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贾瑶 作者:木未(晋江vip2014-04-15正文完结)-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考官低头作答,皇帝便高高的坐在龙椅上,从上至下的俯视着这些虽然很多背后各有牵扯但却是都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表情威严又不失慈和。待看到一个在他案头资料中出现过跟他四儿子有些牵扯的来自江南曹家的考生率先自信的放下笔时,他好似欣赏的笑了笑。好像是一个讯号,没过多久,考生们也都陆陆陆续续的答完了。老皇帝又说了几句场面话,照本宣科的勉励几句,便让他们回家各自等候消息。
殿试的成绩出得是最快的,因为皇帝的心里已是差不多有了数的。没几日,读卷官将他们选出的十本佳卷交予皇帝。因为那读卷官都是皇帝亲自从自己心腹中选出来的,故而也不必考虑各位皇子的利益关系。选出的十本的考卷都是经过读卷官认可的。皇帝看着自己桌案上摆着的十本标记过的考卷,其中包括江南甄家的,江南织造的曹家的,自己注意过的贾家的,以及先皇后母家谢家的。他象征性的翻了翻,只见那曹家的孩子的卷子被排在了第一位。老皇帝不禁思量再三,还是觉得这里面应该没有四儿子墨澜枫的影响。想来他的四子虽然在宫中势力颇大,但在朝中影响还是没多少的。应是那曹家的孩子才华确实了得。翻看那曹清华的策论,老皇帝便知道阅卷官为什么将其钦定为第一了。这些文章的含金量彼此都差不多,不过这篇文章倒格外的锋芒毕露些,文笔也华美绮丽。在一批因呈于上而力求沉稳的策论中难免显得出彩些。不过……老皇帝面无表情的把那策论直接压在一沓策论的最底下。这位子上坐着的到底是他,很不必惯着那些个心思大了的奴才。皇帝想了想,倒是拿起了林如海内侄的文章。粗粗浏览了两遍,心下觉得这文章优异而不张扬。老皇帝无可无不可的,将那卷子轻轻丢在一旁,“便记作第一名吧。”旁边的的吴之源知道他心里早已有定数了,只按例恭维了一句,“恭喜陛下喜得人才。”
老皇帝又提笔化上了了榜眼和探花,分别是京城年家和石家,都是牵扯清白或是忠于皇帝的京城以及边畿地区的世家子弟。而那几个与自己的几个儿子勾搭的党派家的孩子,都排在了二榜。
不说状元落实在了宝玉身上让贾府的一干人多高兴,只说以后宝玉就可以正正经经的入朝为官,把贾家发扬光大了。虽然也需要从翰林院编修做起,不过谁都知道,状元都是要在这个职位上锻炼两年的。只要这几年不出大错,两年后皇帝就会把他调出来,指派一个具体职位了。这个职位上的人永远都是皇帝的备胎,宠儿,是在皇上心里挂了号的。稍加镀金便可堪大用。
第三十九章 元春生子林如海来京
第三十九章元春生子林如海来京
自从宝玉中了状元。贾母就给林如海去了信,把宝黛两人的婚约提了起来。林如海本来在心里已经认可了宝玉,如今宝玉中了状元,更是觉得宝玉是个上进孩子。便也没多加犹豫的同意了。并再一次提出明天自己回京述职时将黛玉接出来。贾母自然也深以为然的。两个孩子既然已经订婚了,于礼就不该再朝夕见面了。黛玉最近一因为父亲要来了,二因着宝玉中了状元,三因为已从父亲那里知道自己与宝玉订婚了,人逢喜事精神爽极了。见人便带着三分笑脸,更显得容颜如花。
