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

第17部分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17部分

小说: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补给下,才逐渐地被日军所压制住,但是仍有许多东北的热血青年,设法辗转入关,或是成为流亡学生,或是投身军旅,成为抗日的先锋与烈士。而像“长城谣”等的爱国思乡歌曲,更是激励起同胞爱国的民心士气。一部分的国人开始了解统一与建设的重要,中国于是开始逐步走上团结与准备抗日的道路。但是日本对华的侵略却是没有一刻停止过。

附注:

'1' 假如中日双方继续的直接交涉下去,是否会达成进一步的协议以解决九一八事变?这是一个历史上的问题。至少蒋介石在后来的检讨中,有过这样的想法。

'2' 当然可以看出这个决议是非常的莫名其妙,中国根本没有进军,甚至没有抵抗,完全是日军单方面的侵略,从哪来的双方停战与撤兵?

'3' 犬养毅在一九三二年的五月十五日,被少壮派军人刺杀身亡。

第七章、一二八事变的奋战迎敌
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军官,在中国东北悍然抗命而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居然能够赢得日本多数民意的支持,因而促成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激变,少壮派军官从此实际上掌控了日本的政局发展方向。而由于关东军极欲无中生有地完成“满洲国”独立大业,不希望国际社会过于集中注意力,观察其粗劣炮制一个傀儡政权的伎俩,因此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联系在上海的日本特务机关,设法在上海大都会,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

7。1 日本在上海制造冲突事端

这时日本的海军,对于陆军顺利地攻占中国东北,赢得大笔的军费以及全国的民意拥戴,相当羡慕,当然也希望能够借机表现,以扳回一些颜面与益。因此海军对于在上海发扬皇军神威,特别感到兴趣,而日本的犬养毅政府,已经完全受到军方与军国主义的民意牵制,对于上海的紧张局势,只有完全信任与授权海军来处理。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中国的主要都会地区,在学生与工人阶层,都发动了极强的反日运动,最令日本感到压力的,就是抵制日货的民间活动。在九一八事变的三个月后,日本输往中国的产品,减少了近六成,使得日本经济陷入更大的衰退危机之中;中国人民对于在中国境内耀武扬威的日本人,也都表示愤慨与敌视。此时在中国境内的日侨与日本产品,都成为中国人民排斥与攻击的对象,所以要想在国际的都会上海,制造中日冲突的火苗,是非常容易的安排。

在板垣的指令之下,由日本驻上海的武官田中吉隆与投靠日本的特务川芳子'1',操纵日本浪人共同设计一个中、日的民间冲突。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八日在上海的三友实业社门口,发生日本和尚遭暴徒攻击的事件,日方立刻归罪为中国工厂自卫队的暴行。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日本在上海租界的侨民(有许多是后备军人与浪人),马上组织了自卫队与后援会,擅自攻击与火烧三友实业社,并且要求日军立即动员前往上海,对中国兴师问罪。

而早已等待机会表现的日本海军,当然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大兴问罪之师,一方面调派更多的海军与陆战队前往上海,一方面对上海市政府提出极其无理的要求。这时上海市长吴铁城,在中央政府已经陷入不知谁在当家的状态之下,只有设法委曲求全的答应日本所有的要求。不料日本方面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求中国逞凶、赔偿、道歉,而是要想找个军事攻击中国的借口,希望能够在上海挑起事端,为满洲国粉墨登场进行掩护;另一方面也要给海军机会来扮演“膺惩暴支”的英雄角色,不能老让其陆军专美于前。当时日本海军认为,说不定上海的中国守军,又是来个“不抵抗”,那么海军也就可以拣个大便宜了。

7。2 十九路军奋勇抗日

但是日本这次没有这种运气了。当时驻防上海的守军,是经过中央收编广东的十九路军,这支部队并非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对于中央的命令也不会完全言听计从。这时候的十九路军,真是鬼使神差地从江西苏区前线调防上海,进行整休,指挥十九路军的将领是蒋光鼎与蔡廷锴,他们对于日军在东北的侵略,可以说是敌忾同仇的恨之入骨,因此当日本海军又想在上海闹事之时,当然就兴起守土有责的决心。十九路军的高层指挥官们,观察到日军有可能在上海进行挑衅的意图,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又陷在改组的过渡状态,因此便自己决定,假如日军真的在上海进行挑衅,他们绝对会给与反击。这个护卫国土的决心,也得到十九路军部属的衷心支持。

当时的粤派主掌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本身无粮无饷可发,到处借贷又无门,地方割据势力根本不听指挥,帝国主义的压力又难以招架,内部还经常爆发内讧。当时蒋介石仍是在野的身份,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已经面临失控状态,日军又想在上海生事以便扩大冲突、威胁京畿,而深感不安,因此指示军政部长何应钦,与十九路军“打招呼”,希望不要与日军冲突,假如发生任何事端,都交由地方政府处理。

