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无妃全文番外-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钬凹恕!
大祭司生平所恨,其中之一,便是通灵道长这个“异端!”
“陛下若不是因为这个异端的蛊惑,根本不可能废黜法令。”
“大祭司所言甚是。所以,今天,我才专门来等待大祭司,一起去看看牛鼻子的妖法,若有不轨行为,也好当众拆穿他。”
大祭司犹豫一下。
拉法上人又说:“我前些日子做梦,梦见第一任的太后,她抱怨,北国人坏了规矩,她没法向大神交代……”
北国的圣处女制度下,第一任皇后是唯一没有被杀母立子的,她享受着圣母的光芒,而且,正是她生的女儿,成为了第一代圣处女公主。
大祭司急忙问:“圣母还说了什么?”
“圣母说,北国的希望,就在大祭司身上了。还望大祭司不要灰心丧气,重振信心,振兴我北国!不能让异端当道。”
“好,我也该去祭拜一下圣母了,真是久违了,唉,想来,真是我北国的不幸!让先贤们寂寞。”
拉法上人大喜:“我就是怕你不去,要是你不去,很多人都会失望的。”
大祭司双眼闪动:“还有很多人期待着我?”
祭祀大典10
“唉,大祭司,北国的老贵族们,哪一个不指望着你?要是照牛鼻子这么搞下去,以后,我们北国的江山堪危啊!他们早就希望你回去重振信仰,让北国的子弟,继续受到以前神圣仪式的熏陶,而不是被牛鼻子异化了,这样,我们的江山都会被异化!大祭司,一切都指望你了,唯有你,才能力挽狂澜!”
“也罢,为了北国江山,我就再走一趟。”
“大祭司请!”
“祭祀大典是何时?”
“午时三刻。”
“马上出发,正好赶上祭祀大典!”
祭祀大殿。
设在瑶光殿的外面。那是皇宫里最宽敞的一处地方,几乎有方圆两三宫里。此时,这祭祀的神坛,高高架设,十分庄重。中间一块高高的石台,两边是分列挂着五色,象征着五谷杂粮;右边则是泥土,象征着皇天后土。
北国的各级官员,主要是宗亲贵族,列队进入,按照等级和官衔,穿着不同的袍子,分别进入祭祀高台。
然后,是皇家子弟。
再然后,是太子的仪仗队。太子也是一身道袍,他整个人,精神矍铄,背上背负着弓箭,那是北国人发家的武器,所有人,都庄重肃穆。
然后,礼官一声通报:“陛下驾到。”
所有人都跪了下去:“陛下万岁。”
山呼万岁里,北皇陛下缓缓地走上观礼台,坐定,才一挥手:“众位爱卿平身。”
众人各自归位,随后,乐声响起。
罗迦看向左边,那里,是观礼的神殿人员,为首的正是阿当祭司,大祭司果然没有来。他竟然松一口气。幸好大祭司没来。
主持祭祀的是通灵道长。他一身宽袍大袖,整个人,飘飘欲仙地走上高台,挥舞着道家做法的桃木符剑,号称“迎接祖宗”。在他身后,是七十二名道家弟子,清一色的道袍,拿着桃木剑,随着鼓点,在进行声势浩大的驱魔舞。
PS:今日更了哈:)))哈哈,国庆期间,基本都晚上更,早上我睡哈懒觉:)
国庆期间,天天更,但是,每天只更5…10个,休息下:)))色大叔也轻松下:))
大祭司和陛下的较量1
这样的阵势,形如舞蹈,道家的养生音乐带着暖洋洋的气息,跟以前神殿的疯狂不同,尤其是,这种祭祀跟以前的全民酒醉不同,祭祀三日之前,就禁止饮酒,每个人必须以最清醒的状态投入。
罗迦若有所思地再次看向阿当祭司,但见他站在观礼台上,虽然不以为然,可是,却也没有其他什么过激的反应。在神殿的几名要职里,阿当祭司算是相对比较温和的。
他再看台下大臣,这是北国第一次举行以道教为主的祭祀活动,那些顽固的老贵族们,脸上,还是多多少少都有些不满之色。
但是,也仅仅只是如此而已,并无什么意外举动。
音乐,开始变换。
所有人,都慢慢地开始沉浸在一种平心静气的氛围——心灵仿佛慢慢地安静下来,盘腿而坐,思路在九天神游。
道家的音乐声,变得肃穆而凄婉,戴着一种远古的幽思,通灵道长边舞剑边吟唱: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
“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巫阳对日:
“掌梦。上帝命其难从。
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
巫阳焉乃下招曰:
“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托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
大祭司和陛下的较量2
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若象,玄蜂若壸些。
五谷不生,丛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归来,恐自遗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外来。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暝些。
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
…………
长长的祭歌,这是屈原的《招魂》,充满了一种古风古韵的悲怆和伤感,凄楚!却又刻骨铭心,游子天涯,空闺怨妇,征人天涯!
