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这些抗日义勇军,多半互不统属,更无现代化作战的装备与训练,但是他们只是凭借一腔爱国的热血,抱持绝对不愿接受异国统治的决心,就这样自动自发的组织起来,反抗当时世界级的强权;他们不但在乡间发动游击作战,更几度围攻沈阳、长春、通化、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东北主要军政中心,也经常切断南满以及其它的主要铁路干线,当时觉醒与愤怒的中国人民,没有袖手旁观而让东北义勇军孤军奋战,他们竭尽所能地慷慨捐输,也同时不断利用机会传播中国民族主义,使得中国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开始在四分五裂的情况之中发芽生长。
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五日,立场比较亲华的首相犬养毅,竟然被日军的少壮派军官在首相官邸加以刺杀,造成日本统治阶层的震惊。从此以后的日本政府领袖,无人再敢设法与中国进行正常的外交关系运作,使得日本正式的走上侵略中国的不归路。当时日本的元老重臣感到事态发展严重,因此在协商之后,决定奏请日皇,召日本海军宿将斋藤宾组阁,当时日本元老重臣的构想是,日本已经开始走上侵略中国的军事发展,因此需要由军方将领组阁,以对抗各种内外的压力,而选择海军将领担任首相,也是希望利用海军与陆军之间的矛盾,能够牵制逐渐失控的陆军力量。
虽然关东军自己发动攻占东北的军事行动,令日本军国主义大为振奋,但是由于关东军一再的抗命自重,已经造成日皇裕仁的不满,以及军部与政府的不安,加上本庄繁虽然统领了大量增援的日军,但是却无法迅速、有效的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之发展,而造成日军在中国东北面临陷入泥沼战的危机。因此在日皇裕仁的指示下,日本新政府与军部协商,决定改组关东军,一方面要控制关东军那种目无军令的强悍作风,以免政策稍有不合关东军构想的地方,就会遭到关东军断然反抗,不是先斩后奏的准兵变行动,就是发动刺杀与政变的自杀式行动;一方面更是要增加与强化关东军的作战能力,以期迅速的平服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反抗,并为可能的日俄军事冲突,进行战略准备。
10。2 关东军改组后武藤信义出任司令官
在日本政府与军方共同协商之后,由日本军部奉日皇之令,在一九三二年八月八日,下令改组关东军司令部,加强军部对于关东军行动的直接控制,同时把经略满洲国的所有军事、行政与经济大权,都直接付与关东军司令部掌控,并且撤换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而该派在日军地位崇高,深受日皇信赖的武藤信义大将,出任改组之后的关东军司令官。这时关东军所控制的部队,已经多达五个师团与两个旅团,加上各种特种部队以及空军,占日本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日本本土之外的最大军事力量,这是日本自从日俄战争以来,最大的国外驻军行动,自然也消耗日本极大的国力。武藤信义不愧是日军的王牌将领,他接任关东军司令官之后,开始全力集中运用优势兵力,以强势的火力与新式的战技,加上残忍绝伦的屠杀手法,在满洲国中,实施先南后北,有秩序与方略的扫荡作战,因而对东北抗日义勇军产生非常沉重的打击,由于义勇军在没有一致的指挥系统,没有补给的后勤网络,更又没有足以攻坚的火力,以及现代化的作战技能(东北的义勇军也不了解全民总体战的运作方式),当然不是改组之后的关东军对手。因此到了一九三二年的年底,大部分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武器枪弹用完,人员死伤惨重的状况下,逐一地被日军击败,而有少部分退到苏联所控制的西伯利亚地区,然后辗转的经由新疆等地回国,继续的参与抗日。
然而武藤信义发现,关东军要想完全肃清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就要封锁中国关内经过热河以及山海关支持东北义勇军后勤的路线。所以在一九三二年的年底,武藤就下令关东军,始把作战目标锁定热河。
10。3 中国再度爆发内讧
反观中国方面,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正在进行统一工作的国民政府而言,不啻是一个超级的政治风暴冲击,当时的国民政府,正苦于内战的分裂,以及财政的耗竭,哪里能够有力量迎战日本这个世界一等强权的侵略?更糟的是,日本的侵略,给予各地割据力量一个反抗中央非常有利的借口,就是要求国民政府“立刻停止”统一的作战,而将力量转用于抗日。
不过以事实而言,这个口号非常的动听,但是根本不切实际,因为假如中国基本的分裂与山头仍然存在,没有一个共同与互信的国家共识,以及统一的军政与军令系统,她是不可能进行全面性作战的,而只是一个混杂拼凑的“乌合之众”而已,经不起现代化作战的严厉考验。因此,要想抗日的前题是加速统一,而非停止统一而接受各山头的拼凑组合。
事实上,当时中国没有任何的力量,能够领导四分五裂的中国,来对抗日本,粤派的国民政府,当家才不到一个半月,又得不到各个派系的支持,差点没把整个国家给搞垮,在一二八事变的危机压力之下,只有紧急把烫手山芋,再度的丢还给蒋介石。蒋介石一面设法勉强与日本达成上海停战协议,一面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仍然有许多派系拒绝参加)以重新组成政府的领导阶层。结果是邀请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由蒋、汪合作,共同设法面对日本的侵略。
