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阅读《秦腔》困难让人恼火 贾平凹笑称被剥皮
昨天,全国近50名评论家参加了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的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研讨会。在为时3个小时的会议中,大家从不同角度评点《秦腔》的优缺点,贾平凹笑称,自己似乎被层层“剥皮”。
多数评论家在发言时,最先表达的就是阅读《秦腔》的艰难。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叙事琐碎沉重,充满日常化细节,节奏缓慢,内容沉重,尤其取消了长篇小说惯常的叙事元素,如连续性的情节。评论家李敬泽甚至说,开始阅读《秦腔》困难得让人恼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认为,故事里充满奇怪的东西。
但大家也表示,这种文体创作的背后,有极其重大的重要性,如它使作品褪去浮华和造作。评论家孟繁华表示,它瓦解掉了乡土中国想象性的东西。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还指出,“很多人认为《秦腔》中夏风的身上有贾平凹的影子,但我认为其实疯子引生才是贾平凹。”他认为,自残的引生有痛苦的爱情理想,这种爱情是唯美、真正没有功利色彩的苦爱。
贾平凹表示,他曾经写过反映家乡朝气蓬勃的作品,而近几年,家乡渐渐变得陌生,他甚至不愿意再回去。年轻人离开家乡出去打工,农村剩下的都是老人,故乡的溃败让他觉得精神无所寄托。但他表示,《秦腔》并不能为家乡的现状寻找出路,而这种现状本身也无法判断是非曲直。
他还透露,“当初写《秦腔》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迷茫和心酸,并没想发表。几个朋友知道后都来劝我。我这才进行修改、出版。”
对于评论家的各种说法,他表示,自己来京前充满惊恐,不知道评论家对《秦腔》的内容和形式会做出怎样的评价。“北京的评论家确实厉害,大家似乎把我的皮给剥了。对《秦腔》无论说好说坏,即使我现在接受不了,回到西安后也会慢慢消化,以利于今后的创作。”(记者 赵明宇)
(编辑 木木)
新浪连载:
秦腔
《秦腔》耗尽全部经验 贾平凹十年内不写长篇
虽然贾平凹不擅言谈,举止木讷,但他瞬间闪现的锐利眼神,使人自然联想起他文字的老辣。记者 吴平摄
谈新作
人物原型取自真人真事
在《秦腔》中,贾平凹为了真实还原故乡生活,对乡村生活进行了密实的流年式的叙述,其中描写了大量繁琐的日常生活细节,并将当地方言应用到文中。对此,贾平凹说:“我不是不会写那些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只因我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繁琐日子,我试图不动声色地进入,并且不留痕迹地在其中变换角色,控制叙述节奏。事实上,乡村生活正是这般平静。”
贾平凹说:“但是,如果你摒弃一切先入为主的看法,慢慢去读,在理解了我的迷茫和辛酸之后,就会像咀嚼槟榔一样,越嚼越有滋味。”
贾平凹说,《秦腔》写了清风街在几年间的生活流变,以及其中的家族、家庭和男女老少的故事,从婚丧嫁娶,到偷情养汉,这其中有许多来源于他的现实故乡———棣花街里真实的故事,而文中的引生、拴狗、中星等均是村中有名有姓的人。对此,贾平凹也忧心忡忡:“既然是写清风街,那必然离不开街上的人与事,但真要写下来是要犯忌讳的,因为这会涉及到他们的隐私,因此我在写作中多是虚实参半,让人物似是而非。尽管如此,小说写好后一直不敢给乡亲们看,怕他们对号入座,引起事端。”
谈故乡
进城后感念故土故人
贾平凹说,虽然自己因为写作而“脱去了农民的外衣”,但这并不能说自己就比故乡的人有能力。“其实比我有才气的能人故乡到处都是,比如邻居宽仁擅长做木工活,打制出的家具能用三代而不散架;东街李家的兄弟会拉胡琴,夏天夜晚在门前的榆树下拉奏,让无数人引颈倾听;中街的冬生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爱唱秦腔,穷得老婆都跟人讨饭去了,他仍在唱;百庆会画画,没有笔墨,就拿锅黑当墨,能在墙上刷刷画出二十四孝图;刘高富无师自通学会了土木设计,全县最重要的建筑就是他设计的。”
贾平凹认为,要不是当年机遇好,自己侥幸进了城,现在恐怕也与他们的境遇一样,“即便我离开故乡生活在了西安,因写作出了名,故乡人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像我这样的人,村里一找能拉一车,不足为奇。”
谈计划
十年内不想再写长篇
