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虎步天下-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载誉一方,翊以为,大丈夫有才如此,当上报家国,下安黎庶,还我神州大地一个朗朗乾坤,方不负平生所学!翊虽不才,亦想承继父兄遗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沈兄既有侠骨,可愿效此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助翊一臂之力?”
孙翊侃侃而谈,字字铿锵,一番话虽然说不上动人肺腑,却也足够情真意切,再加上之前已经和沈友有些交情,彼此意气相投,孙翊相信,即使自己没有王八之气,沈友此时也应该心甘情愿的投效麾下了。
朱治等三人也都注视着沈友,在他们看来,此人也确实是个人才,若是能为孙氏所用,相信不管放在什么地方,都会闪闪发光!
沈友微微低头,用手托着下巴,剑眉微蹙,神情肃然,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许久,他才缓缓抬起头,歉然的笑道:“沈友一介匹夫,一向恣意闲散惯了,安能当此重任?所谓世不乏贤,江东之地,才俊遍野。如沈友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孙扬州还是另择贤明吧。”
“诸位,后会有期了!”
说着,他朝在场的众人拱手抱拳,洒然一笑,便大步朝堂外走去。
孙翊轻叹了一口气,愣了片刻,似乎有些不甘,忽然朝沈友的背影大喊起来:“沈兄!来日若有机会,再一起喝酒啊!”
沈友闻声,脚步微微一滞,随即爽朗的大笑起来,朝身后挥了挥手,扬长而去。
“唉!这个沈子正,也太不识大体了!”黄忠叹息道。
“就是!这厮好生狂妄,主公如此相邀都不答应!”祖茂也面有不快之色。
朱治却是默然不语,转头看向孙翊。
孙翊望着沈友离去的方向,许久,才苦笑着摇了摇头。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zongheng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四十六章 治本
沈友走后,孙翊又在太守府坐了一阵,单独向朱治了解了一下吴郡主要的大族的情况。
吴郡一境,名门大族共有三四十家,近百年来,又以顾、陆、朱、张四姓在各族之中的势力和影响最盛,故并称为“吴中四姓”。
四姓之中,陆家本是势力最强的一家,祖上陆闳官至颍川太守、尚书令,为光武帝刘秀所器重,其后陆家六世,世世为官,皆至太守。然而自初平二年以来,陆家连遭变故,家境急转直下,家业衰落、人丁凋零,只剩下陆绩和陆逊两个尚未及冠的少年主持家业,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现在陆氏在吴郡虽然还有一定影响力,但往昔的势力都已烟消云散,仅剩下一个名门大族的空壳而已。
所以如今的吴郡,实际上已经是顾、朱、张三家鼎立的局面,更让人头疼的事,现在这几家人相互之间交情匪浅,已然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盟,孙翊虽然已经基本争取到了陆氏的支持,但却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孙翊一面听朱治讲解,一面不时点头,看来认真了解一下这些大族的情况还真的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什么也没弄清楚,等到回了庐江,再要和大家一起商议,岂不是成了凭空座谈?
“叔父,这几家的族长现今都是何人?”
“先说顾家吧。这顾家的族长名叫顾综,表字文纬,不过如今他年事已高,经常卧病在床,顾家的家业都是交由幼子顾徽打理。”
“嗯?为何会交给幼子?”
“主公有所不知。顾氏这幼子顾徽,表字子叹,少年时便好游历,有辩才,闻名郡内;而长子顾雍则性格敦厚,沉默寡言,名声不显。所以顾综偏爱幼子,便将家业尽付予他打理,不过……”
“不过如何?”
“不过,这兄弟二人都曾经与治有过一面之缘,窃以为顾雍虽表面驽钝,却宠辱不惊,沉稳坚毅,是个可造之才,而其弟顾徽却更像是一个夸夸其谈之辈,难成大事。”
孙翊闻言,不禁暗暗佩服朱治的识人之明:他虽然没有见过这个顾徽,但顾雍这个名字可是如雷贯耳!历史上此人曾经担任东吴丞相近二十年,深得孙权倚重!不过他为人低调,所以并不是特别有存在感,以至于若不是朱治提起,孙翊还险些忘了这个大人物。
不过,见多了这个时期的大人物之后,孙翊现在也渐渐开始习惯了,不再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一惊一乍。
“叔父可知道这个顾雍现在何处?”孙翊强压住心头的惊喜,问道。
“现为曲阿令,主公若是想见此人,治这就书信一封,派人送去曲阿。”
“不必了。”孙翊摆了摆手,既然现在顾雍已经出仕,也就不必急于一时,“叔父再说说朱家和张家的情况吧。”
朱治点点头,又将这两家的情况介绍了一遍,不过和陆家、顾家比起来,这两家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孙翊听完,又简单了解了一下吴县境内的其他一些大族,其中便有今日倒了大霉的陈家。让他暗暗心惊的是,陈家在吴郡境内的兴起不过是十几年间的事情,但是却已经跻身于吴郡势力前十的大族之列,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发生,那再过十几年,江东六郡不知道还要冒出多少家这样的大族来。现在这样的情况,地方大族的势力已经让他感到了压力,若是不加约束,等到十几年后,那该是怎样的一番状况?
听朱治说完,孙翊沉吟了片刻,说道:“叔父,侄儿有一事,想向叔父请教。”
朱治抬手道:“主公请讲。”
“如今,世家大族遍布海内,仅吴郡一境便不下数十家,叔父以为,他们的存在对孙氏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
“这个问题,主公的心里应该已经有了定论了吧?否则在会稽的时候,也不会白白拿出那么多的盐场来。”朱治一笑,缓缓摇了摇头:“不过,窃以为主公此举虽然暂时削弱了会稽大族的势力,却是治标不治本,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啊。”
孙翊剑眉一凝:“叔父的意思是?”
