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荐中华-第4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群里征了一下,接着忽然爆发出了惊天的欢呼,就两皇帝陛下的脸上,也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容。八架风筝起飞,两架完全按照预先设想起飞降落,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是人类飞行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创举。
“将死难的汉军将士,以战争阵亡者的规格厚葬,其家属一律由朝廷抚养。”王竞尧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今天将定为帝国的飞行日,但这绝对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朕要在六到八年之内,完善这种载人风筝,并组建一支两千人左右,用以作战用的飞行兵团。飞行兵团所有士兵,全部享受不低于奋武校尉待遇。蔡戌中晋太子太师衔。”
蔡戌中急忙谢恩,正在此时,朝廷的报事官匆匆赶来,将一密报送到了皇帝陛下手中,王竞尧看了下,面色有些凝重起来,官员们看到陛下面色突变,都把目光投到了皇帝陛下的身上。王竞尧沉默了会,说道:
“兴汉七年一月二日,金帐汗国以为忽必烈复仇、为伊尔汗讨还公道为由,贸然对朝廷边境小镇嘎尔泰发动进攻,在这次进攻中,我守卫噶尔泰之一支三十人汉军小队奋起战斗,但面对十数倍于己的敌人,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嘎尔泰全镇遭到血洗,大量汉族百姓倒在了金帐汗国军队的刀枪之下……”
官员们都呆在了那里,虽然从目前朝廷的军事调动来看,帝国和金帐汗国之间迟早都必有一战,但没有想到的,敌人竟然抢先动手了,并且血洗了汉人村镇!
但目前印度才平,朝廷大军又远在伊尔汗用兵,若再对金帐汗国开战,这无论对朝廷的军事还是财政上都将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也许金帐汗国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认为汉军将不会动武,这才做出这样的行径。
“朕知道,北伐才胜利没有多久,现在应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而在这个时候接连用兵,是不太明智的行为。”王竞尧看了一眼他的大臣们,缓缓地说道:“也许你们有的人,会对朕说,暂时忍下这一口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之类。但是……”说到这王竞尧的脸色阴沉了下来,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道:
“但是,任何敢冒犯我大汉天威者,朕决不后退半步!任何敢杀害我汉人子民者,朕也决不会饶恕!战争,朕决意对金帐汗国宣战,让武力来解决这一朝廷的耻辱!”
官员们沉默了会,忽然,人群里爆发出了阵阵惊天动地的呐喊:
“战争!战争!”
王竞尧一挥手,人群中很快又安静了下来,他大声说道:“以车骑将军陶亮为大元帅,起本部精兵十万,民兵二十万,火炮二百门,向金帐汗国进军。给朕告诉陶亮,这次进军他们的唯一终点,就是打进金帐汗国的国都,汉军拒绝接受金帐汗国任何形式的和谈。十年,二十年,这仗都将一直打下去,要么是我们,要么是他们,总有一个亡国者!”
大汉帝国兴汉七年一月十八日,随着皇帝陛下一声令下,汉军车骑将军陶亮部,迅速开进金帐汗国境内,其前锋陈宇部在当天即与金帐汗国军队交战。显然,金帐汗国完全没有预料到,对嘎尔泰的试探性军事行动会引起汉人朝廷如此巨大而迅速的反应。
金帐汗国的脱脱蒙哥汗稍稍有些悔意,本来忽必烈的死活和他一点关系也都没有,所谓的忽必烈报仇等等,完全只是一个借口而已。金帐汗国的好几代汗都是反对忽必烈的,而且还和当时的元军打了好几仗。
甚至有一次金帐军还曾俘获了忽必烈的儿子,后虽交还元,但从此金帐汗国也就独立发展了。
脱脱蒙哥之所以对汉人地盘用兵,完全是看到汉军陈大军于两国边境,对金帐汗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同时看到汉人在几处用兵,金帐汗国判断汉人不会在这个时候贸然和金帐汗国开战,这次小规模的攻击,完全可以试探出汉人的力量和对待金帐汗国的态度。甚至可以借着谈判的机会,为金帐汗国最大程度上牟取利益。
但让金帐汗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汉人说打就打,而且看起来绝对不像是在仓促应战。十万大军携带精良的武器,锐利的火炮,风卷残云一般地开进了金帐汗国的境内。而这个时候,率先挑起战争的金帐汗国,却反而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
脱脱蒙哥急忙派出使者,告诉汉人大将军陶亮,嘎尔泰发生的事情,完全是下面的军队擅自做出来的,金帐汗国愿意就此和汉人谈判,并且交出肇事的元凶。但得到皇帝陛下死命令的陶亮,却断然拒绝了这一条件。他明确地钙塑告诉脱脱蒙哥的使者,战争一旦启动,汉军进军的步伐就绝对不会停止下来!
