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演义-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个农家,就跟着士兵来见管仲,见到管仲只是长长地作了一个揖,并不跪拜。管仲知道这人自命不凡,就很客气地问:“隐士可不可以报上姓名?” 牛倌说:“我是卫国的乡下人,姓宁名戚。崇慕相国喜好贤人尊敬士人,远道跋涉来到这里。一边探访高贤,一边放牛。” 管仲就和宁戚谈论学问,宁戚对答如流,认定他是一个才华卓著的人,可以干点大事。感叹说:“英雄豪杰陷于污泥深潭之中,没人帮你也难以自拔,可惜了人才呀!我国国君的大军现在后面,很快就到。我给你写封信,你拿着信见他,一定能够给予重用。” 管仲当即拿出帛绢笔砚写了一个书简交给宁戚,让他去找齐桓公。然后管仲连忙驱动兵车赶路去了。宁戚把书简放在怀里,仍旧在峱山放牛。 第三天,齐桓公的大军路过这里,宁戚还象先前一样,穿着短衫单衣,带着一顶破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站在路旁。看到桓公的大车来到,就牵着牛,敲着牛角唱歌: 南山灿,白石烂, 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和舜禅, 短褐单衣才至骭(gan); 从昏饮牛至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听到宁戚的歌声觉得这人挺奇怪,命令身边的人把他叫到车前,询问他的姓名住处。宁戚如实回答。桓公说:“你一个放牛的,为什么讥讽朝廷呢?” 宁戚回答:“我是一个小民,哪敢讥讽朝廷?” 桓公说:“当今天子在上治理天下,寡人率领诸侯在下面宾服拥戴,百姓安居乐业,尧舜时代也不就是这样嘛!你说‘不逢尧舜’,‘长夜不明’,这不是讥讽又是什么?” 宁戚说:“我虽然是一个村夫,没有看到先王治理天下的繁荣景象,但是也听说尧舜在世的时候十天刮一次风,五天下一场雨,风调雨顺,百姓种田吃饭,挖井吃水,国泰民安。现在世风日下,朝纲不振,诸侯变乱,硬说成回到了尧舜时代,小民不能理解。又听说尧舜的时代,百官作风正派,地方诸侯信服朝廷,处理四凶使天下安宁,自己不标榜而天下信服,不必用兵而威震天下。现在主公您第一次主持盟会拥戴朝廷,就出现宋公逃会的叛盟事件;接着是鲁国劫盟。结果是不停地用兵,劳民伤财。硬说是诸侯宾服,百姓安居乐业,也是小民不能理解的。小民又听说尧放弃自己的儿子丹朱,而让位于舜,虞舜不接躲到南河,百姓追随不舍硬尊舜为帝,舜才不得已接替帝位。现在君侯您杀了哥哥抢先占位,挟天子以令诸侯,小民没有看到唐虞揖让的优良风气呀!” 这一句话揭了桓公的短,通到了痛处,桓公脸上挂不住了,怒气腾的起来了:“匹夫出言不逊,推出去斩了!” 众军士三下五去二就把宁戚绑上了,宁戚一点都不反抗,一点都不害怕,脸上露出傲色,望着天空长叹一声,昔日桀王杀龙逢,纣王杀比干,我宁戚就是第三个被昏君杀的圣贤!”大笑着去赴刑。 站在桓公身旁的隰朋贴近桓公说:“此人不怕强硬,不避君威,不讨好国家大员,不是等闲之辈,一定是个有才能的隐士,主公求贤若渴,就赦免他吧。” 桓公转念一想,这个人真的不一般,立刻怒气全消,命令军士松绑,笑着对宁戚说:“寡人方才试一试你的刚条和见识,果真是一个有主见有骨气的贤士。” 宁戚把一肚子的气朝桓公发泄了一通,看到齐桓公悔悟很快,是一个有道明君,就从怀中掏出管仲的推荐信递给桓公。