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牛狼商道 (原创) >

第25部分

牛狼商道 (原创)-第25部分

小说: 牛狼商道 (原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践今日,莫夸明天”是他给我的告诫。

  “奋进复追求,情随江水流,壮心归大海,万险不回头”是他委托著名词作家梁上泉为我题写的励志中堂。

  陈禄明当时大概50出头,表情总是处于思索状态,俨然一幅活的“思想者雕塑”。我们俩交往没有秘书和书记界限,各抒其志。

  有时他到我宿舍看我练书法。我写字很有个性,总是一边很抒情的唱歌一边很抒情的写字,心、口、手浑然一体,一幅字下来有如蒸桑拿般痛快。

  有时我也去他的宿舍,我们一边烧土豆吃,一边讨论金阳发展思路及其他民生问题、民俗问题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偶尔也讨论进入1990年代后我们国家新的精神领袖问题,城市经济改革如何突破的问题,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交流与对接问题。当然更多的还是我们都喜欢的文学。

  我们后来都离开了金阳,他当上了四川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局长。官越当越大,诗越写越越好,只是平民意识不变,平易近人不变,对我的关心一直没有变。

  下面是时任四川省储备物资管理局局长陈禄明给我写的一封信:

  正举同志:

  来信和条幅均已收到了。

  条幅写得不错。由于近日连续出差,未能去找有关编辑,过些时间碰机会,一定推荐。

  为鼓励儿子抓紧时间学习,我想到两句话:“实践今日,莫夸明天”。请你斧正并代书,可以吗?

  《星星诗刊》六月号有我的四首诗,待印出以后,一定寄一本给你。这里带去二月号,请指正。

  致礼!

  陈禄明 5月23日

  
  “金阳县商业改革”与“休克疗法”

  
  当年,金阳县有位叫董仁榜的年轻常务副县长,比我小一岁,喜欢书法,公文写得四平八稳,人也长得很伸展,是金阳汉族干部第一高官。我们俩多次到高山峡谷绝对贫困的彝族地区考察,对这个民族生存条件十分同情。不同的是他每一次都能抓住机遇,该提干就提干,该入党就入党。我们喜欢一起吹牛,他常批评我:“洪兄,你娃连办公室副主任都没有当上,你就把书记县长的话都讲了。对,书记县长也许讲不出你那样的道理,未必有你的见识,因为你毕竟走南闯北嘛。你不太得志就出在城府不深。有些话装在心里,等你有一天作了领导你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任点江山小诸侯嘛”。

  批评是批评,但信任还是有的。面对金阳县商业企业实收资本每天以4800元的速度递减,商业职工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董副县长给了我一个机会,派我代表他协助商业系统搞改革。

  在与财办、商业局反复沟通和跑遍全县商业企业之后,我提笔拟订了《金阳县商业企业改革方案》,中心思想——休克疗法。对全县商业企业实行瞬间冻结,清产核资,像农村划土地一样有机转交职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寻出路。

  这样做在海南等开发地区早有先例,为什么我这个方案就通不过,县委开会决定“等等再说”呢?后来我才知道,也可能方案拟订人锋芒太露,也可能有别的关系需要协调。为此,我在县政协常委座谈会上还呼吁政协委员多作提案,争取县委支持商业改革踢好临门一脚,早日实施商业职工分散经营、自主经营。当然,这样做有没有得罪人我就不知道了。

  据说;我离开金阳后,董副县长还是实施了那套方案。总算没有白为金阳商业职工担忧。

  今天,金阳的商业服务业已大为改观,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商业兴县”。

  2007年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000万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19万元,增长。

  2008年将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拓宽领域、优化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00万元,增长。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宽行业准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和商务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涉农服务业。

  大力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现代流通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不断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加强对外宣传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生源——金阳教育永远的“痛”

  
  金阳的中学老师是优秀的,是敬业的,为什么升学率就是上不去呢。为此,我到几个边远山区村小作考察。

  金阳县有个叫洛觉的地方,我去看望了一位民办老师。走进这位老师的家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四面透风,屋角一床破棉絮,屋中正在掉锅做饭。我经常以穷人自居,今天我算真正看到了家徒四壁、四壁透风的居家境况。老师让我坐下,我说看看你煮的什么,随即揭开锅盖——满锅野菜。我鼻子一酸,差点流出泪来。

