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安琪安东游学世界-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利时最宏伟的建筑是布鲁塞尔的皇宫,它是比利时国王的寓所。如皇宫顶上没有插国旗表明国王不在宫内,这时皇宫免费对外开放参观。皇宫内部是参照法国凡尔赛宫的式样设计装璜的,大量的壁画、水晶灯饰美仑美奂。
“要是安妮或者小于连能住在这样的皇宫就好了,这样他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永远地生活下去了。”安东显得很认真。
“就像在童话里一样!”安琪使劲地点头。
是啊,孩子们的世界还是有童话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节 精读英国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地球另一端的欧洲,相信不少人会在第一时间,将目光聚焦英伦三岛。作为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历来都很高。英国的文化和历史就不用提了,谁不知道英国的文豪莎士比亚和伊丽莎白女王?谁不知道英国的大笨钟、伦敦桥?谁不知道著名的伊顿公学和牛津剑桥?温沙城堡,绅士风度,名胜古迹与风土人情结合得是如此天衣无缝!
英国更是经商的天堂:它面向欧洲各国,所有的财务、税务和法律制度非常健全;政府和银行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英国公司知名度高,信誉也高;海运、陆运和航空业非常发达,而且建立公司简单方便!
更值得关注的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英国,其教育却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不固步自封,保持活力四射,在世界教育领域独领风骚,成为仅次于美国、为海外学生所向往的留学圣地。英国政府更是一直把教育当成国家的一个产业,鼓励发展。
游历中国,不到长城非好汉。游学欧洲,不到英国也会非常遗憾。
把英国作为游学的重点,细品慢看,是我带安琪、安东之初就计划于胸的。
在英语的故乡,看一看西方主流文化的源头,岂不快哉!
大英博物馆…中国古代三大发明?
为了让安琪安东深入了解英国,离开欧洲大陆后,我们全家前往伦敦,在那里停留了一星期。
到伦敦后,为了锻炼安琪安东“按图索骥”的能力,有时我们故意让他俩给我们指路。伦敦地铁很复杂,一开始,安琪总是弄错方向。但来回几次后,伦敦地铁的许多站名她都了然于胸。这对她后来在巴黎上学时坐地铁很有帮助。而安东随我们游过欧洲大陆后,这次在伦敦,胆量也变大了许多,敢于单独去问路,俨然一位小大人模样。
我们参观了鼎鼎有名的“大英博物馆”。它的名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其极为丰富的收藏密切相关。按照介绍,它目前拥有将近600万件藏品,其中,稀世之宝数不胜数。
许多中国人都熟知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30多年间,马克思总是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我们曾经还将这个故事讲给两个孩子听,于是一到大英图书馆我们全家都开始寻找那个脚印,当然是没找到。安琪、安东很失望,大喊着“爸爸妈妈骗人!”我无奈地看看孩子母亲:“其实,我们也是被骗大的呀!”
我向那里的工作人员讲了在国内流传的说法,想让他帮助我们。可那位工作人员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有一年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来这里参观时,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只好告诉戈尔巴乔夫说,马克思当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号,因为那里是离参考书比较近的一个座位。结果戈尔巴乔夫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又补充说,在那么多年里,至少马克思应该在那个位置上坐过一次吧,所以他们回答戈尔巴乔夫的话也不能算完全骗人。看来我们的想法和答案应当同戈尔巴乔夫是一样的。
英国人珍视历史是出名的,他们几乎把有价值的历史都装进了博物馆。博物馆文化是英国游的一大热点。英国大的国家博物馆从2001年起都免费参观,如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国家画廊、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等,其他还有专项博物馆如战争博物馆、邮政博物馆、交通博物馆、扇子博物馆、玩具博物馆等等。在大英博物馆中,有很多英兵当年从中国抢去的古代文物。这些藏品与印度、泰国等藏品一同在一间大展厅中展出,当中中国的藏品最多。
尤其独特的是,在部分中国的陈列品中,有一个专门介绍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的展柜。在我们匆忙浏览的印象中,大英博物馆的各种展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字的介绍中,只是着重提及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即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介绍的原文引用了培根在《新工具》中的说法:“印刷、火药和磁石。第一项发明在文献方面,第二项发明在战争方面,第三项发明在航海方面,这三项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事态,并带来了无数的变革……”
由此看来,英国人并不像我们在国内那样习以为常地将造纸包括在内统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许,这至少反映了一部分外国人的观点。我想,如果我们真想要彻底说服人家,让国际上公认“四大发明”,那么,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者们还需要拿出更有力的证据和研究成果才行。
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人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认识,与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关系甚大。正因为李约瑟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影响巨大,一方面使西方真正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兴旺发达,另一方面,李约瑟个人对中国科技发展史的观点,往往也被西方一般学者视为经典。像上述认为中国古代只有三大发明,实际上最早就源于李约瑟的书中。《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以后,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为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英国女王授予他“御前顾问”的头衔。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节 再识美国
安琪、安东小时候便随着我们游历美国西海岸,寻找美国西部文化的起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决定再带他们游历美国东海岸,更全面地接触美国社会的深层内核。虽然西海岸造就了不少美国式传奇,但要真正了解美国精神的精髓,必须要到东海岸。毕竟,那里才是美国崛起的地方,也是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不到纽约,不能说到过世界金融中心;不到华盛顿,就很难明白美国的政治运作;而不到波斯顿,又怎能亲身体验世界最著名学府的教育教学风格呢?
