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风云便化龙-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矛槊,和戟长度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有三丈,用来破骑兵的。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拋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 如果一支以骑兵为主力和一支以步兵为主力的军队对抗,那么我们可以不难发现: 1,骑兵对步兵的最关键的优势:机动能力强,能迅速打击对手的弱点。可以在关键时刻做猛烈突袭插入敌阵的中心起到极大的破坏的作用。骑兵一般是主要的突击力量,骑兵从侧后突击敌人的阵势,配合正面主力的进攻。 2。骑兵有速度和力量以及高度的优势,马匹的重量和速度加强骑兵的冲击力和打击力,是非常强悍的突击力量,步兵在这方面明显劣势。 3。骑兵有气势和心理上的优势,居高临下看人让人有成就感和优越感,相反的则让人有自卑感和危机感。 4,步兵由于机动上的劣势一般是处于防守地位。一般无法主动进攻及追击,在追击作战中如果没有大量骑兵投入,难以取得很大的战果。 5,在丛林、山川以及攻城与守城作战时步兵又占有优势,骑兵在狭小的地带无法发挥其机动等优势。所以在我国南方水网密布地带,骑兵难以有所作为,同时,在西方的意大利半岛,伊里比亚半岛(现在的西班牙以及葡萄牙),巴尔干半岛(主要是以前的希腊,马其顿,色雷斯),大量的骑兵同样难以有用武之地,骑兵由于对地形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在很多地区不能发挥其战斗力,我想已经形成共识,在本文中就不详细探讨了。步兵的正面拥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但是在其侧面与后面则非常之薄弱,做个简单的模型,如果我军拥有步兵一万名,那么如果我们的正面拥有200人则侧面只有50人。 那么步兵的优势又在那里呢? 无论是对于重甲骑兵还是骑兵射手,步兵战胜他们的杀伤利器都在于强弓硬弩。因为在作战中,步兵缺乏战术机动能力,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只有比骑兵的机动更快同时必须是远程(因为为了形成战斗力,步兵必须保持严整的阵型),才能有效战胜骑兵,而这种武器的特征正是强弓硬弩所具备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于强弓硬弩的态度,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以轻骑兵为主力的蒙古人对于强弓硬弩愤恨之极,一怒之下,居然下令废除强弩的制造技术(呵呵,看到蒙古人这么豪爽的行为,我现在还想废了核武器呢!);在欧洲中世纪,出于对于骑士地位的尊重,也曾下令禁止使用强弩,因为一个地位低下的农民就可以用一把强弩杀死一位勇敢的骑士!当然,仅仅凭借强弓硬弩是不能战胜骑兵的,还记得我们在上面的文章中提到的长达三丈的矛吗?四个经过短期训练的战士,在骑兵突击前,在自己的前方树起高3米,宽1。5米的橹,三个战士半跪在地上,用头和肩膀支撑橹(橹自己本身就有支架,用战士支撑是为了对抗骑兵的冲击)另外一个手持环首刀站在侧面,用以斩杀落马的骑兵,至于矛是通过橹中间的一个小孔透出的,末端插在地上用于支撑。那么是不是骑兵在冲击的时候面对的第一层阻力就是这些巨盾士兵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这些巨盾战士的前面还有一道木制拘马构成的防护线,而拘马前面还有宽2米,深1。5的壕沟,在壕沟前面还有大大小小内制锋利木刺的陷阱和鼠洞般大小的拌马。 OK,到了这里相信大家经过如此繁复的介绍,对于当时的骑、步兵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后勤补给。 凡是军队出发,(怎样)在敌人那里得到粮食,是最要紧的事务了。运粮不但开销大,而且情况不容许走远路。有人曾经计算过,一个人背40公升米,一个士兵自己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负担一个士兵的军粮开销,一次可以走18天;(40公升米,1个人每天要吃1。34公升米,两个人一起吃,18天就吃完了。)如果把回程算在里面,只能往前走九天。两个民夫负担一个士兵的军粮开销,可以走26天;(80公升米,3个人每天吃4公升,8天以后一个民夫背的米吃完了,给他6天的粮食让他回去,后18天两个人每天吃2。6公升米加干粮)。如果把回程算在里面,只能往前走13天(前8天每天消耗4公升,后5天和回程中,每天吃2。6公升加干粮)。3个民夫负担1个士兵的军粮开销,一次可以走31天(120公升米,前6天半4个人每天吃5。3公升,然后减去一个民夫,给他4天的粮食,后面17天三个人每天吃4公升米,又减去一个民夫,给他9天的粮食;最后18天,两人每天吃2。6公升米加干粮)把回程算在里面,只能往前走16天(前6天半每天吃5。3公升米,中间7天每天吃4公升,后面11天和回程每天吃2。6公升加干粮)3个民夫负担1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出兵十万,辎重部队要占去三分之一,能真正参加战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已经要用30万人运粮了,再要增加就难了。(途中回去的民夫要有士兵护送,因为运途中有死亡和生病的,人数会略有减少,而且所减掉的人数所少消耗的部分粮食,正好给护送士兵用)。运粮的时候每人背40公升米,这是用总数来算的。其中队长不背米,管打柴和汲水的要减半,这些人的部分就要平摊在其他民夫身上。如果(途中)有死亡和生病的(民夫),他们所背的米,又要平摊,所以每人所背的量,常常要超过40公升。所以军队里不能有人吃白饭,多一个吃白饭的,就要有两三个人为他负担军粮,还有可能会不够。如果用牲畜车辆来运粮,那么骆驼可以运201公升,马和骡子可运100公升,驴子可运67公升。