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我的乡下岁月 >

第32部分

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我的乡下岁月-第32部分

小说: 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我的乡下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谝运亲约耗艽又屑鸬揭欢罢渲椤卑樟恕2缓细竦睦鲜牟缓细竦奈难Э危磺笙低常笊陨砸鹧亩猎男巳ぁ2蝗灰菜闶茄目频拇笱够静恢难挝铮丛趺从Ω吨耙瞪模�

  拉拉杂杂胡乱回答了这么一些,天尘兄不知是否又要拍我一砖?硬起头皮闭上两眼,等着。

  4楼哥巴:“我们知青下乡苦,苦过了农民?……”乡下人也有好过的,知青中也有人的遭遇比世代在乡下的农民更悲惨……

  5楼孟晓:无论是奋斗史还是苦难史?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我觉得知青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

  6楼夏悸:“我是真正赞同欣赏王蒙说的那句话:不喜欢男人诉苦。尽管有人说悲剧是深刻的。可是我不准备写名著,我就不深刻了。我更愿意笑谈以往。王朔曾经讥讽知青文学“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他讲得好。那种无病呻吟,小病大喊的人那个看得舒服?”很赞同楼主的这段话!很喜欢你们的这种讨论!向二位致敬!!

  7楼游客晏生:天、柳二位先生精彩的文章和讨论给我们上了一课。学习了!

  8楼柳树坪:晏生虽不是吃文字饭的,可看他写的《瞧这湘西王公子》,却也与我的审美趣味极为吻合。他经历过的艰苦远超过我,却能以平常心对待,事后还能那么平静地写出来。特别是那些描写农民的篇章,真是既优美又饱含同情。在这方面,晏生堪称我的老师!

  9楼湖边士:“我是真正赞同欣赏王蒙说的那句话:不喜欢男人诉苦。尽管……”。我也…很赞同楼主的这段话!很喜欢你们的这种讨论!向二位致敬!!

  10楼哥巴:男人不要诉苦,但要搞清楚为什么受苦,是谁、为什么制造了苦难。搞清楚这些,才能使世界更美好一点、人间的苦难更少一点。知青文学可以在这上面做点事。

  未完

二、
致柳树坪 兼议知青文学 二、

  11楼朋之:无论是奋斗史还是苦难史。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我觉得知青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孟晓 发表于 2011…3…6 09:58 

  非常赞同孟晓朋友的观点。天尘朋友的《拧一把,撒落一地珍珠》就是真实地再现了知青生活,推荐给各位知青网友们读一读,相信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近些年来,我基本不看长篇文学作品,就是文章长了一点看得也不耐烦,但天尘朋友的《拧一把,撒落一地珍珠》,我是一节不落通篇读完。

  12楼老灯火:";无悔派";多是有话语权的人,所以调子唱得高声音大……大多数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或“中间人物”的知友,多无话语权,发点感慨的地方也不多,所以低调。知青文学,这个题目本身就很大也!

  13楼哥巴:回复 1# 天尘 。“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这话对知青文学是否恰当我们不想评论。但对于知青的过去所受的苦难而言,是极不负责任的,是胡说八道!2000万青年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只能去接受所谓的再教育;百万*前的知青,因家庭出身不好,虽品学兼优,却因档案上盖着“不宜录取”而只有上山下乡一途的。这不仅不是针尖大的事,而是民族的极大不幸。

  14楼天尘: 连桥、哥巴、夏悸、湖边士、老灯火、朋之各位好。

  晏生好,你的湘西王公子在哪里?给个链接,我也想拜读。

  孟晓兄,你说的“我觉得知青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正是我漏了说的。尤其作家的良知。但这是写作态度问题。不是文章的立意。既然说到这里,不妨也说说。在写作态度上我们虽见解相同,然而它不是原则。谁能保证百年之后,儿孙们如何戏说我辈的上山下乡?你能说那就不是文学?你跟他说要真实,他说你好笑。有人写了本搞笑的《李逵日记》,令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比那些正儿八经的宣教要有意思得多。我这样说,不知你是否同意?

  柳兄,你说我们略有分歧的一段,我夫人看了都严重支持你的见解,不赞成我的不讲原则。这里有个问题,如果讲政治,我其实是赞成你说的。但我们不谈这个。而讲文学、讲艺术不必那样认真。英雄主义的东西我也有很喜欢的,不一概而论。比如样板戏,备受京剧票友的抨击,可我这假冒伪劣京剧爱好者就非常喜欢于会咏的京剧音乐,他真正是实现了京剧的革命。以后京剧音乐这一块要想革新,还得照他开创的路走。

  柳兄,你说的:“当你看到我挖空心思拼凑出来的提纲时,那种失望与严厉,实在是既出乎我的意料,又全在情理之中的。”那种宽厚与坦然令我感动。人之相与贵在坦诚。我们不必事事有共同看法,坦诚交流就会使人越走越近。

  各位,真诚地欢迎你们在这个帖子里发表高见,我也在受教。

  15楼柳树坪:王朔从来喜欢胡说八道,哥巴兄不必当真。我们在此借用,其实也并不反对知青文学中的控诉与反思,而且这种东西似有多多益善之概。可*尚且是禁区,其小小分支知青部分又能怎样?我们在这里说的其实是个人的某种文学趣味与审美倾向问题。当然这与自己的经历分不开。可能自己经历的尚不够惨烈?那就更没资格控诉了。

  我同意天尘所说,农民总的来说,比我们更加困苦,如果说知青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其实我们下面还有一层垫底的,就是农民。我们还在盼着招工回城,他们中的无权无势者,恐怕连这种奢望都不可能有。到今天,其实农民仍是中国社会最垫底的。什么时候废除了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他们的地位才略有改善的希望。盼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16楼柳树坪:哈哈,天尘,你身边就有与我一派的,无须我析辩,自有代言人了!问候书薇嫂子!

