惯,放弃传统的“阅读期盼”,调整评判标准。不然,他就无法阅读。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当代着名小说家,也是起自六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代表之一。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颇多争议的概念,有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后期发展,是量变,与现代主义之间难以划出明确的界线;有人认为是文学发展中的一次大转向和质变,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拨,是进入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多重危机的产物;有的将后现代主义理解为一种艺术倾向;有的将它理解为西方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尽管对后现代主义众说不一,但有两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后现代主义至少肯定包括文学现象;它与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先前的文学表达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
  那么,主要的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时震》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提供了典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