这一年年节来到的时候,皇帝照往年的例赐下福字以示对大臣宗室的荣宠。从老荣国公死去后已经多年没有得到福字的荣国公府经年竟又得了这份荣宠。贾赦领着贾政以及贾琏贾宝玉一起跪着,接受并叩谢了皇帝赐福。谁都能知道,贾府又能入了皇帝的眼是因为出了个出息的子弟贾宝玉,否则贾赦和贾政在朝为官也有年头了,怎么没见皇帝注意过?当然,更深层次的,比如说老皇帝又需要这些曾经跟随他的老人的拥护了,而这些人家却不堪大用,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王子腾和一个贾宝玉而已,所以就引起了皇帝的重视这种话当然是不能宣之于口的。贾府的人高高兴兴的接过了那方块状的薄薄的却是多少人渴求的一张纸,在一起高高兴兴的过了个热闹的年。因为宝玉也入朝为官了,贾府各处规格本来又可以提高的,但是林如海在给贾母的信中隐隐提过几句,说是树大招风,劝岳母不要招了别人的眼去,再引起那些上面人的注意。因而贾母也发了话,说是府里各处的规格也不改了,只热热闹闹的过了年,大家一起高兴这么一回就完了。
年节里宝玉少不得各处打点。不过他只和几位同僚聚一聚,去老师家里看一看,再一个 ,就是去母舅那里垂听了一回教导。王子腾自己没有儿子,侄子王仁又不太成器,如今自己外甥这样出息,他心中的欣慰自不必多说。四大家族原是同枝连契的,只要其中出了一个有出息的,其他家族也会尽力相助。更何况宝玉是他胞妹的独子,王子腾自然恨不得倾囊相授的。他虽然是武官,不过爬到节度使这个位子上,肚子里不可能没点沟壑。他给外甥讲了一顿为官哲学,又说了一番朝中各方势力纵横,同徐峥令的视角又有所不同,也能叫人获益匪浅。不过王子腾乃是武夫,自然不像徐峥令那样句句精炼有理,其间絮絮叨叨,偶尔也词不达意。不过宝玉虽然心里笑他唠叨,却也感动舅舅为他着想。更是明白今后同舅舅好生维持着感情,对自己也是大有裨益的,起码在朝中也是个照应。
年节过后,过了三月,林如海便早早到了京城。只为着先着手布置好了京城的宅子。他此番回来可能是职位要有变动的,起码要在京城留个一年半载。又加上要把女儿接出来跟着自己住,当然是怎么打点都不嫌仔细的。
林如海到了京城,是要先来贾府拜见长辈的。贾瑶不是第一次见林如海,林如海三年回京述一次职,每回来必定来贾府见见岳母的,贾琏,宝玉和贾瑶当然也要拜见姑父。林如海是个气质文雅笑容柔和声音好听的美大叔,贾瑶心里对他这种书生型的大叔是很有好感的。林如海也格外喜欢贾瑶些,一为贾瑶跟他姑娘乃是从小的好朋友,二也因为贾瑶跟贾敏很有几分相像,几乎比之黛玉还要更像些。这也是为什么贾母格外宠溺贾瑶。而亲姑娘都长这样,溺爱女儿王夫人自然不会因为黛玉像贾敏而不舒服了。
林如海每回来贾府,都会给一干小辈带些礼物。并不只是是金银那些俗物,而是来自江南的一些女孩子家偏爱的精巧小玩意儿,黛玉一份她一份。她的东西虽然不少,不过这样精致可爱的小玩意儿还是喜爱的,故而每回林如海过来给她带的小礼物都让她珍惜的收了起来。闲暇时拿出来把玩一二。如今已经单独收拾出一小箱子了。
这回林如海来京城时,因早早命人把京城的宅子打点好,当天来贾府,同岳母和两个妻舅吃了一顿团圆饭,晚间便把黛玉接走了。贾母固然不舍,到底黛玉还是要在父亲身边待嫁的。当然,他们真正成婚还要好几年,如不出意外,应该是四年后,宝玉及冠了,就叫他们成亲。贾瑶和黛玉这么些年了都朝夕相处着,如今分别时都红了眼眶。林如海温柔的摸了摸两个小姑娘的头,安慰说贾瑶有空就可以来自己家里玩,又说黛玉想外祖母了也可以过来小住的,贾瑶和黛玉这才好些了。