比起人运来,虽然运得要多而消耗要少,但是(路上)不能按时喂养和照顾,牲畜很容易消瘦死亡,一头牲畜死了,那么就要连它所背的粮食一起扔掉,比起用人运粮来,好处和害处各居一半。骑兵就更多,因为还要加上战马的草料,在作战期间,战马是绝对不能放养吃粗料的,那么每匹马3斤/天的草料,兽医所需的补给,和马匹的给水(自己去算算费用吧,看了我写的这么多,也该劳动一下了)。 好了,本来打算把骑兵作战中的一般流程也写出来的,但现在忽然失去了写的热情(上面的文章连写带抄用了3个多小时,达到极限了),下次再说吧。 最近一直在追看猛子的《大汉帝国风云录》,记忆里面这还是本人第一次对一本小说如此关注。这篇文章也是特意为此书写的。所以除了除了猛子,谢绝其他人转稿,谢谢。 补充:长戟,汉代最主要的格斗长柄兵器,骑步都离不开它。而与长戟同样重要的,还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经 是钢铁制品了。短柄兵器是刀和剑,出土的钢剑中有的可长达124CM,刀是汉代开始兴起的,战国时期还未出现, 汉初时铁剑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现后,就逐渐的把剑排挤出去了,成为广泛使用的兵器。汉初的防具主要仍是 铠甲和盾牌。盾牌有木制、皮制和铁制,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大约 相当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镶,可攻可 守。汉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铁铠,它逐渐完善并排挤了传统的皮甲,由甲片镶嵌而成,而当时所使用的 铠甲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长条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宽4。4CM),也称甲札,其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变短;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小得多,形状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宽2。7~3。4CM,重10克),一般下缘 较为平直,上缘两角成圆弧状;第三类,体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宽不到2。5CM,这种甲片的另一种 样子是作成槐叶或柳叶形状。用上面三种甲片可编成两类铠甲,就是由大型长条甲札编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编成的 鱼鳞甲,另外札甲中又有无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正文 貂蝉的七种下落
更新时间:2011…06…04 18:07:15 本章字数:1149
貂蝉的七种下落 曾经耗费大量笔墨渲染貂蝉义举的罗贯中,对貂蝉“长安兵变”后的下落,始终保持沉默。在历史价值被榨干之后,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抛弃。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她的下落,继而任意虚构故事,以致其结局形成了“惨死”和“善终”两大系列。 “惨死系列”至少包含了四种不同的版本。昆剧《斩貂》细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受纳这位污点美女,怕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难免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另一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是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去引诱。貂蝉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挑逗,关羽心如磐石,为了自己不受魅惑,杀死了貂蝉。 基于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来,貂蝉和关羽的形象,日益贴近士绅阶层的伦理标准。第三种版本出自明剧《关公与貂蝉》,剧中的貂蝉向关羽痛说内心冤屈,详述其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除害的经历,赢得关羽的爱慕,但关羽决计为复兴汉室献身,貂蝉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以死来验证自身的政治贞操。 第四种版本陈述貂蝉在怜香惜玉的关羽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曹操派人追捕,为使桃园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残杀的覆辙,貂蝉毅然触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追随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则有三个核心版本,一是貂蝉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 第二种版本则宣称关羽不恋女色,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而貂蝉则一直守节未嫁,终于熬成了一个贞烈老妪,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