但是,在列的北国人,大多都听不懂是什么,但觉天地之间,在这歌声里,开始慢慢地渺远,浩瀚,仿佛人的背影在水里,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却越来越清晰!
有一人影,宛在水中央!
空灵的飘渺!
一时,天地万物,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空灵,那么微不足道,名声,利益,权势,甚至人的本身,都是天空里的一粒尘埃。
无我,忘我。
无欲,无求。
这样的冷静,和大神的火祭,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后,招魂舞忽然变得了激越,鼓声浩荡,金戈铁马,在座诸人,整个灵魂忽然提起来,随着风声雨声鼓点声,犹如回到了浩渺的古战场,回到了开疆裂土的英雄年代,旌旗招展,溯风漠漠,长河落日,风沙漫天。
大祭司和陛下的较量3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积极进取,物我两忘。
道家的思想精髓,一直是对立统一的。
这绝非神殿的那种不死不休的疯狂的祭祀。
北国人,大多数是第一次如此系统地领略这道家的气氛,内心,仿佛第一次的洗礼。
整个广场,一片肃穆。仿佛任何人,都开始慢慢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追思北国祖先的丰功伟业。
就连罗迦,也完全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他也非常反感北国的祭祀,那种残忍的人殉,从自己的小姐姐到芳菲……他想,为什么不能用道家来取代呢?
为什么一定要人殉呢?
乙浑不经意地抬起头,看着几乎入定的众人,尤其是陛下!陛下,他已经完全倾向于通灵道长了。他心里一凛。照此下去,北国臣民,从上到下,岂不完全被那个牛鼻子洗脑?
再看身边,几位顽固的老贵族,也不以为然的样子,他才心里一松。
几名老贵族互相使了个眼色,眼里都流露出深切的忧虑和愤恨,如此下去,大神真的要被彻底边缘化了,在北国的土壤上,真的要全部占满异端的旗帜了。
本来,他们私下里是想给通灵道长一个难堪的,可是,祭祀是大事,不敢轻举妄动,还是作罢了。
三道前奏行礼完毕,通灵道长朗声道:“有请陛下,祭祀北国列祖列宗!”
通灵道长长长的声音,清朗,镇定。
北国的列祖列宗的排位,按照年代和辈分排着。四周,是密密匝匝的花环。这样的场景,完全是比照南朝的风俗,已经跟北人记忆里的那种狂热,完全彻底不同了!
也因此,年轻的人,更是充满了好奇。
大祭司和陛下的较量4
早已准备好的罗迦,戴着高高的王冠,穿着厚厚木屐的硬底鞋,他个子高大魁梧,道袍飘飘,精神饱满,让他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仙风道骨里。在十六名道童的指引下,庄重地往高台上走。
他一步一步,走得那么从容。手里,托着的是一个漆黑色的匣子,里面是北国太祖的令牌。祭祀,便是从太祖开始,然后,让列祖列宗们来享受子孙旺盛的烟火。
一排鲜花,一排瓜果。
一阵风来,他的道袍飘飘地,仿佛整个人都陷入了一阵虔诚的空灵,然后,一炷香,一鞠躬,跪下叩头。
手里的宝瓶对着周围的皇天后土,然后,用尽全力倾洒。
尚飨。
通灵道长的吟唱又响起:
室家遂宋,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挐黄梁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腼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痧c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归来反故室,敬而无防些。
…………
这一次的吟唱,稍稍带了一点欢快,烤天鹅肉,酸梅汤、甜蜜酱,面包,肥牛,可口美味的蹄髈……这些形形色色的家乡的美食,召唤着远古幽魂的灵魂。众人仿佛领略到,早在那么久之前,南朝,就有如此丰富多姿的物质文明?
南朝,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香烟缭绕,礼炮三声,作为祭品的牛羊马三牲已经被绑缚好,旁边是熊熊燃烧的火堆。要是在以往,真的就是人祭;这一次,换成了牲祭。
士兵们,先是每二人一组,将羊丢进火里。然后是牛和马,因为体型巨大,就是每八人一组,轮流将那些健壮的牛马扔进火里。
大祭司和陛下的较量5
尽管是已经裹蹄,蒙口,但是,罗迦还是不经意地听到那些牲畜挣扎的声音,在火海里,撕心裂肺的惨呼。这些,都是北国的上等好牛,上等好马,没有用于上战场,却被烧成了灰烬。
他心里一凛。
一阵风起,大火更是熊熊燃烧,漫天的火光里,大家都虔诚地跪地礼敬,只有牛羊的嘶鸣,奄奄一息,然后,是一股烧焦的味道——肉香油香,变成了一股焦糊,令人很是不爽,又加上香烟的味道,更隐隐地带了一股子死气。
他对这样的场面,不知从何时开始,就非常的反感,就算是牲畜替代,也很反感。
耳边,还是通灵道长隐隐的吟唱:
肴羞未通,女乐罗兮。
陈钟按鼓,造新歌兮。
涉江采菱,发扬荷兮。
美人既醉,朱颜酡兮。
嬉光眇视,目曾波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