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 >

第2部分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第2部分

小说: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判定范氏和中行氏是不敢先动手的。但赵鞅没想到的是,范氏和中行氏已经将“始祸者”的罪名安在了他的身上,还取得了国君的支持。
  赵鞅认定了自己杀死赵午是处理族内部矛盾,不构成“始祸”,他让国君也这么认为,因此当赵稷叛乱时,国君下令平叛。
  后来在范氏和中行氏的强压下,国君改变了主意,赵鞅杀死赵午的事情升级成为国事,属于非法,符合“始祸者”的标准。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人嘴两张皮,事情摆在那里,看你怎么说了,国君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既然国君已认定了赵鞅是“始祸者”,那么范氏和中行氏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出兵攻打赵氏了。
  范氏、中行氏VS赵氏,实力二比一,按照以往的经验,赵氏很有可能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是这样,今天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姓赵的子孙后代了。
   。 想看书来

赵氏的稻草(1)
意外,这个世界总有意外,各种各样的意外,这是个精彩的世界。
  范氏和中行氏在政治上取得国君的支持,在法律上认定了赵鞅是“始祸者”,军事实力上以二敌一,可谓算尽了机关,占尽了优势。
  人算不如天算,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算尽了机关却还是失算了。正如同赵鞅犯的错误一样,范氏和中行氏犯了同样的错误,赵鞅在处死邯郸午的时候忽略了邯郸午背后的另外二卿,而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赵鞅的时候同样忽视了晋国剩下的三卿——智氏、魏氏、韩氏。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范氏和中行氏扯着绳子的一头儿,另一头儿是孤孤单单的赵氏,眼看着就要把赵氏一家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了,没想到竟有人在赵氏背后抓住了绳子。
  范氏和中行氏发兵攻打赵鞅,战争首先在晋国首都开幕,随后赵鞅不支,退守晋阳。范氏和中行氏随后赶上,发兵围困晋阳。晋阳,就是此次战役最主要的战场。
  早在很多年前,赵鞅就派出手下最得意的谋臣董安于大规模地修筑晋阳城防,使之真正地变成金城汤池,成为赵氏最坚固的大后方。事实证明,晋阳经受住了考验,二家围城年余,始终攻克不下,千里之外的其他几家也没闲着,他们不喜欢看着范氏和中行氏二家坐大而不管,他们也想做一回锄强扶弱的善事,有意思的是他们同范氏和中行氏一样,在争取一个动手的理由。
  晋国国君是住在晋国的首都绛的,而战争的主战场在百里之外的晋阳,这里面就有点故事了。赵鞅退守百里之外,范氏和中行氏追到百里之外,双方激战正酣,却把一个人漏了出来。这个人虽无权无势却很有用,这就是晋定公。
  智、魏、韩三家达成救赵的协议,向国君摊牌。面对两家的压力尚且不能承受,这次一下来了三家,晋定公快疯了,这年头做个国君其实挺难的。
  智砾出任谈判代表,向晋定公建议,一定要把赵、范、中行氏三家一起定为“始祸者”,都是叛乱分子,一起收拾了算了。而晋定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吧。
  有了出师之名,这次三家还多了个心眼,簇拥着国君一起去*叛乱了。
  范氏和中行氏本来是取得了国君的支持,名正言顺地去*叛乱分子赵鞅,这倒好,仗还没有打完,国君就变卦了,自己反而被打成了叛乱分子,这种心理落差太大了。晋阳城防坚固,好久没攻下来,现在背后又有来添乱的,范氏和中行氏打仗打昏了头,居然发兵进攻晋定公。
  在晋国,你做什么都可以原谅,唯一不能的是对国君无礼,人家国君再无权,再无兵,始终是一国之君,代表舆论的导向。范氏和中行氏发兵进攻了晋定公之后,再想在晋国立足,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晋国这个山头注定要有两只老虎提前离开,范氏和中行氏是执意要走了。
  本来六卿你打我我打你,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国君只是个观望者,不小心被人拉了进来,那也是被迫的,无论是谁都没有理由进攻国君,如果你做了,那就是叛乱!
  拔河比赛,实力对比四比二,舆论一直倒向智、赵、韩、魏这一方,所以范氏和中行氏败了,败得还很狼狈。范氏和中行氏失败后只有逃亡,渐渐地退出了这场只能输不能赢的比赛。
  赵氏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从阴影中走出,麻烦随之而来。

