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Ⅱ-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法。
面对着这桩将近30年前的电影史公案,今人也许会更宽容、更超然一点了。经过30余年的历史沉淀,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电影家的某些观点或者说态度没错。而当年所以产生那么激烈的争议主要还是由于每个人站在不同视点的结果——人们一时还没有找到对话的契合点。例如战争,对一位政治家而言他首先要申明的是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而对心理学家而言战争就是人类的一种集体自毁行为,它摧毁的不仅仅是某一个政治集团,不仅仅是某一个阶级或某一部分人。战争是人类破坏本能在特定社会契机下的总爆发,“是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虐待狂和受虐狂综合症的引爆管”。这不是理论问题,这是已经被人类各民族的许多政治灾难所验证的事实。
其次,战争对人类的危害不仅仅是一时的,肉体的,显性的;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心理的摧残不会随着“解放”而自然消逝,心灵的创伤会殃及几代人,甚至可能是人类永远不可愈合的创伤。《夜间守门人》的两个主人公——漏网的法西斯集中营军医马克斯和集中营的受害者露齐娅的个人命运其实是战争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停战有时间下限,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心灵创伤却不会随着一纸停战令而终结。
30年后看《夜间守门人》我们的对话可能凝结为一个疑问:假如有一天与诱发历史疯狂相近的社会、历史因素重新出现,人类还会重现那种无人性的集体疯狂吗?人类能否有效防止这种集体疯狂的再次发生?能否杜绝《夜间守门人》的故事再度重演?
同是战争题材,捷克共和国摄制于2000年,由扬·赫莱比约克(Jan Hrebejk)导演的《终止分裂》在战争和人性关系的揭示上远比《夜间守门人》深刻而又尖锐,却获得世界性声誉。26年蓦然回首,世界电影和人类本身都变得大气了,这种大气是几代电影家坚持对话的结果。
捷克民族有着千年文明史。由于地处欧洲中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千余年来他们在不断地向人类贡献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饱受战争的困扰。这形成了捷克民族的独特民族性格——极其热爱艺术,极其热爱生命,与世无争,幽默坚韧。
这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国度,风声和鸟鸣是他们的音乐;鲜花和芳草是他们的地毯;澄碧的流水记录着他们的生命律动;悠远的钟声倾诉着他们的心声……
如果你曾经亲眼见过捷克大地的绿野,你会觉得侵略这样一个美丽而又热爱生命的民族是一种罪过。但是,捷克民族在历史上的确屡遭侵略。《终止分裂》的故事就以其中的一次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对捷克的入侵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热爱生命、极富人情味的幽默故事。
《终止分裂》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影片并没有常规战争片的硝烟弥漫、炮火纷飞,战争在这里仅仅是背景,是表现即使无人性的战争和仇恨也无法消弭或阻隔的人类之爱,表现必将超越一切的永恒人性的背景。主人公乔斯夫夫妇对犹太逃犯大卫的拯救其实是他们的人性的自我拯救,而小镇居民最终对他人的宽恕更是人类的自我拯救。
扬·赫莱比约克把人性的真实含义赋予影片,以一种嘲讽、幽默的心态面对一场人类劫难,实际上向观众提出一种对人类尊严的省思。无论扬·赫莱比约克、扬·斯维拉克,还是莉莉亚娜·卡瓦尼,外国电影家早已经透过主义、政治、阶级的二元对立层面,而更细腻、更诗意地表现特殊社会形态下人的情感、人的本质,由对战争本身的关注跃升为对人性的关注。这是20世纪的人类在连续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痛定思痛后对人性和战争的反思。这种思索是一种根本性的跃进——由对战争的谴责跃进到人性的呼唤。这样的对话只能产生于和战争有了一段时间距离之后。从《好兵帅克》到《夜间守门人》,从《夜间守门人》到《柯利亚》,从《柯利亚》到《终止分裂》,欧洲电影有着深刻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们将超越政治的人道主义、超越时空的人类挚爱的对话推向了极致。
欧洲电影家同时也以自己的创作穷尽着电影、人性和人类情感的种种可能。
法、英两国联合摄制于1979年的《苔丝》,由波兰电影家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这也是迄今为止这位世界级导演最美、最具田园风格的影片,是他对电影本体和人的本体做出的最杰出发现。影片改编于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同名小说。此前,小说曾被改编成无声电影。
本次改编适逢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夏蓉在美国被残杀(1969年),他本人因为诱奸一个13岁的女孩而入狱42天(1977年),获假释,出逃法国之后。
此前的好莱坞阶段,罗曼·波兰斯基作为当代最出色的电影家之一,既获得了电影创作的殊荣,也经历了个人生活的极端悲剧。由一个不想成为坟墓里最富有的享乐主义者,蜕变为一个相信人早晚要为自己曾经得到的幸福付出代价的宿命主义者,以及认为人类存在是一种荒谬状态的怀疑主义者。
就在他心灰意冷,走投无路之际,几个法国朋友,其中包括那位曾以《泉水玛侬》的导演、《熊》和《情人》的制片人而蜚声世界的克洛德·贝里找上门来,邀请他执导影片《苔丝》。这对罗曼·波兰斯基当然是雪中送炭,是绝处逢生。于是,一次常规电影创作就成了对罗曼·波兰斯基的生命以及电影创作都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特殊文化行为。
当年,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夏蓉在伦敦留给他的这本小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而他潦倒于洛杉矶时曾经送给另一个情人——德国女演员金斯基阅读。他当时认为,有朝一日小说改编为电影,金斯基将是最理想的女主角——将一部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动机和结果竟然和两个漂亮女人息息相关,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和创作正应了中国人那句老话:造化弄人。