  17楼朱纪飞:王朔是个什么东西,他有神马资格说知青?他的为人、为文,他的流氓习气,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都抱有敌意的生活态度,用我常说的评论是:一无是处!

  18楼天尘:“我们在这里说的其实是个人的某种文学趣味与审美倾向问题。”(柳树坪语)。对了。这是可以见仁见智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真善美和假丑恶之别。

  19楼天尘:朱兄,你好。对王朔很不感冒哦?我们有分歧。但这里不说他好不?只说他这句话。 

  20楼隐士安:“知青”这个话题不但牵涉面广;而且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知青题材的作品要成功;难度也大。它既要使知青看了倍感亲切但又不是记流水帐;既要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又丝毫不能影射当今;如果真实的将当时知青的苦和农民的苦同时交替反映出来;也是需要的、必须的;把知青下乡带动了农村思想、意识、文化进步揉进去也是明智之举;把知青与农民的深厚感情、对第二故乡的爱写出来;就保证了作品有护身符、有生命力……

  未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
致柳树坪 兼议知青文学 三、

  21楼游客晏生:“晏生好,你的湘西王公子在哪里?给个链接,我也想拜读。”

  回天尘:在2010年的“知青个人专栏游客晏生专栏”的置顶上《瞧着湘西王公子》点开可看全文。(见我发给你的短信)

  22楼柳树坪:隐士安总结得很全面,也正说明所谓知青文学实在难搞。所以不搞了,教书去……

  23楼柳树坪:天尘,晏生的《酉寿》《老向》颇有意思,强烈推荐! 

  24楼隐士安:柳兄;你是高手;又是内行;知青题材的文艺作品;即使你不亲自执笔掌刀;但关注、支持也是则无旁贷的;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的心愿;我想广大知青朋友也应如此。因为我们是知青;反映我们、留住历史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知对否?……

  25楼孟晓:“天尘朋友的《拧一把,撒落一地珍珠》就是真实地再现了知青生活,推荐给各位知青网友们读一读,相信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确实如此,读来给人亲切之感。 

  26楼天尘:隐版主,你是明白人。

  晏生兄弟,天尘拱手相谢,先将文章收藏,慢慢细读。

  27楼天尘:回复 25# 孟晓 。恐怕没有几个喜欢读长篇大论的。要不微博怎么忽然热了呢。

  28楼孟晓:回天尘,“孟晓兄,你说的“我觉得知青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正是我漏了说的。尤其作家的良知。但这是写作态度问题。不是文章的立意。既然说到这里,不妨也说说。……”——天尘兄弟:你的看法我既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同意的是你赞成我说的话也是你想说的;不同意的是你认为“作家的良知是写作态度问题”。我原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你的回帖启迪了我:我倒觉得这个“良知是原则问题”(与你相反)。何以谓之?从文学的使命看,它从来就是以“表现人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本质”为己任的。从作家的良知来看,它从来就是离不开展示人性的真善美,鞭挞灵魂的假恶丑的。而作家的良知与文学的使命是紧密联系的,即:有良知的作家一定会履行他(她)的使命感,在其作品里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上存在的假、恶、丑,尽可能地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至于儿孙后人如何说,那就不去管他们怎样说啦?我的观点也不知你怎样看?

  29楼天尘:回复 28# 孟晓 

  晓兄,你我也许都是忠实的奉行着“作家”(权且这么称呼吧)的使命和良知,可我们并不能裁断汉奸文学就不是文学,周作人就不是作家。

  另外,我说的是写作态度不能作为原则,非如此不可。有人愿意真实的反映生活,有人愿意美化或者丑化生活,有人游戏笔墨,戏说生活,都无不可。重要的是要有“文”,而不是要有“真”。不要再搞“独尊儒术”了。搞百花齐放。虽然我是欣赏并且践行“真实的反映生活的”,坚决拥护你,但我并不反对人家。

  30楼大队部:很高兴看见茶座里又有人谈文学了。看来只要知青还在,知青文学就不会消亡。若是几十年以后知青都入土为安了,后人还会写知青吗?或许正如楼主所说后人会将知青戏说一番?但即使如此,至少我们这辈人也不应该把自己画成个三花脸。王蒙说男人不喜欢诉苦,可是他忘记了他的《在伊犁》,他没诉过苦吗?至于王朔,他要是当了十几年知青,他也就不会说“针尖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这种便宜话了。

  楼主的《拧一把。。。》看了一些篇什,感觉楼主是有才华的。如柳兄所说,你这不是小说,应该归入纪实类作品。但纪实类有纪实类的价值,虚构类有虚构类的价值。对于熟知文学的柳兄,似乎更明白虚构类文学的价值其实是高于纪实类的。当然,虚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