由于国际社会无力主持正义与和平,西方强权更是抱持着怯战与畏战的心理,因此根本无法牵制与约束日本对于中国一再的侵略,而连日本政府本身,也都要看东京军部的脸色行事,所以国民政府企图与日本政府直接交涉,来维持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根本也行不通。所以当时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是处在既不能战又不能和的状态,对日本的侵略,只有采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式。抵抗无法阻止日本的扩大侵略,交涉也无法达到合理的解决,唯一的作用,只是希望延长中日决战的时间,能够给与中国多一些抗日的准备机会。
10。4 张学良面对着危机四伏的处境
而当时直接面对日本侵略热河压力的,还是东北军的负责人张学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日本政府真的会被关东军控制,而直接占领东北。因为张学良原先一直认为,只要中国能够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中国在东北的利益上,多做一些让步,日本政府终于能够约束关东军,而把东北的主权还给中国,因此自己所能做的是,设法与日本政府接触,同时尽量地不要刺激关东军,避免给关东军有生事拖延的借口,直到犬养毅首相被刺之后,张学良才清楚地认识到,关东军实际上已经主导日本的大政方针,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是不可能改变的既成事实。
在张学良等待日本局势澄清之时,政治现实的压力,由如排山倒海般的涌到,东北军失去了发展的根据地,立刻就陷入危机四伏的处境,少了东北的资源,张学良就没有足够的粮饷来支持他所统御的部队,这就成为华北军政局势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而东北军正处在晋军与西北军夹击的危局之间,这两支华北在地的部队,不会忘记东北军入关而结束了他们反抗国民政府的“历史大业”,现在轮到他们等机会收拾东北军了。因此张学良需要非常小心的保持华北军政力量的平衡,稍有不慎,整个东北军立刻就会粉身碎骨的葬身在华北。
而同时张学良又不能不增加开支,来照应流亡在华北的东北军、政部属以及青年学生,当时单是流亡在北平的东北大学青年,就多达数万人(东北大学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所临时大学),这些经费的主要开支,全靠“少帅”去设法张罗。张学良又幕后主持与支持在北平设立的“东北抗日救国总会”,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总部”,以支持、照顾在东北旧部的抗日活动(这些工作都必须由张设法拨出经费与人员来维持)。
这时候,与张学良有着新仇与旧恨的汪精卫,开始利用机会对张展开报复。因为汪精卫不会忘记少帅的派兵入关,打破了他一手策划的“扩大会议派”反蒋的大计,汪更不会接纳一个地方军阀的儿子,竟然一夜之间,越过自己等党国大老,而成为国民政府的第二号领导人。汪精卫于是企图安排自己的人马,插手支持东北抗日救国组织的工作,当然被张学良识破而一口拒绝了,汪又设法要求国民政府对张学良施加压力,派遣东北军进入热河布防,以对抗日军的可能入侵,而张学良对与汪精卫是早有防范之心,当然认为这是汪精卫的政治陷阱,更不满汪精卫插手华北的军事。
而当时的张学良,的确陷在难以自处的彷徨时刻,假如东北军奋起抗日,即使全部牺牲也是不可能打败日军、收复失地,而只会造成国民政府提早抗日的危机;假如只求自保,又无法面对舆情的压力与历史的责任,因此张学良越发地陷入依赖毒品来逃避现实,也更难打起精神,主动积极面对挑战。当时张学良的体力衰弱,已经到了无法主持一次正规会议的状况,而经常需要中断会议,进行吗啡的注射。此时东北军的缺乏支持与补给,更突显出改组后关东军之精壮,就领导的层面而言,张学良当然更不是武藤信义的对手了。
10。5 汪精卫离职所引发的政治风暴
虽然在一九三二年年中之时,张学良一度设法振作,准备调兵遣将,对抗日军进逼热河的军事压力。但是这些还没有健全国家民族观念的地方部队,假如要想指挥得动他们,最为重要的是,就是能够拿到足够的粮饷,而当时张学良在财政方面,却最是捉襟见肘,他想安抚东北军都有困难(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军一律减俸二成,表面上是纪念国耻的警惕,事实上,也是财政的困难),要想调动其它原本与他有仇的部队,更是谈何容易。因此华北部队中各种不安与不稳的现象,就纷纷地出现了。
这时候,长期负责热河军政大权的是老牌军阀汤玉麟,这个军阀是当年与张作霖称兄道弟的“绿林”人物,长于权利手腕的斗争,毫无国家民族观念,只知纵容其家族暴虐横行,进行各种的搜刮聚敛,当地人民多有被“汤老虎”逼上梁山的,因此热河的军政状况,非常的复杂多变。
在军阀的辈分关系上,张学良算是其后生晚辈,虽然张学良明知要保热河,就必须除去汤玉麟,但是汤玉麟早就做好政治上的“保险交易”,他与关东军以及满洲国,明的、暗的都有挂勾。汤的一些部属,也早就有投靠关东军,做好内应准备的。因此国民政府与张学良都曾设法要调动汤玉麟,但是又十分顾忌万一弄不好汤会投日,最后在老前辈的张作相的调解下,张学良接受了暂时拉拢汤玉麟的方法,利用他在热河的力量,来作为日军与东北军之间的缓冲。
当时张学良还天真地认为,既然中央一再地表示,非常重视热河的防务,会优先支持东北军在热河抗敌的各种需要。因此张学良就在利用调兵遣将的布防之际,在七月底,向国民政府开了一张防守热河,动员作战所需的后勤帐单,希望政府能够增加军费,因为张学良失去东北的资源,要想维持现有的军力,已经明显地遭到困难,假如要想接下热河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