对于此前传出的《秦腔》是贾平凹长篇封山之作的说法,贾平凹给予否认:“不是说从此就不写长篇小说了,而是说至少在近十年内不会再写长篇了,因为《秦腔》动用了我写作与生活经验的全部宝藏,为写它我都苦死了。”据贾平凹透露,为写作《秦腔》,他两年中独居斗室,掐断电话,几乎拒绝与所有朋友会面,每天清晨从家里带了面条或饺子当做午饭,从白昼一直写到天黑。
对于今后的创作方向,贾平凹说,他会将写作的方向转向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等领域,一旦有了充裕的时间将会四处采风,以便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另据贾平凹介绍,他的长篇小说《病相报告》即将被改编成影视剧。(本报记者 卜昌伟)
记者手记
贾平凹:农民本色深入骨髓
尽管靠写作他已进城生活多年,可贾平凹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喜安静,避喧闹,爱交农民朋友。无论到哪里,他总是衣着随意,不修边幅,他说他甚至对大城市有种莫名的惊恐。他不会说普通话,对普通话保持着本能的逃避,一口陕北方言成了他在作家群里的鲜明标志。这一切,用他的话解释就是,他的本性就是农民,像乌鸡一样,“乌”在了骨头里的那种。
他不擅说笑,面部表情单一,甚至有点木讷。即便说笑,声音也很小,再小点便像蚊子在哼哼,倘若要听清楚他说的话,需将自己的耳朵拉得足够长。好在他说起话来语速缓慢,语气温和。在他面前,任何内心躁动的人都会无条件地安静下来。他爱抽烟,喜欢大口地抽,抽得烟草熏黄了食指的半边指甲,但他继续抽,一刻也不放弃。
俗话说“三代无富人”,我们原本都是农民的儿子,可今天就有人忘了本。贾平凹写《秦腔》为农民代言,为故乡树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值得尊敬的。
《秦腔》简介
在陕西的清风街村庄上,乡民们日复一日过着鸡零狗碎、波澜不惊的生活。疯子引生爱上了村里会唱秦腔的美丽女子白雪,白雪却嫁给了颇有家族势力的大学生夏风。引生有许多特异功能,他游荡在村子里,像一个无处不在的窥探者和倾听者,因而获悉了各色人等的隐秘:有村干部之间的权力争斗,有村民为生计进行的苦苦挣扎,有男女间暗来明往的情事……看似平常琐碎的生活,却正酝酿着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老支书开垦荒地的雄心已难以实现;新上任的支书紧跟潮流建造贸易市场,热热闹闹带着村民奔向富裕。农民们似乎注定要离开土地,另谋生路。日渐衰亡的秦腔就像为这块土地而奏的挽歌。
贾平凹简历
1952年农历2月21日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街。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1972年因偶然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妊娠》《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曾获得全国文学奖三次,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种版本。
相关报道:
评论家对《秦腔》褒贬不一 贾平凹感觉遭剥皮
图书连载:
秦腔
(编辑:点儿)
评论家对《秦腔》褒贬不一 贾平凹感觉遭剥皮
昨天,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包括雷达、白烨、张颐武、陈晓明、李敬泽、谢有顺等在内的30余位知名评论家济济一堂,对这部三易其稿的小说展开广泛研讨。众位专家学者对《秦腔》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的艺术水准甚至超过了《废都》。不过,由于该书情节繁琐,陕西方言较重,人物对话密集,角色关系复杂,一些专家表示阅读中障碍重重。李敬泽透露,他曾请一位陕西朋友用陕西方言为其朗诵《秦腔》,这才读到了该书的意蕴。听着评论家的中肯批评,贾平凹说他感觉像被剥了皮。
语言与结构:陕西方言成阅读障碍
研讨会上,几乎与会所有专家学者均对《秦腔》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与热情,认为它是近年来中国乡土文学中难能可贵的作品,是贾平凹摆脱《废都》消极、颓废、无聊的文本叙事之后,回归文学创作原点的开端。
但与此同时,专家也对该书的一些缺点直言不讳。评论家雷达说:“由于书中细节描写繁琐,有引生、夏风、夏天智等人物多达30余众,而且人与人关系复杂,使得我常将人物所为张冠李戴,通常要将前后文反复对照才知所以。此外,大面积的乡村鸡零狗碎的琐事,让人读来感到厌烦。”评论家李敬泽、王干、谢有顺等人认为,文中使用的大量陕西地方方言,为他们阅读小说设置了障碍。李敬泽说,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