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刑大唐(风流大唐)续集-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中国在古代成为海上霸主的梦想,终归还只是梦想罢了。中国不能成为
中国古代的文明在遭受了以上那么多次巨大的打击后,已经到了清王朝中后期,这时候中国的科技文明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可是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少数民族的统治,采取了比前朝更保守更专制的统治。
虽然清朝有为的君王比明朝多的多,但是在思想领域的保守使进步和发展成为“不合祖制”的罪过,因此和不断进取发展的西方列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清帝国还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因此虽然被西方国家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们还是有可能奋起反追,从而再次领先的。因此在饱尝国家落后的痛苦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始了向西方列强学习的洋务运动。
第七件事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失败
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最后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终,但是洋务运动还是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引入以及近代中国工业的初步建立。可是洋务运动还是失败了,他并没有能使中国摆脱被西方列强殖民化,而与此同时进行的日本的明智维新却成功的使日本成为了一个强国。
因此我们必须检讨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成功而明智维新却成功了。
这个问题很多历史学家都有过论述,蒋介石也曾经评论过,我很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关键是双方领导人的认识不同。伊藤博文的着眼点,在与建国建军久远的规模有关联的问题—政治、宪法、经济、社会的组织,军事的制度,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因为伊藤博文知道「先立乎其大者远者」,所以日本的建国建军,自始即着眼于基本精神,故其维新的基础颇为深厚。』『相反的是,我国(清廷)李鸿章则是深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只知道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以为「中国但有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而对于立国建军的大政方针,和科学文化的根本之图,尤其科学的基本精神,则不闻不问。『因此,他主持洋务几十年,亦仅止于聘请顾问、训练洋枪、抽取关税厘金、设立机器制造局、造船厂、招商局、矿务局,求其「船坚炮利」而已。『其结果,海军毁于中日黄海之战,陆军败于中日朝鲜之役,关税主权旁落于外人之手,内忧外患,祸乱纷乘。『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优劣,即于此判若云泥了!』
其实这并不能完全怪李鸿章的见识短浅,他正是由于受到前文所说的僵化的中国八股文式的教育,思想怎能不僵化,而且中国是天朝大国的思想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当时的知识分子一直到普通百姓谁不是这样想的。
当中国的确是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时,这样想是自豪,而当国家已经落后时,继续这样想,就只是夜朗自大了。可惜由于前文所说的闭关锁国,国家落后了也没有人知道。因此直到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还有人在说这样的昏话,“洋人以势力胜,中国以礼义胜”,“所恃者,中国数千年礼义廉耻之维”,则实在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所造成的副作用了。而反观日本由于过去从来没有达到过文化的领先,从唐朝时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开始,日本就开始在学习中国,在发现西方的先进后转而学习西方列强,相对中国来说,文化的失落比较少,也比较习惯,因此能十分彻底地学习,并掌握到西方的基本精神,而中国几千年的老大架子是很难取掉的,因此即使开始学习也能难作到虚心。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之后由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试图实行的更彻底的改革时,只经过了短短的一百天,便遭受到保守派和洋务派的阻挠而夭折了,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和洋务运动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失败或许是必然的,但还是要说,如果,如果不是中国的封建历史这样长,而变的如此保守,这次的变革或许会成功,那么中国或许彻底抹去近代史中太多的屈辱。如果这六次事件的前几件没有发生的话,后面的悲剧或许也不会发生。我们的历史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发展。
但是历史毕竟没有如果,而且是那么多如果,中国的历史遭受了那么多次巨大的打击,还能够屹立不倒,本身就值得我们骄傲,毕竟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绝断的文明。公元前18世纪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取代,公元前1600年赫梯人入侵,古巴比伦灭亡。元前6世纪,古埃及被波斯灭亡。而各类其他文明甚至整个族类被灭绝的也多不胜举,惟有华夏文明以其巨大的生命力持续了下来,即使曾经被游牧民族统治,却仍然以其强大的同化力量将之溶入了中华文明的整体中。