  后来才知道,他在村小教复式班,即三年级、四年级分坐教室前后,背面相坐。老师给三年级讲课,四年级做作业,依次循环。老师说,他三个月没有领工资了,自己初中没毕业,文化低,外出找不到钱,当老师也不错。当问及学生学习时,他说:“很多东西我也搞不懂,教点算点吧,总比不读书强”。

  考察回家后,心情很不是滋味,自己常感叹:“一腔报国血,两行酸楚泪”,想想那位老师,算什么。老婆见我郁闷,谈到她的学生基础也很差,教起来费力。

  为此,我开始沉下来研究金阳教育。

  我们知道,金阳地处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被大山分割,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加之居住分散,学生学习条件极差。民族教育在金阳历来是个沉重的话题。曾几何时,破旧的教室、零星的学童、无奈的教师,一直是广大农牧民和民族教育工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为此,我曾采写长篇通讯《百草破前兄弟情》,对民族教育进行报道、总结、呼吁。

  找到原因后我开始构思金阳县教育工作会议领导讲话材料。于是在分管副县长杨成文的指导下,拟定了《金阳县教育工作报告》。

  
  “扶贫攻坚”与“257119”

  
  我是一位十分抱怨“平均主义”的生产队小社员,从感情上我是主张打破“大锅饭”,拉大收入差距,刺激咱贫困地区及农民兄弟发愤图强的。

  当看到迪拜阿拉伯塔七星级酒店住一天最低900美元,最高20000美元,自助餐100美元,下午茶75美元,宾利跑车成排摆放;黄金首饰像土豆一样堆起卖的奢侈消费后,对曾经极力鼓吹的“充分自由竞争”又多少有些怀疑。特别是在研究金阳扶贫目标“257119”的时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国际上有一个判断贫富悬殊、收入不公的系数叫基尼系数。在讨论金阳扶贫之前,先认识一下这个东东。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大概和我们生产队的“127”、“118”分配差不多。我们生产队所谓的1、2、7指70%按人头平均分配,20%按投劳,也就是你们家挣的工分分配,10%按投肥,也就是你们家给生产队交的农家肥分配。这也许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低的分配制度,后来我们把这种分配称之为“大锅饭”、“平均主义”,干不干活路儿七成、八成都是有的,是一个养懒人的分配制度。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就像我们的“127”、“118”。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中国等少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有如下表现:

  若低于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3表示比较平均;

  表示相对合理;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4到之间,美国偏高,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甚至更高。

  中国基尼系数偏高,说明今天的中国不仅打破了“平均主义”,而且在很多领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贫富悬殊拉大,社会矛盾加剧。

  金阳县作为全国24个国家级贫困县自有其诸多发展限制,其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其收入更是惊人悬殊,几乎无法用基尼系数评价分析。

  根据我们当年确定的扶贫越温标准:250元钱、700斤粮食,1亩高产地、1亩找钱地,同时,全县9成人口达到上述标准。为便于宣传贯彻,我们把这个标准简化为:257119扶贫攻坚计划。

  “257119”不是数字,是压在金阳干部肩上的沉重的,甚至是无可赖何的担子,是当年金阳人民生活的缩影。如果没有去过大凉山,没有去过金阳。你怎么也体会不到它的沉重。

  记得199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去视察,他的驾驶员见到当时的路况和令人心悸的悬崖般“之字形”道路,不敢动车,还是我们县政府办公室的司机帮忙开进去的。

  驾车尚且如此,何况耕作。

  站在路边你看到天边那一抹倒挂的绿色植物,你一定以为是上帝撒下的种子,长出这般锦缎一样的庄稼。我们知道金阳县土地坡度相当一部分在40度以上。我曾经在这样的山上帮彝族农民挖过地,点过玉米,种过土豆。让一般城里人,城里胆大的人,走路也未必赶提步。

  这样的庄稼地遇雨就透水,就像我提到的流走父兄的脂膏,留下贫穷和似乎总也解决不了的长江防护。如果遇到连续干旱,太阳将沙土晒得対穿对过,禾叶一片焦黄,更是颗粒无收。

  我们都知道彝族人养的猪好吃,就像青城山的老腊肉,但你却不一定知道这猪是怎么养出来的。

  彝族同胞养猪一般散养,任其满山遍野的跑,大概一至二年出笼,就像“大锅饭”时期生产队养的那些三年也长不大的“老猪”,好吃是好吃,就是产量太低,收入太少。加之许多彝族群众习惯吃小猪肉,吃坨坨肉。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