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吴三桂的发迹史 (1-3册) >

第148部分

吴三桂的发迹史 (1-3册)-第148部分

小说: 吴三桂的发迹史 (1-3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之信见方献廷没词了,心里觉得好笑,但他并不敢太作难方献廷,便对方献廷说:“尚某与平西王早就亲如一家了。方大人说话不必闪闪躲躲的,尽管直言便是。”

  方献廷轻咳两声,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然后说:“平西王之意,让平南王以乞归养老,将王爵之位传于贤侄来试探一下皇上。”

  尚之信轻吁口气。原来平西王的目的在此!他沉思片刻,然后问:“可是试探皇上对于三藩之态度?”

  方献廷说:“正是!”

  尚之信问:“若是皇上趁此机会将尚家这藩撤了,平西王会如何办?”尚之信对平西王将自己推到浪尖之举甚为不满,故有此一问。

  方献廷说:“唇亡齿寒,三藩历来都是唇齿相依,若撤平南王之藩,平西王之藩还会远么?所以,平西王表示绝不袖手旁观!”

  尚之信问:“平西王是这么说的么?”

  方献廷说:“贤侄若不信,方某有平西王的手谕在此,贤侄拿去一观便知。”

  尚之信接过方献廷递过的书信,就着微弱的灯光逐字逐句地将平西王写给自己的书信读了,尚之信心中的石头才放下来,说:“既然如此,方大人明日随我去见家父。”

  第二日,方献廷随尚之信去见尚可喜。

  一见曾经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平南王竟然住在一幢烂楼之中,方献廷心中忍不住感叹起来:尚之信这小子对父亲也太刻薄了一些!这小子肯定是势利之徒。回去得告诉公子,此子只能利用,不能长处。

  方献廷随尚之信进入尚可喜的寝宫,只见昏暗的阳光之中,平南王蜷缩着身子窝藏在宽大的虎皮椅里,王者的风范早已荡然无存。方献廷暗自心惊:难道这就是王者的归宿?想到此处,方献廷不由悲从中来。

  方献廷几乎想阻止尚之信对尚可喜提起那事。然而,他终究没有勇气阻止尚之信,只能让尚之信对尚可喜说。

  尚可喜几乎没有听完尚之信的话,便摆手示意尚之信别说了。

  方献廷以为尚可喜没答应,心中虽惊,但不知是喜是忧。

  尚可喜却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我知道你们耐不住的。”说完,便在方献廷与尚之信为他准备好的奏折之中盖上了自己的印章。

  方献廷不忍再待,赶忙走出。然而,方献廷走出好远还听见尚可喜反反复复只说着那句话:“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二、康熙帝同意尚可喜撤藩之请

  自从诏见王辅臣之后,康熙帝在心中酝酿着撤藩之腹案,但等他心中有定见之后,他却并不敢轻举妄动,他觉得自己年轻识浅,所以将自己最亲信的一帮大臣,包括索额图,遏必隆、杰书、莫洛、熊赐履、米翰思、明珠等召来商议,等达到共识之后再作决断。

  康熙帝没有料到大臣们的意见竟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根本无法统一。当他说完开场白之后,众臣便纷纷议论起来。

  明珠说:“天下大势已定,边疆安宁,三藩应撤。”他身为兵部尚书,对神州大地竟然还存在着那么一部分军队自己无法插手是十分不满的。

  遏必隆说:“昔年先帝与平西王杀马盟誓,令他世守云南。如今仅过十几年,便言撤藩,只怕对朝廷之威信有所损伤。”遏必隆身为大将军,征战一生,如今对战争已经厌烦。

  米翰思说:“三藩在所辖之区内欺压百姓、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敛尽藩内之财富。且拥兵自重,名为守卫边疆,实与朝廷抗衡。三藩不撤,必生祸乱!”米翰思为户部尚书,对大清之国中竟然还有自己管辖不了的人口是十分不满的。