朱治道:“以盐场的经营权换来世家大族遣散私兵、削减家奴,表面上看来是主公给他们一个台阶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来,却更像是对他们的妥协。主公虽然也有用杀鸡儆猴的方法对会稽的大族示威,但这一点却并未被其他地方的大族所知,所以主公便给了他们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那就是孙氏不敢公然和他们撕破脸皮。”
孙翊默默地点了点头,这一点他确实是疏忽了,如果当时能够把会稽杀鸡的消息扩散到整个江东六郡,相信今后和其他的猴子打起交道来会轻松很多。
朱治又接着说道:“主公虽然削减了会稽大族的私兵和家奴,但他们对于地方的影响力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削弱,只要时局一有动荡,他们随时可能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和雄厚的财力东山再起,到时候主公自顾不暇,又用什么来约束他们呢?”
孙翊不禁皱紧了眉头:“这么说,叔父觉得,侄儿之前是下了一招昏棋?”
朱治摇头笑道:“也不尽然,会稽平定伊始,人心不宁,所以迅速控制局面、保持地方稳定,此乃当务之急。主公借扫平王、严二贼的余威趁势削弱地方大族,其实做得很对,治只是觉得,主公切不可以为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可盲目将会稽的经验用到其他几个郡上,否则只怕会作茧自缚。”
孙翊点点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当年上高中的时候学到的最基本哲学方法论,朱治的意思也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要做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现在却觉得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何着手。
“侄儿也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叔父可有什么好的建议?”孙翊拱了拱手道。
在孙氏集团中,朱治或许不是政治和谋略水平最高的人,但却从孙坚起兵之时便开始跟随他转战四方,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无疑是见识最广、阅历最丰富的人,这样的问题先听听他的意见肯定是没错的。
朱治目光一闪,凝声道:“主公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大族势力问题,办法只有一个。”
孙翊忙道:“什么办法?”
朱治缓缓吸了一口气,说道:“天下的名门大族虽多,却无论如何也多不过寒门。寒门之间,不像大族一般同气连枝,主公也更加容易进行掌控,不必担心他们互相联合。主公若倾力扶持寒门,则两方势力自成此消彼长之势。”
类似的想法孙翊也曾经有过,不过却只是考虑到人才的培养方面,并没有想到朱治这么远。在这个时代,朱治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不得不说是很有勇气的,孙翊在惊讶之余,心中也不由得有些许的感动,因为朱治本人便是来自丹阳的世家大族,如今能够在如何削弱大族实力的问题上推心置腹的提出这样的建议,足见他对孙氏的忠诚。
孙翊正想间,朱治又接着说道:“不过,各地大族,除了少数像吴郡陈家这样在十余年间迅速崛起的之外,大都有着上百年的底蕴,影响力不容小觑。而扶植寒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做铺垫,主公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怕反而弄巧成拙。”
“叔父放心,侄儿自会用心斟酌。回到庐江以后,再与周公瑾、张子布等人商议,到时候一定会有一个稳妥的方案。”
。。。。。。。。。。。。。。。。。。。。。。。。。。。。。。。
回到馆驿的时候,已经是掌灯时分,白天的事情,孙翊特意嘱咐黄忠和祖茂不许提一个字,否则被徐庶和徐舟兄弟知道的话,恐怕又得让他们担心了。
知道孙翊去了太守府,徐舟也没有多问,将一个竹篓递到他的手中。
孙翊接过来一看,只见里面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蝎子,足有好几十只,看得他头皮一阵发麻。
徐舟依旧有些将信将疑的问道:“主公,你可要考虑好啊,这东西真能入药?”
“放心!”孙翊拍了拍胸脯,又将徐舟拉近,诡秘的一笑:“不过等我把泡好的药酒送去陆府的时候,你可不能告诉他们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看到徐舟对蝎子酒的怀疑态度,孙翊自然也不可能再期望陆母看到酒里泡着蝎子还敢喝,所以只好先等蝎子酒泡好,再把蝎子取出来,然后再送去陆府。
对孙翊来说,为了招揽人才,费这么一点周折也算是值得的。不过在徐舟的眼里,蝎子始终还是毒物,孙翊刚才那诡秘的一笑更是让他觉得有些毛骨悚然,若不是对自己这位主公了解甚深,他简直要怀疑孙翊是要杀人灭口了!
当天晚上,孙翊便把蝎子用高粱酒泡好,密封储存了起来。
蝎子酒的泡制需要至少七天时间,孙翊当然不可能在馆驿内闷上七天,正好之前向朱治了解了吴郡各家大族的情况,便趁着这个机会拜会了几家的族长。
陈家的事情在吴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孙翊特意关照过朱治,没有将陈晖冲撞他的事情公开,但一些小道消息依然不可避免的流入了各家的耳朵。虽然在孙翊登门拜会之时,各家族长的态度都极为恭谦,但孙翊却隐隐看得出来,这种恭谦的背后,却藏着极深的戒备甚至是些许敌意。
这种情况当然不容乐观,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的十年间,孙氏至少会与外部势力有两场激烈的交锋,一场是与刘表,一场是与曹操。而这两场交锋能否取得胜利,直接关系到孙氏今后的发展甚至是存亡,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若是得不到江东大族的普遍支持,孙氏的压力必定会远超预期。
有没有一个办法,既能够削弱大族的势力,又能够将他们牢牢地和孙氏绑在一起呢?
孙翊想了想,不由得摇头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