桓公打开一看见是管仲的书信: 臣奉命出师,走到峱山,得到一个卫国人名字叫做宁戚,此人不是泛泛之辈,是国家有用的人才,君侯应该留在身边辅佐。如果放掉被别的国家聘用。齐国就将后悔也来不及了。 桓公奇怪地问:“先生既然有仲父的亲笔信,为什么不当即逞给寡人?” 宁戚说:“圣贤的君主要选择人才任用,圣贤的臣子也要选择圣明的君主辅佐。我也考察一下,君侯如果喜欢阿谀奉承,不听耿直之言,随意耍威风,就是杀了我,也不会拿出相国的书信。” 桓公听了这话非常喜欢,让宁戚坐在他后面的第一辆车上共同去宋国方向。 当天晚上,队伍安营扎寨,桓公命令点着火把,急忙找衣帽。竖刁经常在桓公身边,已经猜透了桓公的意思,就问:“晚上了,主公还找衣帽,是不是要为宁戚封爵?” 桓公回答:“是呀。” 竖刁说:“卫国距离齐国不远,为什么不派人查访一下,如果调查此人果真是个贤士,再给他封爵也不晚呀。” 桓公说:“这个人豁达直爽,不拘小节,肯定会出语伤人,如果查访的的结果不好,封爵不够条件,不用放走十分可惜,左右为难。此事必须果断,不能迟疑。” 随即点着火把召集随行的群臣开会,就是一件事,齐桓公宣布拜宁戚为大夫,协同仲父管理国政,当即发给大夫的官服,宁戚着装谢恩,心中十分感动,桓公宽宏大量,办事雷厉风行,必成大事。后来管仲安排宁戚掌管农业。###70宁戚责服宋桓公
齐桓公的大队兵马来到宋国边境的商丘,陈宣公杵臼、曹庄公射姑先前已经到达,随后周大夫单子带领王师到达,分别安营扎寨,军营整齐,旌旗飘扬,非常壮观。当晚休整无事。第二天上午,陈宣公、曹庄公、单子一同来到齐桓公大帐共同商讨战略战术。新任齐国大夫宁戚第一个发言:“明公奉天子之命联合诸侯向违背王命的诸侯问罪,维护天子的权威。臣以为以兵威战胜不如以德义真理战胜。现在兵威已经具备,应派人据理责问,使宋公主动过来谢罪和盟。主公如果同意,臣愿意去宋城一趟,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宋公过来认错。” 桓公说:“这样最好,先礼后兵,宋侯如果识时务最好,如果不识时务一定好好教训他。”于是命令大军驻扎待命,派宁戚去宋都。 宁戚只有要了一台兵车,几个从人,直接进入睢阳,来见宋桓公。宋桓公听说听说宁戚来了,就问戴叔皮:“怎么没听说宁戚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戴叔皮说:“臣听说这个人本来是一个放牛的村夫,齐侯行军途中得到,新拜的大夫。据说口才过人,他可能是来游说来了。” 宋公问:“怎么对待他?” 叔皮说:“主公召见他时不要按照礼节,看看他的动静。他如果出口不当,臣在后面举起绅带为号,主公就命令武士把他抓住关起来,齐侯的计策就废了。” 宋公点点头,命令武士在朝堂两厢听命,场面威严肃穆。 宁戚来到,眼睛瞟了一眼两厢,心里就明白了其中的伎俩。他一点都不在乎,昂然挺胸地来到大厅,大大方方地向宋公长揖施礼。宋公端坐并不还礼,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宁戚一见宋公这个德行,实在可笑,就仰头长叹一声:“嗨!危险哪,宋国!” 宋公满不在乎地说:“寡人位在上公,是最高的诸侯爵位,现在兵强马壮,有什么危险的?” 宁戚撇嘴一笑:“明公与周公比,哪一个更贤能?” 宋公说:“寡人能和周公比吗?周公是圣人。” 宁戚说:“周公在周朝强盛的时期掌管朝政,天下太平,诸侯臣服,还常常停下吃饭去接待贤士,洗头洗一半就擦干头发去接待访客,以聚拢天下的贤士。明公现在处在快要亡国的时候,各种势力互相较劲,刚刚经过两次弑君,内外都不太平。