赵氏的稻草(2)
智氏早就为此次事件定性了,赵、范、中行氏都是这次内乱的“始祸者”,现在范氏和中行氏败了,跑了,并且付出代价了,赵氏也总得表示一下吧。
  智氏家族一定要追究赵氏发难的责任,赵鞅比较犯难。
  其实智砾并不想要赵鞅的命,他只是不想再在人间看到董安于了。书中说是因为董安于和智砾的谋臣梁婴父有过节,其实我更愿意相信的是,智砾看到了董安于的可怕。
  董安于,传说是秉笔直书赵盾弑君的董狐的后人。作为赵氏家族的首席谋臣,董安于对赵氏功不可没,董安于为赵氏出了好多主意,晋阳城也是董安于主持修建的,在日常的生活中,董安于的精细程度也不亚于赵鞅的保姆。关于这点,曾有两个故事:
  一天,赵鞅从晋阳前往邯郸,走着走着忽然不见了董安于,于是下令停车。拉车的人问道:“为什么停下来呢?”
  赵鞅说:“董安于掉队了,我等等他。”
  拉车人说道:“您的一举一动都是三军的大事,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停下来呢?”
  于是赵鞅下令继续前进,但刚走了不久又停了下来,拉车人准备上前再次劝谏时,却看见董安于赶了上来。
  赵鞅和董安于两个人边走边谈,赵鞅突然惊道:“哎呀,我忘了安排人把秦晋交界的路口堵上了。”
  董安于回答道:“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说道:“我忘了让人把府中的珍宝拉上了。”
  董安于回答道:“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说道:“行人(外交官)烛过年纪大了,凡他说的话无不为晋国人所学习和效仿,我走得匆忙,忘了向他辞行并聘问了。”
  董安于回答道:“这正是我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说道:“那咱们继续赶路吧!”
  另一个故事是:
  董安于曾担任赵氏的采邑上地的长官,赴任途中经过山区,看见一道深涧,两边石岸陡峭,如同刀削,险峻无比,就询问当地人:“这条涧有人下去过吗?”
  “没有。”
  “有没有不懂事的小孩或者痴聋狂悖的人下去过?”
  “没有。”
  “有没有牛马犬猪下去过呢?”
  “没有。”
  董安于喟然叹息,“我知道怎样去治理上地了。如果我的执法决不宽赦,犯了法就像掉进这道山涧一样必死无疑,那样就再没人敢于犯法了,怎么可能治理不好呢?”
  看完以上故事,大家都能得出结论,作为赵氏的谋臣,董安于执法严明,心细如发,实在是赵氏的股肱,而智砾就是瞅准了这一点,要置此人于死地,并且给赵鞅下达了最后通牒,一定要按照晋国的法律惩办始祸者董安于。
  让赵鞅对董安于下手,他是做不到的,问题是一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关键时刻董安于再一次挽救了这场危机。董安于自缢而亡,死后被陈尸晋阳示众,赵鞅通知智砾,说始祸者董安于已死。
  此后,董安于的灵位被供奉在赵氏宗庙,世代享受祭祀。
  随着董安于的逝去,赵氏将一场危机消于无形,成功地保住了自家在晋国的一席之地,而范氏和中行氏却永远地不能回来了。从此以后,晋国的这座山头上只有四卿——智、赵、韩、魏。
  

智慧与美丽并重
一场战争结束了,另一场战争开始了,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战国,我只能这么回答:这是一个男人们斗智斗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如果一个人被无情地淘汰掉,不是因为他笨,或许是因为他不聪明,不够聪明,不是很聪明,没有比别人聪明……只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太多了。
  当你意识到自己不够聪明就会被人像杀猪一样杀掉的话,我相信,你会变得聪明起来的,这就是丛林法则。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自以为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一个人,他有一个代表聪明的姓氏——智;他有一个代表美丽的名字——瑶。
  范氏和中行氏退出历史舞台后,晋国一分为六变成了一分为四,其中以智氏实力最为雄厚。
  时光流转,五十年转瞬即逝。
  五十年前,晋阳城那场战争决定了赵氏的命运,赵氏一家人躲在坚城内躲避了灭族的灾难,等来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五十年后,笼罩在晋阳城上空的阴影仍未散去,战争的恶魔再一次光顾了这座城市,晋阳城自建成以来将受到最为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这次面对的敌人是智瑶。
  智瑶,智砾的孙子,以其优秀的才能无可争议地成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智砾死后,他的儿子智申成为家族老大,智申退休前,选择智瑶作为接班人。智瑶的优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智申选择智瑶作为继承人的时候,中间还出了个小插曲。智氏家族的智果举双手反对智瑶担任家族老大,并且断言道,如果立智瑶为接班人,智氏一族必定毁灭在其手中。
  智果敢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他的理由很简单:
  智瑶有很多的优点,具体说来分为五点:
  :美须髯长大。(身材高大,长着漂亮的胡须)
  :射御足力。(力气大,善于驾车和射箭)
  :伎艺毕给。(多才多艺)
  :巧文辩慧。(聪明,擅长辩论)
  :强毅果敢。
  说到这儿,智果又列出了智瑶的缺点:贪婪和残暴,一个人像智瑶这样优秀,难免遭人嫉妒,再加上智瑶本身的缺点,这样就很难让别人容得下他,所以他坚持不让智瑶成为继承人。
  智申发话,反对无效。
  就这样,智瑶成为了智氏家族的新任大哥,智果则到户籍办改了户口,从此脱离智氏家族,改姓辅氏。事实证明智果是对的。若干年后,智氏一族惨遭灭门,改换门庭的辅果却安然无恙。那是后话,先不提,一起来看看智瑶先生前半生的辉煌。
  相对于动手,智瑶是个喜欢动脑子的人,所以智瑶是个聪明的人。这种聪明在战争中具体表现为智瑶很少去使用蛮力,如果能够用最简单的办法取得战争的胜利,何必费许多周折。
  智瑶谋划攻打卫国,部队都集结完毕了,智瑶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按照从前的经验,晋国收拾卫国这样的三流小国根本就不用考虑的,军队集结完毕就上呗。但是作为一个聪明人,智瑶是不会那样蛮干的,你那样大张旗鼓地调集部队,人家卫国得到消息早就准备好防御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智瑶他可不干。
  打仗这个事情最好不要声张,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在军队集结完毕之后,智瑶派人给卫国国君送去一份礼物:四匹良马和一块玉璧。这可把卫国国君乐坏了,能够收到晋国上卿送来的礼物,多有面子,卫国国君特意举办了一个宴会以示庆祝,群臣都来庆贺,唯有一个人面带愁容,这个人名叫南文子。
  卫国国君不高兴了,说:“大家都在高兴,南文子你为什么这么痛苦呢,难道你不替寡人感到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