黛玉回去了,贾瑶的日子便陡然无聊了起来。宝玉上班,黛玉回家。她除了看一会书,弹一回琴,对着窗子外的几棵桃树画几回画,余下的时间便带带贾环,逗弄一回贾芳。原以为这个夏天就要这么打发过去,谁知没过多久,元春那边来了信:元春生了一个男孩。
王夫人自然打点了好些东西给姑娘和小外孙送去,自己也在第二天带着贾瑶一起亲自去看元春。因着元春在坐月子,按照习俗,像贾瑶这样未出阁的小姑娘是不能进元春生产不满一个月的卧室的。故而贾瑶见不到大姐姐,只能抱着小外甥在外间稀罕了一回。王夫人叨叨念念的嘱咐了元春一顿,又留了给小外孙的小衣服小裤子和给大女儿的吃食后,就带着贾瑶回去了。回去的路上,坐在马车上,贾瑶看着王夫人的脸色不禁感叹,原来人的心情真的对人有很大影响。这两年宝玉中了状元,大女儿嫁出去没多久又生了小外孙,王夫人可以说是极顺心的。连脸色都显年轻了些。却说墨府那边,因为元春嫁过去没两年,就生了个男孩,可以说是站稳了脚跟。在婆婆丈夫那里也都有了尊重。因为元春美丽贤惠,温柔大方,那墨府的二爷原同元春感情就不错,不过还不至于交了底。如今有了儿子,倒是对媳妇更推心置腹了些,也叫元春知道了些本来没有准备说出口的秘密。
原来元春只以为婆婆不过和继皇后乌拉氏有些个沾亲带故的,却没想到,原来婆婆就是三年前已故的乌拉继皇后的姨家庶表妹。不过因着婆婆和继皇后都是独女,自小也像是亲姊妹似的长大的。只是因为婆婆在家里是个庶女,不会引起上头的注意。而公公虽然是宗室偏支的一个庶子,但是没分家的时候颇得父亲宠爱,父亲生前也留了些暗处的东西给他。也是嫡母未曾想到的。故而墨府算是已故继皇后留给三皇子墨澜凊隐在暗处的一点势力。而且又不会有人想到他们的联系。这墨府在朝中帮他办事是肯定不行了,不过,若是帮他做一点不能露出水面的事情,是不会有人发觉的。今后若是三皇子登基了,自然会扶持他家,而今后登基的人就算不是三皇子,新皇也不会对他家有什么膈应。他家还能继续安安稳稳的当着不涉朝政的富贵闲人。而如今元春就算知道了这些,当然也不会告诉给娘家。这种事情说出来两家都豪无益处,她又何必没事找事呢。
不过还有一件事墨停风是不敢告诉媳妇儿的,就是因着他的一时大意,在书房连着的那个后院同三皇子议事,却叫她的宝贝妹妹叫三皇子那个无礼的给看着了。只是他想着三皇子当时也只是好奇而已,左右两人日后应该也没什么牵扯的。又有谁能想到两人日后的牵扯竟会那么深呢,呵……世间是向来因缘奇妙,笔者也只能说一句无巧不成书罢了。
第四十章 宝玉升官贾瑶赐婚三皇子
第四十章 宝玉升官贾瑶赐婚三皇子
也许是几个成年皇子的能力都太强,皇帝急着平衡势力。夏天还没过去,老皇帝就把贾宝玉给提出来用了起来。因为他前头做的翰林院编修,也不好升的太高,便先任命他为吏部副主事。不过这也是连升两级,期间荣宠可见一斑。宝玉如今还年轻,状元出身,又有一个身为盐课老爷的姑父,一个京城节度使的舅舅,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原本就已经引起注意的宝玉更成了各方的争斗对象。对此,老皇帝自然是心里满意的。这原就是他捧起贾宝玉的目的。这个贾府的孩子能力是还不错,不过还需要经过锻炼,考验,才知道心性如何,捧不捧得起。
这一日大朝过后,皇帝回了乾元殿的后殿,身后带着捧着摞着高高的奏折的金盘子的内侍。在殿里一个人理了半晌政事,皇帝撂了手里的御笔,抬起手轻捏着自己的眉头。一边的大宫女端上两盘点心,又重斟了茶。皇帝似是突然想起来一样,开口道,“端贤皇后去了也有三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