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基地与帝国(上下册) >

第1部分

基地与帝国(上下册)-第1部分

小说: 基地与帝国(上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常高兴的,汉声购买到了当代科幻大师艾西莫夫作品的世界中文版权,使我们有机会、以他的三大科幻系列:《基地》、《机器人》和《帝国》十四部长篇巨著和机器人短篇全集,开启“汉声精选世界成长文学”中的“青年拇指文库”系列。
  在汉声“拇指文库”各年龄层的读物之中,儿童部分以诱导孩子进入文字世界为初阶;少年部分教导他们由同龄的文学主角认识自己的身心特质;至于青少年,开始接触并进入社会,透过文学以了解、关心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到了青年期,身心发展已与成人接壤,想像力和思考力应能从个人扩大到关心整个人类和宇宙的问题,也因此,科幻小说成了青年最好的读物。
  青年有梦,喜欢东想西想。科幻小说正可以拓宽青年个人的梦,成为人类集体的梦。科幻小说奠基于有条件的物质基础,用具体推理把人类情境移往未来世界,这类文学能增强青年心灵迈进的动力,去探讨人类至今在现实上尚无法逾越的经验。而梦,始终是可以成真的,这就像人类曾有飞行的梦,飞机是其具体化的实践,虽然其间经历的过程非常缓慢。青年的梦,谁敢说不是他日的真实?
  青年正值思考力和想像力飞跃的阶段。面对生命、人性、社会、人类文明发展,乃至于宇宙及外太空生命存在等大问题,青年藉科幻小说来个脑力大按摩,再适合也不过了、透过艾西莫天的小说,读者大可以在另一重时空和物质条件下,探讨人性将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何等牵连及互动关系,从而对人类当今文明产生全盘的反省。由这个角度看,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是很有现实性意义的。
  艾西莫夫是本世纪科幻文学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一般公认,他和亚瑟·克拉克以及罗勃·海莱恩,是全世界顶尖的三位科幻小说家。
  犹太裔的艾西莫夫于一九二○年出生于苏联。童年的他随父母移民美国。九岁时,他在父亲的糖果店发现了科幻杂志,从此迷上科幻,终身不渝。
  早在四○年代初,二十岁刚出头的艾西莫夫就酝酿著创作科幻小说的大计划,他的秘密梦想非比寻常,是要为庞大的银河帝国撰写兴亡史。一九四一年,他完成《基地》的第一篇故事。同年,由于他的短篇小说《夜归》刊出,立即声名大噪,跻身一流科幻小说家之列。
  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毕业后任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一九五八年由于过分狂热投入于写作,只得辞去教职,成为专业作家,但校方始终保留他的副教授名衔,并于一九七九年升为教授。科学的根底加上个人兴趣极为广泛,使他的写作不局限于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就连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也无所不包。艾西莫夫终生写作不辍,直到一九九二年去世为止。他的写作量惊人,一生编写约近五百本书,其中包括了大量为各年龄层读者写的科学普及读物。
  艾西莫夫过人的博学,构成他从事科幻创作的坚实基础:文学中的时空虽推向幻想中的未来世界,但无一不是根据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而进行推理发展,因此构成了他小说中高度的预言性。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说连连获得科幻界的顶尖大奖,包括五次雨果奖及三次星云奖等,成为他众多著作中最受世人瞩目、爱戴的作品。
  在艾西莫夫长达五十年的写作期间,属于科幻小说的部分是间歇、缓慢成形的。令人惊讶的是,当一部部作品陆续出版问世时,读者恍然发现:各本不同题目的书,内容彼此掩映通连。原来,艾西莫夫的三大科幻系列全部相加起来,竟浑然构成一幅由千丝万缕笔墨文采交组成的宇宙大织锦,格局恢宏壮丽、无与伦比!
  我们相信:不只是青年会喜欢艾西莫夫,所有人都会为艾西莫夫以半世纪光阴织就的宇宙大织锦而深深着迷。《基地》、《机器人》  、《帝国》三大系列及机器人短篇全集,将成为许多家庭中大家共有的珍藏,也是永远值得从书架取下阅读,让心灵翱翔于银河的好书!   张系国谈艾西莫夫    艾西莫夫是廿世纪想像力最丰富、点子最多的科幻小说家。要介绍艾西莫夫的作品可不容易,因为他极多产,而且一辈子没有停过笔。许多别的作家,尤其是科幻小说家,到了晚年都面临江郎才尽、想像力枯竭的困境,艾西莫夫却是个特例。他似乎永远不愁没有灵感,总是有另一个故事要说,另一个创意要发挥,因此称他是廿世纪科幻文学的大师,可说当之无愧。面对这么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我们不禁好奇,他怎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像力?许多作家即使下停笔,也难免重复自己的旧作,为什么艾西莫犬很少有这种毛病?是天纵奇才,还是他有一套特别的刺激灵感的方法?
  要了解艾西莫夫,不能不从他的身世讲起。艾西莫夫是犹太裔美国人,出生在俄国,三岁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所以美国对他而言其实是异乡,并非故乡。百老汇有一出有名的歌舞剧“屋顶上的提琴手”,描述的正是俄国犹太人的流浪经验。看过“屋顶上的提琴手”的人,下仅沉醉于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也会同情犹太人到处被歧视迫害的遭遇。他们尽避在俄国住了几代,仍然被视为异族,最后不得不移民美国。