无奈之下的脱脱蒙哥,只能仓促应战。他以老将那海为大元帅,起蒙古兵五万,金帐汗、国所属领地联军二十万,以阻截住汉军前进的步伐。而其后,在得到了脱脱蒙哥汗的命令之后,莫斯科大公又派出了五万人为援军,紧急增援前线战场。
而陶亮,也并不仅仅是在依靠汉军作战。在战争爆发前,他就秘密联系上了在争夺金帐汗国汗位中失败的忙哥铁木尔的后人,答允一旦击败了脱脱蒙哥的军队,即扶植他们登上汗位。做为忙哥铁木尔儿子的脱脱,又怎么肯放弃那么好的一个机会,当时就满口答应。
脱脱迅速利用忙哥铁木尔的残余影响力,召集到了五万人的军队,由陶亮统一指挥,在金帐汗国境内,风云再起,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大战开始了!
第四百七十章 第聂伯河
对金帐汗国的用兵,是皇帝陛下整个世界布局中的一部分,金帐汗国所拥有的土地,对大汉帝国边境的威胁极大,一旦其对汉人产生野心,将使战火蔓延到汉人本土!
只有将它纳入帝国版图,将战火阻挡到国境之内,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国家不受到战乱,自己的人民不受到摧残。本来在皇帝陛下的安排里,对金帐汗国的战争,将在一到两年后发生,但金帐汗国的贸然行动,却促使王竞尧下了提前解决金帐汗国的决心。
以王竞尧后世人的眼光看来,在日后被称为俄罗斯的这块国家,目前虽然由蒙古人掌控,并驻扎着几万的蒙古军队,但其战斗力却并不如何之高。其主要依靠的作战力量,为罗斯国为首的几个公国。如果趁着现在一举收服这一带,将使得汉人边境上从此少了一个心腹之患。
而接受了皇帝陛下重托的车骑将军陶亮,以脱脱部为前锋,迅捷向第聂伯河推进,陶亮再三叮嘱其一定要小心进军,但脱脱依仗着有汉军撑腰,并没有把老将那海看在眼里。到达第聂伯河处后,当天即遭到金帐军的两面截杀。脱脱奋力死战,却被敌人重重围困,死战不能得脱,这个时候的脱脱才想起了汉人将领的话,但为时已晚。
就在脱脱面临全军覆灭的时候,汉军大将陈宇及时赶到,面对兵数强于自己的敌军,陈宇并没有从正面突击。而是分出一兵直袭那海大营,又将一万汉军分散开来,只管在四处摇旗呐喊,以为疑兵,却并不进攻。
金帐汗军闻听四面俱是敌人呐喊厮杀之声,却不见敌人影子,心中犹疑不定,想要继续攻击被围困的脱脱军,又深恐左右被敌人围杀。正矛盾间,从大营方向传来发现汉人奇袭部队的消息。大营一旦有失,将对整个战局产生影响,深韵兵法的那海不敢大意,急忙带着大军从战场上撤退,援救大营方向,脱脱之围遂解。
第聂伯河第一战,使脱脱部损失过千,士气受到沉重打击。不得不由前锋变成后队。但这一战却也让陶亮发现了金帐军的弱点,即金帐军虽有统帅,但其内部并不统一。而且在初战得胜之后,金帐军诸将领均有轻敌傲慢之思想。尤其是左翼之基辅大公率领的军队,几次贸然出击,兵锋最近处距离汉军大营仅数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车骑将军陶亮开拉开了一场诱敌深入的军事行动,在帝国军事史上被称为“用兵之妙,无出其右者”的三战三败的好戏。
