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新传-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蝎听了,只得点头称是。
这时,天帝从袖中取出一个八卦阴阳幡说道:“此物乃阴阳幡,从今日起,阴阳两界暂由你来掌管,统揽五行生杀大权,五行中人皆受制于此。”
天蝎闻得心花怒放,忙行跪拜之礼,捧过阴阳幡。
天帝又说道:“你自从修得阴阳浑天大法之后,鞍马劳顿尚未休息。‘天蝎’众臣企盼你荣归故里,量你也思念嫡亲,急欲回宫安抚生灵,此情理所然!你可回宫操持柄杖,安心修养,静候天诏!”
天蝎闻听,匆匆拜别天帝回奔摩天宫不提。
再说两狼山下的杨拓,自从秀可被灵妖掳走之后,听从了土地神的劝告,全心全意抚养拣儿。因担心贼人夜间袭扰,杨拓特地养了黑白一对家犬,专为看门护院。
单说这两只家犬,自从来到杨拓家之后,对主人当说是忠心耿耿,看门护院也是尽心尽意,可就是有一样:这两只家犬都十分的惧怕拣儿,当拣儿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一晃拣儿已有两岁多大。拣儿每当看见这两只家犬都显得异常兴奋,常常想要接近两只家犬,可家犬总是四处躲避,敬而远之。
这一日,拣儿在院中寂寞无聊,又想找家犬为伴,因见家犬远遁,拣儿不得近身,便坐在院中哭闹起来。杨拓闻声出来,见家犬不与拣儿亲近,便怒斥了家犬几句,然后抱起拣儿回屋内照看。
各位,在此我八瞎子给大家明言几句:杨拣儿乃是天狼星下界,虽然拣儿尚在幼年,可已经是神威初现,家犬岂能不怕?
再说两只家犬被拣儿的神威震慑,惶惶不可终日,这日又挨了主人的痛斥,便趁主人回到屋内索性逃出了村庄,来到深山之中四处流浪,成了两只无家可归的“野犬”。
这两只家犬本是黑白雄雌的一对,在山中相依为命,一晃两年过去。
有一日夜间,白犬被一只花狐诱惑,迷住了心窍,竟然乘黑犬在睡梦中跟花狐偷偷私奔。哪知那花狐居心险恶,在矮树林借与白犬亲近之机,趁白犬不备,一口将白犬的喉咙咬断,吸干了鲜血,悄然隐去。
黑犬一觉醒来见身边不见了“爱妻”的身影,便循着气味苦苦寻找,最后终于在矮树林中发现了“爱妻”的尸体,忍不住一阵阵地哀号。
黑犬的叫声招来了两只花豹,这才引出上一回所说的“一犬斗双豹”的故事,同时也就有了“天蝎智收哮天犬”的段子。
各位:我八瞎子说这段就是为了让故事有个接续,使大家伙都能够听得清楚明白,也算是给大家一个完整的交待。
现在咱们回头再说杨拓家中的拣儿,这日拣儿整满六岁生日。是夜,杨拓在睡梦中觉得屋内格外的明亮,睁眼一瞧:只见拣儿的眉心额头上生出了一只竖眼。这只竖眼灵光直射,将整屋照得通明。
话说玉泉山金霞洞有位玉鼎真人,乃是元始天尊的十二门徒之一。这一日玉鼎真人奉元始天尊之命外出巡游,顺便寻找得意门生,刚巧途经两狼山见天色已晚,便在山中寻了个山洞在里边打坐。午夜时分,玉鼎真人夜观星斗,忽见山下纵起一道灵光,扶摇直上,冲破了天宇。玉鼎真人知道山下必有神灵在世,便寻着灵光来到了杨拓家的院中。
玉鼎真人知道神灵就在屋内,不能随便打扰,便在院中盘坐,冥神暗诵神经三遍,屈指一算,杨拣儿的来龙去脉已知端详。
不觉日出东山,云辉霞映。杨拓开门正欲打扫院落,见院中端坐一老者,不觉诧异。
玉鼎真人见了杨拓,忙起身施礼,言曰:“贫道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因得知你儿乃神灵下界,故欲收你儿为徒,以修成正果。”
杨拓见说忙回礼道:“天师是道德中人,今日收我儿为徒乃三生有幸!”