  “异乡人经验”不仅是犹太意识的主要一环,恐怕也是陶冶一位科幻作家的重要因素,因为科幻小说里所描述的,正是异乡人的异乡经验。另一位和艾西莫夫几乎齐名的科幻小说家海莱恩的成名作,书名就叫作《异乡的异乡人》,绝非偶然。我们可以想像,幼年的艾西莫夫在父亲开的糖果店里工作,自己也知道是打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异乡人,他的世界永远和别人的世界不一样。幼年的艾西莫夫,只有寻找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时他接触到科幻杂志,里面的人都和他一样是异乡人!他明白科幻世界和正常的世界不一样,自成一个体系,有自己的规律甚至自己的语言。艾西莫夫发现了科幻小说,真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从此迷上科幻,终身不渝。他的经验,也说明了为什么不少科幻小说家和科幻小说迷,在幼年时都是不合群的孤独小孩。美国许多重要的科幻小说家都是犹太人,因此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科幻世界是异乡人的异乡世界,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美感经验——所谓疏离的美感。这种美感经验,必须依赖读者的想像力来完成。例如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夜归》,叙述两千年才有一次真正黑夜的泰宁世界,在黑夜里出现的满天星斗,竞逼得所有第一次看见繁星的人都发疯。这样的世界,当然是小说家匠心独运创造出来的世界。但我们想像这世界上的人,如何在毕生经验的第一次黑夜里面对众星灿烂,便不能不和泰宁世界的人一齐战栗了,这种美感经验是诗的境界,所以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最终带给人的是诗般的超越境界。就这层意义讲,科幻小说和武侠小说截然不同。两者虽然都让读者暂时逃离现实,但武侠小说的世界依然是人间世(金庸最受欢迎的武侠小说,仍然充满对人间世的指涉及暗喻),科幻小说的世界则下再是人间世。
  科幻世界既然是小说家精心营造的世界,其中每多科幻道具。所以一般人往往以为只有懂科学的人,才能写科幻小说或欣赏科幻小说。其实天下多的是毫无创意的科学家,要这些人发挥想像力真是难如登天。也许科幻小说碍在一个“科”字,使对科学有恐惧感的人望之怯步,这真是极大的不幸。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既然能欣赏诗,就能欣赏科幻小说。我们读到“白发三千丈”的句子,并不会追究诗人的头发是否真正长到三千丈。对科幻小说里经常出现的科幻道具,例如太空船、时间旅行等,也可做如是观。
  好的科幻小说家带给读者疏离的美感,所仰仗的就是奇幻因素。如果要区分科幻小说和—般的小说,我们可以这么说,科幻小说必有奇幻因素,才能刺激读者的想像力。但这奇幻因素一旦用之,成为陈腔滥调,后来的科幻小说再继续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正如我们对诗人的评价,第一位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是天才,第二位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是常才,第三位就是庸才了!所以最杰出的科幻作家本质上是诗人。诗人为了吟成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科幻作家所计较的,当然不是吟成一个宇,而是寻找新的奇幻因素,也就是寻找新的点子。
  艾西莫夫无疑是此道高手,他的重要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艾西莫夫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像力?    解铃还需系铃人,最好的解释也许来自艾西莫夫的自述。他曾经说过,撰写《基地》系列故事的灵感,是在地下铁中产生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两年,两个月前,德军攻入了苏联,四个月后,日本将突袭珍珠港……欧洲在战火中浴血挣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希特勒的魔影之下……
  “不过,八月一号那天,在纽约的地下铁火车上,另—件事却占据了我的心思。
  “那时我刚满廿一岁,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攻读化学,已经写了三年科幻小说。那天我约好了去见《震撼》(Astounding Stories)杂志主编康贝尔(John Campbell),跟他讨论我下一篇小说的大纲,看他愿不愿意采用。问题是,直到那时,我心中仍一点概念也没有,根本不知道要写些什么。
  “上了车之后,我决定试试—个我偶尔采用的方法:随便挑一本书,翻开一页,看看第一眼见到的东西会给我什么灵感。那天我刚好带了本歌舞剧选集,我随意翻开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一个士兵和他的爱人的图片:士兵使我联想到军事帝国,由军事帝国又联想到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又使我联想到银河帝国——啊炳!我何不写一篇有关一个银河帝国的衰亡故事!毕竟,我不但读过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而且前后一共逗笏三遍!
  这故事不仅有趣,也透露了艾西莫夫的秘密。他寻找灵感的方法,其实就是使用随机联想。在另—篇文章《哪来那么多灵感》里,艾西莫夫对随机联想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果想要记住甲事件,便将甲联想到另一件较明显的乙事件上:那么下次再看到乙,便立刻会反过来联想到甲。中国古代的结绳记事,也就是应用这个原理。不过上述的联想属于刻意的资讯组合,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人类还会不停地、半无意识地随机组合各种资讯。有些人善于从这些零乱的组合中分析出有用的部分,这就是创意与创见的来源。”
  最喜欢发明各种定律的艾西莫夫,把这办法写成二个定律:
  定律一:一个人必须拥有很多各方面的资讯,也就是必须博学,才有可能发明前所未有的创见。
  定律二:一个人必须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