陶亮以陈宇为先锋,带一万汉军在第聂伯河与敌人决战。为打得逼真,陈宇率军红着眼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拼杀,在此期间,陶亮又不断向陈宇部增兵。至第二天,汉军总兵力已达三万余众,并且开始出动了十门火炮助战。
一直按兵不动,仔细观察着汉军动向的那海,见汉军在劣势下不仅不退,反而大举增兵,又出动了久以闻名的火炮,终于确信汉军主动尽出。此时,他下达了全军进攻的命令。
第聂伯河的战斗,鲜血简直要把天空染红,尸体要将第聂伯河阻断。一层层压上来的金帐军,不断蚕食着汉军的阵地,使得汉军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终于,在大战的第三天下午,陈宇下令撤退,并命令炸毁十门火炮。
隆隆的爆炸声中,汉军大步向后撤退。在后观战的那海,虽然心里有些遗憾未能缴获到汉人的火炮,但大捷让这份遗憾的心情减少了不少,在那海的命令下,全部的金帐军,一起投入到了追击汉军败兵的队列之中。
冲在最前面的就是基辅大公、莫斯科大公总计八万人的军队。他们一心要在蒙古人面前立功,行进的速度渐渐脱离的大部队,在扎勒克附近,他们终于追击上了正在修整的汉军。汉军见敌人追上,赶紧迎战,但在扎勒克附近又被敌军击溃,不得不向稳别者附近撤退。
而见基辅大公和莫斯科大公脱离了大部队,正向让其回来的那海随后闻听了扎勒克捷报的消息,又有些犹豫起来。就在这犹豫的当口,前方再次传来稳别者大捷的消息。那海的心终于放了回去,任由自己的部下放手追击。
当基辅大公和莫斯科大公的联军一路追到加尔卡河的时候,汉军突然停止了撤退的脚步。大汉帝国兴汉七年二十九日,汉军的反击,在这一天正式开始!
近三万汉军一改一路败退的颓势,忽然呐喊着掉头冲了上来。正追到兴起的联军,在汉军的突然反扑之下,阵脚出现一阵混乱,竟接连被汉军冲击得败退数里!
基辅大公和莫斯科大公大怒之下,正想组织反击,但突然间,四周到处响起了汉军的呐喊厮杀声,在这埋伏已久的汉军精锐尽出。十万汉军将士、二十万民兵,五万脱脱部士兵,陶亮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将八万联军士兵包围在了其中。
闻听前部被围的那海大惊之下,急忙增兵增援,但加尔卡河却出现了两百门火炮,依仗着炮火优势,汉军将加尔卡河牢牢封锁,使得疯狂扑上来的敌人援兵在加尔卡河内沉尸无数,那海接连十一次冲锋全部都被打退。
三十日,陶亮集中七万精锐汉军,先行歼灭三万基辅军。激战至夜晚,基辅军全军溃败,基辅大公被生擒。基辅军的溃败,让陶亮得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莫斯科大公的军队。
八月初一这一天,陶亮调动全部可能调动的力量,对五万莫斯科大公军发起总攻。三十余万士兵的呐喊声,足以让天地间所有的声音全部压制。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莫斯科大公军的士兵害怕了,怯懦了。
他们扔掉手中的武器,要么向敌人投降,要么四散奔逃……
八月初二,加尔卡河战役结束,此战大军八万人被彻底击溃。基辅大公成为俘虏,莫斯科大公死在乱军之中。这一战的意义并不是使敌人减少了八万人,而是彻底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