白宫里的“坏”孩子
2000年10月,我到华盛顿参加欧美同学会21世纪论坛。欧美同学会是隔一年开一次年会或论坛,经常在国内和国外轮流召开。那次聚会正好是在华盛顿,我决定把安琪安东也带过去。因为我想让他们见识一下美国的首都,特别是华盛顿的许多博物馆。美国博物馆一般都是免费的,我们参观了好多家,特别是美国航天博物馆,给安琪、安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一般人最想参观的当然还包括美国总统的官邸,这也是美国权力的象征——白宫。
1790年,在美国人民选出自己的总统一年之后,国会决定在玻多玛克河(Potomac River)河畔建立一个永久性的首都,并以第一届总统华盛顿的名字命名,但他却是唯一一位没有在白宫住过的总统。
白宫是世界上唯一经常性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国家元首官邸。在每个星期二至星期六的早晨7:30至中午11:30,游客们都能免费参观白宫。早晨6:30左右,白宫工作人员就开始将地毯卷起,用绳子拦出通道方便游客参观。当游客散尽,工作人员再将白宫恢复原样,以备总统与第一夫人在下午与晚上使用。正如现任第一夫人劳拉·布什所说:“我相信你非常喜欢在家里招待自己的朋友,我们也和你一样,尤其是工作居住在这样一个好地方。白宫属于每一个美国人,每一个房间都放满了讲述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故事的财宝,我非常高兴你能来这里看看它们。”
我和安琪、安东在等候参观的队伍中站了很久才得以进去。安东起初有些不耐烦:“不就是比一般屋子大一点的白房子吗,为什么所有人都那么依依不舍的?害得我要等那么久!”
安琪捧着白宫的介绍资料说:“拜托,这可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啊,相当于英国皇家的城堡!”
也许安琪、安东还太小,不懂政治,但有一点对他们影响深刻,那就是白宫作为美国总统的家和办公之地,是用美国纳税人的钱修建的,所以对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是免费开放的。
好不容易进了白宫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道道安全检查。毕竟是总统的官邸,所有的检查设施都非常严格。我们顺着栏杆,跟着人群往前移动,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些房间,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停留下来仔细欣赏。
二层是白宫最大的房间东厅(East Room),东厅是为白宫的大型###而设计的,所以只摆了很少的家具。墙壁正中间悬挂着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夫妇的全身等高画像。华盛顿的这幅画像是白宫唯一一件从建成到现在一直保留的装饰品,历史甚至比现存的白宫还长。1814年英军攻入白宫之前该画像被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的夫人多丽·麦迪逊(Dolley Madison)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白宫重建后又转移了回来。穿过东厅分别是3个较小的房间,按装饰的颜色格调分别命名为绿屋(Green Room),蓝屋(Blue Room)与红屋(Red Room)。这三个房间的装修精美,按时代与每对总统夫妇的喜好设置。其中最为有名的历史一幕是第22和24任总统格罗佛·克里夫兰于1886年在蓝屋举行的婚礼庆典。关于这位总统的历史纪录很多,包括他是唯一一位在任内结婚的总统,唯一一位两次当选却不是连任的总统,他的女儿是唯一一位在白宫出生的“第一女儿”。
白宫主楼的第三层是第一家庭的起居室与卧室,不向公众开放,每天早晨7:30,当第一批游客抵达白宫时,也许总统一家人还在梦乡里呢。白宫也悬挂了众多第一家庭过圣诞节的照片,其中一幅很有意思。这幅照片的主题是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切尔西在椭圆形办公室里一边与自家的猫玩耍,一边等着旁边批阅文件的老爸下班后一起去进行圣诞节购物。
白宫自落成以来,已经住过数十位总统。在这些总统中,克林顿的故事最为曲折感人。克林顿是继肯尼迪之后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而肯尼迪正是克林顿少年时期所崇拜的偶像。与罗斯福、肯尼迪和布什这些门第高贵政治世家出身的总统不同,克林顿生下来就是个苦孩子。虽然不稳定的家庭给克林顿的情感生活蒙上了阴影,但却没有扼杀他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而且,对政治他似乎有一种本能。
1956年,克林顿10岁时,他家终于买了电视。与大部分小孩子沉醉于动画片不同,当时最吸引小克林顿注意的,竟是当年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全国大会!“我坐在电视正前方的地板上,观看两个大会,完全被吸引住了。这听起来像是瞎扯,可在政治家的世界里,我的确有一种找到家的感受。”
于是,在高一的时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