“真人”说道:“你儿乃天降神灵,必有大任于身。贫道回去当悉心调教,欲救你妻秀可出山,非他莫属!”
杨拓闻听,赶紧跪地叩头。
“真人”止住道:“切不可惊扰了拣儿,待拣儿醒来后,你要好好哄劝,说服他随我上山。”
“真人”话音刚落,只见拣儿从屋内蹦蹦跳跳跑了出来,他见了“真人”如同相识一般,喊了声“师父!”扑在“真人”怀中。
“真人”须眉顿开,笑将拣儿抱起,对拣儿说道:“拣儿——拣儿!如今为师给你改个名字,叫做‘杨戬’如何?”
拣儿并未说话,只是深深地点了点头。
“真人”长笑三声,对杨拓说道:“你可在家中安心守业,与秀可团聚之时指日可待!”
说罢,怀抱杨戬驾起祥云,奔东方而去……
再说那个在蓬莱仙岛吃了太上老君三颗千年灵芝化作了黄龙的巨蟒,自从拜别了太上老君之后,还真的在人间做了皇上,人称“炎帝”。
炎帝立国号“天朝”,在位三年平定部落,定都“永济城”,大兴土木,建造“固国宫”,十年工成。
天朝十三年,炎帝开国举庆,分封部落,娶民女“文柔”为妻。
次年,炎帝喜得千金,后封为“女娃公主”。
女娃宫主不仅生得美貌如花,而且聪明伶俐,擅弹琵琶,一把白玉琵琶常不离手。
天朝三十年,女娃公主年整二八一十六岁。因幼年时常听父皇讲述蓬莱仙岛与千年灵芝的故事,女娃已经从起初的好奇渐渐演变成了神往。
这一日,女娃请求要去东海岸边观赏风景,炎帝本来不允,但见女娃再三恳求,执拗不过,只好派了个督卫带领一队兵丁,车马相护。
女娃求奇心切,一路上日夜兼程,不及三天就已经来到了东海岸边。
女娃来得不巧,这一日正赶上天降大雾,云雾遮天蔽海,从日出东升直到临近正午时分方才散去。
女娃连日来人马劳顿,回到车内睡了一觉。忽闻兵丁来报:“雾已散去!”女娃闻听赶紧起身来到岸边,站在一块礁石上向远处眺望。只见沧海碧空、一望无际,云消浪隐、一片空凌……女娃站在礁石上只能从阵阵习来的海风当中感受到大海的呼吸,或许也能从退却的海水与礁石间倾听到一丝莫名的俚语……
女娃感觉有些失望,俯身正要从礁石上下来,忽见旁边的护卫指着远处高声道:“公主,前方有座小岛!”
女娃挺身顺着护卫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升起了一层薄雾,薄雾中隐约现出了一座小岛,由远及近,越来越大,也逐渐清晰起来。只见岛上鲜花簇簇,层林交互,凌崖飞瀑,似乎近在举手之间……
女娃看得出神,不知何时薄雾散去,眼前的美丽景色也凌空不见了。
此时在场所有人都被这突来的奇景惊呆了,半晌没人说话。
这时,不知什么人说了句:“那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女娃闻听她矗立在礁石上长叹一声说道:“奇哉!果有如此仙境。”
女娃下得礁石,对督卫命道:“快去临近村中寻找工匠,我要造一艘渡船前往蓬莱仙岛。”
督卫一听跪地祈道:“公主不可,小人奉命守护公主安全,海上风高浪险,若有差池,小人舍命难保!”
女娃从身旁的护卫身上抽出腰刀举在空中怒道:“有抗命者,立斩马前!”
