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遇风云便化龙 >

第24部分

一遇风云便化龙-第24部分

小说: 一遇风云便化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以往下去,最不幸的结果就是沦为其他出版社的人才跳板、新人训练所,只要在那边训练出来,马上跳槽。    幻!剑!书!盟那边有个帖子,在归纳各家出版社的优缺点,其中提到鲜网的缺点,说是那边的稿费会被先扣两成。^    这点不是鲜网的问题,是中华民国的问题。中华民国的法律规定,像是这一类的版税,如果境内作者,那么要先扣下一成的税额给政府,如果是境外作者,要先扣下两成给政府。    鲜网并没有私吞下给作者的钱,那两成的扣款只是奉公守法而已,如果要怨恨这一点,那就怨恨中华民国的税法吧,扣税扣得那么重,难怪文化事业乱七八糟。    现在台湾的出版社生态,进入战国晚期,慢慢有了版图分配。以我自己的感觉来说,如果我是新人,我投稿第一选择就是鲜网,因为姑且不论稿费如何,在鲜鲜文化这块大招牌的庇荫下,对作者登上台面最有利,最有机会迅速挤身知名作者,至于如何从知名走向畅销,那就要看个人本事了。    但是在鲜网的作者,自己最好不要太沾沾自喜,因为你是顶着鲜网的光环,买你书的读者是冲着对鲜网的支持而来,能否将这些读者转化为自己的读者,那就是个人本事。    很多人都说信昌出书不好,随时会倒,我个人的感觉是,以目前来说,如果要我选择出版社,我不会选择在信昌出书(至少在封面改善以前),但如果信昌有股票,我一定去买。智冠这家公司,大家从小骂到大,但它还是屹立不摇,甚至是台湾第一大。    信昌的草根性与扎实作风,虽然很难说是顾及读者权益,但是经营得很稳当,出书成本说不定是各家出版社里头最低的,把节省下来的经费花在照顾作者身上,积小利而成大,长期下去的获利相当可观,如果作者要选择出版社,信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向,只不过你的读者就会惨一点了。    说频的感觉很好,以网路出版社的素质来说,几乎没什么可挑剔的,也没什么负面新闻,从我自己得到的侧面了解,几个作者都说说频付钱够爽快,从来没有延迟过,这是一个良好公司该有的信誉。    如果问我说对说频有什么顾虑,那么我一直对说频的一个感觉,就是后继无人。说频出过不少优秀作者,比起鲜网,这些作者的平均职业生命可以更长,但是这些作者不是在最高峰时候突然消失,就是写完之后再也没第二部作品,这对出版社来说是满伤的事,因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读者与品牌,就这样突然没有了。    冒险者天堂与上砚,这两个我不认识相关作者,也无从评价,但我想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先要有一两个作者抢上销售排行榜的前二十名,才能和别人谈出版霸业。    河图目前给我的感觉很好,老板和编辑都是很诚恳在做事,对书本的用心与设计也看得见,书本的那种精细度,我觉得是目前市面上各家里头最让我喜欢的,而且公司的作风很稳当,不胡乱出书,不会随便腰斩作者的作品,比起大公司的激烈竞争,是一个很能让作者安心写稿的地方。    狮鹫倒闭后,台湾奇幻出版社的版图重整,目前仍然处于激烈竞争的情形中,希望未来的一年,会走向良性竞争,作者、出版社、读者三赢,而不是再一次版图重整吧。



    正文  三国兵制
更新时间:2010…10…16 21:31:52 本章字数:5136

    三国兵制    三国兵制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团成员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从中挑选精锐,扩充自己的队伍,组成新军“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阳残破,把汉献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许县,暂定许为汉都。同年,鉴于长期兵荒马乱,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粮食和兵源都发生危机,曹操又在许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这样,曹操在军事上有了精锐强盛的部队,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础,再加上他能够笼络豪强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贤用将,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时能够在军事上和他进行较量的,只有刘备和孙权两股割据势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相国,以后又封为魏公,进爵魏王,国家大权一手独揽,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皇帝;又过一年,孙权在江东自称吴王,以后又进称吴皇帝。三国分立对全国来说,似是分裂,对各自地区来说,却是一片较广大地区的统一。这种局面维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军伐蜀,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晋王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二八零年,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中国得到暂时的表面的统一。魏、蜀、吴三国,魏最强大,我们先来谈魏兵制。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关于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黄初年间(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读史集》二五八页)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中央军…大将军——|——外军…都督诸州军事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