  杰书说:“三藩是否会酿成大乱尚未可知,而如果撤藩,必授三藩以反之口实。臣认为撤与不撤,当慎重些!”杰书玩了个花枪。

  莫洛说:“三藩之内,强权横行,法制无用,百姓痛苦,民不聊生。三藩不撤,便是国家无法度,宇内不同天!”莫洛是刑部尚书,他觉得在大清国竟然还有法度管制不了的地方是对法律的践踏。

  大学士熊赐履学富五车,声望极高,说话历来有一言九鼎之用。他见众人所议,言辞颇为激烈,但有失偏颇,便说:“依老臣看来,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撤,而在于能不能撤。”

  康熙帝笑着问:“熊爱卿此话何意?”

  熊赐履说:“撤除三藩有几利:一利是减少财政支出;二利是便于国家管理;三利是铲除乱国之源。但亦有几害:一害是令朝廷之信誉有损;二害是恐引起兵乱。权衡其中之利弊,利大于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应该撤藩。但是问题在于朝廷是否具有撤藩之实力,若无,便不能撤,若有,便可以撤。”

  康熙帝问:“熊爱卿之意,到底是能撤,还是不能撤?”

  熊赐履说:“臣观国家除去鳌拜未久,元气刚复。若提出撤藩,只恐引起战争,那军饷粮草之类的事是难以应付的。”

  康熙帝见索额图一直沉默不语,便笑着问:“索额图,你认为该如何办?”

  索额图说:“皇上知道,臣一直是主张撤藩的。但臣观三藩势大,尤其是平西王。臣担心国力不够,不仅撤不了三藩,反为其害!”

  康熙帝问:“这么说,你也是不同意撤么?”

  索额图说:“臣认为须等条件成熟之时。”

  康熙帝问:“何时才是条件成熟之时?”

  索额图说:“正如大学士所忧,须先筹足军饷粮草才行!”

  康熙帝说:“你既知三藩势大,更应知再等不得。你只论自己早作准备,难道三藩便不能早有安排么?朕担心等我们做好准备时,三藩之势更大了。”

  一听皇上之言,众人便悄无声息了。因为从皇上之话中可知皇上撤藩之心甚坚。

  明珠见时机甚好,立即进言道:“如今鳌拜已除,内患已消,外患暂无。除三藩之后,天下民众归心。臣认为,此时正是皇上立撤三藩,再造辉煌之良机!臣料定吴三桂不敢违旨。”

  熊赐履说:“明珠大人之言谬矣!”

  明珠问:“大学士何出此言?”

  熊赐履问:“明珠大人凭什么料定吴三桂不敢违旨?”

  明珠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康熙帝问:“大学士所虑不是军饷与粮草么?”

  熊赐履笑道:“正是!”

  康熙帝便问米翰思。说:“你是户部尚书,当知国家有无钱粮对付撤藩之用!你说说看?”

  米翰思说:“奏请皇上,户部尚有钱粮。据臣估计,可支用四到五年!”

  熊赐履说:“臣有一请,望皇上恩准!”

  康熙帝问:“爱卿说来。”

  熊赐履说:“臣请皇上治米翰思欺君之罪!”

  康熙帝一惊,急忙问:“米翰思何来欺君之罪?”

  熊赐履说:“去年京中地震,宫中建筑多处破损,皇上令米翰思拨银修殿,米翰思以无钱拒绝。”

  康熙帝一听,恍然大悟,然后问:“米翰思对此事作何解释?”

  米翰思笑着说:“皇上若言撤藩,臣便说有钱;皇上若言修殿,臣还是说没钱!”

  康熙帝一听,大喜,纵声笑道:“国有良臣如此,朕有何忧?米翰思,朕赏你黄马褂和双眼孔雀花翎。”

  米翰思大为惊喜,伏地而呼:“谢主隆恩。”

  众人没想到康熙帝不仅没治米翰思欺君之罪,反而赐给他黄马褂和双眼孔雀花翎,一时怔在当场。当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不禁对皇上又增加了几分崇敬。

  康熙帝环视众人说:“你等均是朕的爱臣,不管观点如何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但朕要告诉各位爱卿的是:朕决意撤藩!朕认为三藩久握重兵,若任其壮大,非国家之利。既然三藩迟早都要撤,便是迟撤不如早撤!”