督卫无奈,只好挑选了十几个护卫,前往村中寻找工匠。
不出仨月,渡船完工。女娃命督卫带队看守车马,自己带一干船工、向导及三五个护卫登船前往蓬莱仙岛。
女娃站在船头,眼见东海海岸渐渐远去,船工们摇桨时的号子也愈加响亮。渡船在茫茫海上就如同摇篮一般,将女娃摇进了恬静的梦想之中……
忽然,船前响起了一阵清脆的击水声,就在女娃站在船头向下观望之际,眼前“轰”地掀起一片银光,将渡船高高抛起,女娃更是被抛起几十丈高,被一道白光拖住,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渡船被一个巨大的浪头打得粉碎,顷刻间淹没在一片白沫之中。
可怜女娃面临突然袭来的灾难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惊叫,便被一团白光裹住,拖入海底……
若问祸端因何而起?且听下回分解。###第四十章 老君神丹化烈女
上一回说到:女娃被一团白光裹住,拖入海底。此事因何而起?只因海底有一个龙虾洞,洞中住着一条乌龙。这乌龙因游船经过,搅混了海水,便探出头来向上观望,猛然看见了站在船头上的女娃。乌龙见女娃生得天资秀丽,娇容可爱,便萌生了劫色的歹意,它先推动海水将渡船掀起,然后又纵出水面将女娃托住,同时甩动巨尾将渡船击碎,之后用灵气将女娃护住,拖进了龙虾洞。
乌龙在龙虾洞化作一位英俊的白衣少年,对女娃施礼说道:“小生灵龙,因见公主美貌端庄,心生爱意,不得已才化作龙身,请公主来到我龙虾洞府,欲求与公主结为伉俪。”
女娃受到惊吓,半天这才缓过神来,听了乌龙的一席话,才知道自己已经是身处海底。
女娃原本是半卧在地上,听了乌龙的最后一句话她愤然起身,以左手食指指着乌龙的脑门骂道:“你算是何方灵龙,竟用如此卑鄙手段强行掳掠。慢说我是堂堂天朝公主,就算是百姓民女也绝不会嫁你这歹毒的畜生!”
乌龙闻骂也不生气,陪笑道:“我乃是海中的灵龙,不久就会到人间去做皇上,你若应我,绝不会亏待于你。”
乌龙见女娃没说话,以为女娃已被自己的话打动了芳心,于是又继续说道:“小生亦是乐善之人,将来做了皇上,荣华富贵与你分享。”
女娃趁乌龙得意之时,不曾防备,伸出右手一把抓在乌龙脸上,之后她退身斥道:“伪善的强贼,还我船上二十几位船工、随从的性命!”
乌龙冷不防被女娃一抓,脸上被挠得乌血直流,他以手掩住面孔怒道:“好你这个贱丫头,竟然不识好歹!”
说着,他向身边的虾丁命令道:“来呀,教他吃点苦头!”
虾丁得令,挺起头上的尖刺刺向女娃,女娃不躲不闪,反而从头上拔出发簪。就在此时,虾丁的尖刺正刺在女娃肩上,女娃一咬牙攥紧发簪向前一挥,虾丁以为是冲自己来的,赶忙向后一撤,谁知女娃的发簪竟指向了自己的哽嗓咽喉。乌龙见情形不妙,正欲上前阻拦,哪知女娃手快,且是拼尽了全力,发簪竟然穿后颈而出,顿时扑倒在地,血流如注。
乌龙抢身上前将女娃抱起,拔出发簪,怎奈何事与愿违!女娃更是鲜血喷涌,不多时,热血流尽,气绝而亡。
乌龙放下女娃,叹惋一声嗟道:“可惜了——可惜了!好一个天骄美色!”
乌龙命令龟兵将女娃尸体驮往蓬莱仙岛,也算是帮女娃了却一桩心愿。
……
这一日,太上老君又练成了一炉仙丹。“老君”高兴,带着吴刚、牛郎两个徒儿在岸边漫步,边走边欣赏海上的夕阳美景。
正走着,吴刚无意间发现了海滩上女娃的尸体,他快步来到近前一看,见是一位妙龄少女,虽然已经气绝身亡,但犹如出水芙蓉般美丽。吴刚看得清楚,忙向“老君”禀报。
其实“老君”已然看见,说话时已到近前。
老君蹲下身子仔细看了看,轻叹了一声说道:“此女子非是溺水而亡,必是遇上了什么凶事。”
吴刚一旁问道:“师尊的仙丹可否能救得少女生还?”
“老君”起身摇了摇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