托马斯·哈代的同名小说描写在一个人类行为由阶级差别和社会偏见所左右的世界上,单纯和无知如何受到出卖,同时探讨了其发生的因果关系。作品试图说明苔丝一生的悲惨命运都来自于一些偶然因素,这体现出哈代作品的悲观主义和人类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宿命观。显然影片《苔丝》的创作十分契合罗曼·波兰斯基当时的心态,也成为与他此前一贯的黑色幽默、沉迷于人类异常关系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距离最远的,最优秀的全新作品。
《苔丝》创造了电影本体和美的极致。假如有人只允许我们选出一部迄今为止法国电影史最有田园风味、最有诗意的影片,那只能是罗曼·波兰斯基的《苔丝》。影片连获恺撒、戛纳、奥斯卡电影大奖。那也可能是人类电影史最富于诗意的一次对话。
《苔丝》的成功说明,在人类对话领域没有“大国”和“小国”之分。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波兰民族曾经诞生过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居里夫人;还诞生过伟大的音乐家肖邦、鲁宾斯坦;也诞生过伟大的电影家罗曼·波兰斯基、基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slowski)……
罗曼·波兰斯基、基斯洛夫斯基都是波兰人,却分别与法国人合作实践着自己的电影之梦。这种特殊的创作方式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呈现。
而法国新一代电影家里奥斯·卡拉克斯(Leos Carax)以及弗朗索瓦·奥桑(Francois Ozon)的电影创作在颠覆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为与前辈电影大师的人文精神的链接。他们在作品中表现了现代人追问自身时那种寒彻肌骨的荒诞与绝望。这种人的追寻是当代电影的母题,是世界电影几代电影家对话精神的物质呈现。
20世纪电影在直面人类灵与肉的冲突,表现人类美好情怀时尤其坦然、纯粹、真诚,凸现着人类情感摄魂夺魄、感天动地的魅力。
说起当代电影,没有人不知道日本国的今村昌平,以及近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两部影片《鳗鱼》、《赤桥下的暖流》。其实,真正为今村昌平带来世界性声誉的是他那部拍摄于1983年的《山节考》。20年后再看这部影片仍然有一种生命的震撼。再过20年,今村昌平的《山节考》也仍然会是上世纪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因为人类将永远面对人性的拷问,生命的拷问。
今村昌平1926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医生家庭。1946年进入早稻田大学读西洋史。1951年大学毕业,进入松竹电影公司从小津安二郎学导演。主要作品有:《哥哥》(获日本文部省大臣奖)、《猪与军舰》(获《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七名、第12届蓝绶带奖十佳影片第一名、日本电影记者协会奖最佳作品奖、NHK十部佳片第三名、1966年电影剧作奖,此片为他获得世界性声誉)、《人的蒸发》、《日本昆虫记》、《诸神的欲望》、《日本战后史》等等。
今村昌平的风格可以用“挖洞”形容。为了追寻人的存在意义,对人的欲望层深挖、掘根。他所谓的根就是性,就是和父辈的联系,和日本民族习俗有关的传统,以及这些传统的影响。数十年创作生涯中他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把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做了一个详细的剖析。人们所以认为今村昌平能够永葆青春,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电影创作始终贯穿着立足本民族文化,与人类内心、与世界的积极对话意识。
在《山节考》中,今村昌平通过自然写实的镜头语言,表现了一个恪守陈规陋习的原始山村世界。影片是一部寓意幽远的生与死的平实挽歌,生命与人道的不朽命题被赋予了深沉的庄严感。《山节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电影家用历史与哲学的眼光对日本民众的生存状态进行的深刻而全面的挖掘。在充分体现原生态的同时,又注重分析对整个民族文化基因的深远影响。整部影片犹如一部浸润了现代理性精神的民族史诗。
今村昌平说:“我在《山节考》中想表现年迈的人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这样能更加突出生命的含义与重量感,更能体现活着的生命的重要性和对人类发展的价值。”
今村昌平对阿玲婆死的奉献的展示是对日本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解读。“生”的另一端是“死”,这是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命题。在日本传统文明中“死”并非消极、被动的,也未必是濒于绝路的无奈选择。日本艺术家笔下的死亡很像春光烂漫时静静凋零的樱花,哀艳、凄恻而又充满诱惑与神秘的美。日本人视死为一种无限广博的归宿,一种可以微笑、从容而去的解脱。阿玲婆以牺牲谱写一首生命之诗,今村昌平以镜语挥洒着一个电影家对大地与生命的满怀敬畏。
其实如果我们勇敢一点,人性一点,就应该承认:至少在整个东方民族,即使牺牲的表面形态不尽相同,然而,哪一个母亲不是以自己的牺牲换来后代的生存?哪一个母亲的生命不是为了后代的生存而在本质上近似于阿玲婆式的生命?阿玲婆是一种象征,《山节考》也是一种象征。是日本的,也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形式的象征。因此,这种对话必然会引起整个人类的震惊。因此,它在20年后也仍然会是人类最震撼的电影之一,因为它让我们直面人类那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英、法、德三国联合摄制,由著名“晴色”导演居斯特·加克金(Just Jaeckin)执导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则让我们见识了人体与情欲的诗意化和情欲与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