就是效法周公礼贤下士,恐怕有见识的人都不愿意到你这里来呀!您这样大大呼呼,慢待高贤,不会听到高明的建言!没有谁给你出好主意,这不是很危险吗?” 宁戚的话句句说在理上,宋桓公很有同感,对宁戚的才干很惊奇,就站立起来,离开座位说:“孤即位时间不长,没有听到君子高明的见解,先生不要见罪。” 叔皮在一旁看到宋公被宁戚几句话说动了,就连连举起自己的带绅。宋国没有理会他,仍然和宁戚对话:“先生这次到来有什么高见,说给寡人听听!” 宁戚说:“当今天下,天子没有权威,诸侯各自为政,君臣互不敬重,弑君篡位的事情经常发生。齐侯不想看到天下大乱,恭奉周王的命令,主持诸侯盟会,明公已经到会签到,会上明确您的诸侯地位,这对宋国是有恩情的。可是明公逃会,这一是违背王命,二是放弃朝廷对你诸侯的认定,三是不友善恩人。对此天子震怒,特派遣王臣单子率领王师、同时召集诸侯发兵共同讨伐问罪。大战一触即发,搞不好你背叛朝廷在前,反抗王师在后,宋国不亡那才是怪事!” 宋桓公不说话了,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过了一会,宋公开始认错:“孤一时失策,没想到问题的性质如此严重。事情已经到了现在的局面,孤应该怎么办?” 宁戚说:“明公应该认错复盟。你如果听从我的意见,就赶快备些礼物犒劳王师和诸侯,与齐国会盟,这样才上不失对朝廷称臣的礼制,下可以结交盟主友好,避免了一场战争,宋国就平安了。请明公三思!” 宋公心里还是没有底:“上次孤中间退会,得罪了齐侯,他能原谅孤吗?” 宁戚说:“齐侯宽宏大量,不会抓住不放,只要悔过,就能原谅。比如鲁国没有参加盟会,后来主动到柯地补盟,齐国还返回了占领的鲁国土地。何况明公已经到会,齐侯不会为难明公的。” 宋桓公又问:“带些什么东西好呢?” 宁戚说:“齐侯讲究礼节,厚往薄来,君侯送点肉就可以了,总不能把府库都搬去吧?” 宋桓公听后乐了,立即派使臣随宁戚到齐国军中请求和解。戴叔皮满面羞惭退下。 宋使来到军营见到齐侯,表达宋侯谢罪请盟的意思,献上白玉十车,黄金千鎰。齐桓公说:“这次出征是执行天子的命令,东西我不能要,请单子转交朝廷。”桓公就把宋国献出的白玉黄金全部转交给单子,让单子向天子转达宋国臣服的意思。 单子说:“天子已经授权给了君侯,既然君侯赦免了宋国,就是代表了天子的旨意。我回朝一定如实禀报大王。” 齐桓公就让宋国再给朝廷修书,由单子带回,会盟时间另定。单子辞别齐侯回归,齐、陈、曹三国兵马各自回国。 北杏之会没有到会的还有郑国。郑国已经投靠了楚国,如果再和齐侯结盟,担心得罪楚国,得不偿失。但是,北杏之会是以朝廷的名义举办的,郑国不到会就是背叛朝廷。从宋国撤兵回来,管仲就和齐桓公研究怎样处理郑国。管仲说:“周朝东迁以来,诸侯国郑国最先强大。郑国吞并虢郐两国,地盘扩大,又迁都建立新郑,前面是嵩山,后面是黄河,右边是洛河,左边是济水,凭借虎牢天险,富足稳定。所以过去郑庄公才敢于多次攻打宋国,兼并许国,轻取戴国,抗拒王师。现在又与楚国为党。楚国是不断兼并小国,不断东移形成的大国,现在地盘广大,兵强马壮,不断吞噬汉阳各国,不仅违背朝廷规矩,而且背叛朝廷,越格擅自称王。君侯维护周天子,欲成为诸侯的霸主,必须攘抑楚国。攘楚必须先把郑国夺回来。” 桓公说:“我知道郑国是中国的中间部位,位置非常重要,早就想把它从楚国方面夺回来,只是没有计策。” 宁戚说:“祭足放逐郑忽,受宋国裹挟改立二公子突。子突为君二载又被祭足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