因此我们有理由为自己的文明和民族骄傲,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吸取前代的教训,将这类损害民族和文明的事件减少甚至不再发生并转化为动力,中华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顶端是我们完全能实现的。
作品相关 隋、唐、五代边疆政权的消长(转)
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好几个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主要有:
突厥
突厥起源于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到今新疆天山北麓。公元5世纪被柔然征服,又被迁于阿尔泰山。但在6世纪中叶迅速强大起来,灭了柔然,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东西的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楚河流域,牙帐(首领驻地)建于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段。
582年(隋开皇二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东突厥建牙帐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浑河西岸,西突厥建王庭(王的驻地)于三弥山(今新疆库车北天山南麓)。
东突厥于630年(唐贞观四年)灭于唐。682年(唐永淳元年)重新建国,史称后突厥,疆域与被灭前大致相同,但其内部部族众多,各有领地,如叶尼塞河间上游有黠戛斯,贝加尔湖一带有骨利干,色楞格河流域有回纥〔hé和〕等,统治不稳定。44年(唐天宝三年)灭于回纥。
西突厥于659年(唐显庆四年)为唐朝所灭。
回纥(回鹘)
回纥原为铁勒十五部之一,臣属于突厥。天宝初灭突厥后,基本上继承了它的疆域,牙帐仍建于今杭爱山和鄂尔浑河之间。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与唐朝关系进一步密切。788年(唐贞元四年)改称回鹘。以后又越过阿尔泰山向西扩展,驱逐吐蕃,取得了天山以北地区,并一度进入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但曾与回鹘〔hú胡〕结盟反对突厥的葛逻禄由今额尔齐斯河上游西迁,设首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所以西部中亚地区为葛逻禄所有。回鹘的后期重蹈了突厥覆辙,在内乱和天灾中,于840年(唐开成五年)灭于黠戛斯。
回鹘人大部西迁,其中主要的两支以后又有了比较稳定的疆域。
西州回鹘,在天山东段今新疆乌鲁木齐至哈密一带,以西州高昌故城为都,又称高昌回鹘、高昌。到12世纪初,疆域扩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库车一带。后成西辽属国,13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后成为元朝直辖地。
河西回鹘,在河西走廊中段,而以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为中心。11世纪前期灭于西夏。
另外有一支迁至葱岭以西的楚河流域,投奔葛逻禄,称为葱岭西回鹘,在10世纪初与葛逻禄等族共同建立黑汗(喀喇汗国)。
吐蕃
隋朝时青藏高原的各部族互不统一,中部有宝髻、孙波等,东部为党项、嘉良、附国,西部为女国、象雄,到7世纪初形成了三大势力——吐谷浑、苏毗(孙波、孙波如)和吐蕃。吐谷浑灭于隋朝,唐初复国,但635年(唐贞观九年)再次被灭,成为唐朝的一部分。而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南诏
云贵高原上部族众多,唐初曾在今四川宜宾和云南姚安分别设置戎州、姚州加以控制。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乌蛮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县建立大蒙政权。因其在六诏中地位最南,故称为南诏。8世纪初,吐蕃侵入云贵高原。为了对抗吐蕃,唐朝支持蒙舍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封为云南王,南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太和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南诏并吞了东诏、西诏,并向东扩张,占领爨族地区。750年(唐天宝九年),皮罗阁反唐,攻陷姚州,次年起又依附吐蕃,连兵大败前往征讨的唐军,将唐军逐出云南,从此脱离唐朝。安史之乱后又向北扩张,并夺取周围地区,并在今昆明市境筑拓东城以控制东南部。794年(唐贞元十年),又转而联合唐朝反吐蕃,夺取了神川都督地(今云南剑川、鹤庆、丽江、中甸一带)和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县),又南征茫蛮、黑齿等部族。
南诏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迁都羊苴咩〔miē乜〕城(今云南大理市),其极盛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山脉和萨尔温江以东地,老挝北部等地。
902年(唐天复二年),贵族郑买嗣夺取政权,次年建大长和国。928年(后唐天成三年)赵氏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天兴。929年杨氏夺权,改国号为义宁。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又取代杨氏,建大理国,定都大理(故羊苴咩城),以鄯阐(故拓东城)为东京。在此期间,该国疆域除东北略有缩小外,变化不大。
渤海
唐初灭高句丽后,高句丽故将大祚荣被安置在辽西的营州。后契丹叛乱占了营州,大祚荣率部进入靺鞨地区,成为靺鞨人的首领,在698年(唐圣历元年)建振(一作震)国,以显州(今吉林敦化市)为都。713年(唐先天二年)受唐朝封为渤海郡王,改称渤海。8世纪中叶,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极盛时境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西到今吉林农安、梨树,辽宁昌图、宽甸,东至于海,北至黑龙江鹤岗、同江、抚远及以东,南至辽宁丹东市,东北至朝鲜龙兴江一线。
926年(契丹天显元年)为契丹所灭,改为东丹国,成为契丹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