  康熙帝的话刚刚说,尚可喜的奏折便被送至宫中。康熙帝将奏折看了,微微一笑,便将它递与群臣。

  群臣依次看了,一言不发。

  康熙帝见群臣看了,便问:“众爱卿有何看法?”

  明珠说:“平南王此折有戏。他为何不迟不早,偏偏在此时提出归乡养老,让其子尚之信沿袭王爵之位呢?”

  熊赐履说:“臣认为平南王此举是三藩试探朝廷之举!”

  康熙帝问:“爱卿何出此言?”

  熊赐履说:“据臣所知,尚可喜名为平南王,而手中之权早已让其儿子剥去!平南王早已形同虚名,与三藩并无必然之联系。故臣猜知,这必是三藩的投石问路之计。”

  康熙帝问:“此计用意何在?”

  熊赐履说:“其实,皇上撤藩之意,京中之人早有耳闻,而三藩更无不知之理。故臣以为三藩正让尚可喜请求归乡养老,让其儿子沿袭王爵之位来试探皇上对待三藩的态度!”

  康熙帝大笑一阵,之后对众臣说:“众爱卿看看,朕撤藩之旨未下,三藩倒先将鼻子伸到宫中来了!”

  熊赐履说:“臣倒认为皇上当深思之!”

  康熙帝问:“爱卿何出此言?”

  熊赐履说:“臣认为依此奏折看来,三藩犯上作乱之心已居。若立刻撤藩,只怕是火上浇油,立刻引起天下之乱!”

  康熙帝笑道:“朕倒认为,撤藩,三藩会反;不撤,三藩亦会反;与其不撤等他反,倒不如撤之让他反。”

  熊赐履说:“是否让下部议议再定?”

  康熙帝说:“下部所议难道还会有不同的结果么?”

  于是,平南王尚可喜接到圣旨:同意其尽撤藩兵,回籍养老。

  三、吴三桂释尚之信心中之疑

  尚之信接到皇上圣旨,得知皇上同意父亲所请,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当时,他之所以答应方献廷之请,并非完全因受吴三桂的手谕所影响,而是因为他认为皇上绝不敢轻易同意撤藩,让父亲一试未尝不可!如今,皇上竟然真的来个顺水推舟答应了,自己如何是好?

  尚之信来回不安地在密室里走。他暗骂自己不小心,一世打鹰,却被鹰啄瞎了眼睛!他想:自己一定得想法挽转这种局面!不然,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岂不会付之东流?

  尚之信尽量使自己安静,然后梳理自己的思路,考虑一下自己在撤藩之中的利弊以及与平西王的关系。

  弊大于利是显然的:若任其撤了,自己的世界完了,自己从此便变得一无所有!金钱、权力、地位、女人以及自己心爱的酒都会一去不复返。

  然而,凭自己之力量是无法与朝廷抗衡的,只能任朝廷宰割。唯今之计,便是看平西王吴三桂到底会不会帮自己。而平西王会不会帮自己的关键不在于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何,而在于此事会给他带来多大的损害!

  尚之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出几个结论:

  一、若平西王置自己于不顾,平西王确有唇亡齿寒之忧;

  二、若平西王置自己于不顾,平西王的力量会有所损失;

  三、若平西王置自己于不顾,平西王必失信于天下。

  尚之信心中有了这三个结论,便对与吴三桂谈判充满信心。于是,他立即奔云南而来。

  吴三桂见尚之信来了,急召方献廷一起来商量。

  尚之信一见到方献廷,便以埋怨的口吻说:“昔日听世伯之言,逼家父上书乞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