这种低姿态的不抵抗政策,当然无法得到十九路军的支持。何应钦原本干脆下令,准备调宪兵接替十九路军在上海市内的防务,不料日本海军却抢先在一月二十八日的半夜,调兵进入上海市区,对中国守军发动了攻势,十九路军立刻加以还击,“一二八事变”就这样在上海开打。原先日本海军对于自己的战斗优势,有着绝对的信心与把握,他们认为南京的国民政府已经失去指挥部队的能力,蒋介石又不在职务上,中央军大部分仍在江西苏区作战,以及部分支持策应华北的局势,因此根本无法调军救援上海,以日本陆战队的兵力来对付疲弱的十九路军,根本是牛刀小试,绝对会一战功成,而能与关东军的胜利争锋比美。所以日本在上海的海军指挥官盐泽幸一少将,在日军出动时曾狂妄地表示,日军只要四个小时,就可以踏平上海的闸北。虽然十九路军的装备落后,而其当时的粮饷不济(已经两个月没有领到钱了,其它的部队也差不多没有领到粮饷),但是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热血的精神,激发着这些军人决定与日军进行一场血战。由于十九路军早有迎战的准备,因此当日军还以为“支那兵是太监兵”之时,华军就以陈旧的武器、有限的火力、但是旺盛的士气与无畏的热血,给与入侵闸北的日军,迎头痛击。盐泽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军队会进行浴血抵抗,迫使日军面对逆势的包围,因此他只有下令陆战队在吴淞登陆增援,在中国守军猛烈的反击之下,而无法登陆成功,另外一支日军在江湾竟然遭到围歼的命运。

这种战果,大大振奋了所有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海内外的中国人慷慨捐输,前往前线劳军与看顾伤兵,更有青年人报名参军以支持守军抗敌2。

7。3 日军在上海踢到铁板

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国际化的大都会,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日,立刻惊动国际社会,外国舆论开始对于中国守军的反击,充满了佩服与惊讶。而日军当然是丢不起这个颜面,立刻下令撤换盐泽幸一,改由日本海军的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中将出任指挥官,继续向上海发动军事攻击。

但是野村仍然低估了十九路军的战力,与中国人民热情支持华军的士气效用,二月十一日,大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飞机与舰炮的掩护下,猛攻蕴藻滨、曹家桥,以包抄据守吴淞口的华军,但是在彻夜的激战中,中国军队几乎是有死无退,在华军大胆地运用逆袭之后,几处重要的阵地是失而复得得,日军根本无法在上海的作战中,取得胜利。

这时日军连续在上海作战失利,使得东京的军部为之震动。军部必须要立刻挽回皇军无敌的颜面,因此马上决定由陆军接管上海的作战,以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率领陆军精锐,与增援的海、空军到达上海,更增派有名的“久留米”旅团参战。植田到了上海,先设法安抚一下国际社会的不安,表示日军的作战不会影响到大家的商业利益,日军的目的只是要中国军队撤退,以“保护日本侨民的利益”,但其实植田只是为日本陆军部队的攻击行动,增加一时准备时间而已。

粤派主掌的南京国民政府,在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后,更是到了山穷水尽、无力运作的地步,当然更无法挑起抗日的责任,最后只有宣布总辞。国民党高层在紧急会商之后决定,重新启用蒋介石指挥军队,汪精卫负责政务,胡汉民返回广州,国民政府先迁洛阳办公,以避免日军从上海沿江而上,长驱直入防务空虚的首都。当日本开始向上海增兵之时,蒋介石也立刻将自己的嫡系部队中央警卫师,编成八十七与八十八师,加上中央军校的教导团与特种部队,组成第五军,由张治中将军率领,投入上海的战斗序列,接防左翼防线,以支持十九路军作战。

植田谦吉的任务就是在上海狠狠地“教训”一下中国的军队,因此在布署大军完毕之后,于二月二十日,在海空军强大炮火掩护之下,在江湾与朝行之间,由坦克支持步兵,发动中央突破的猛烈攻击。这场作战对中国军队而言,是前所未见的三军立体攻坚战,但是十九路军的豪气干云,第五军更 是蒋介石的王牌军,两支部队立刻联手反击日军的攻势,多处的阵地是浴血的反复冲杀,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居然有如此强大的战力,在激烈的争夺战中,日军并没有突破中国守军的阵地而达成任务,特别是在朝行争夺战中,日军被八十八师逆袭,而遭到惨败。此时中、外的舆论兴奋与哗然,中国的人民更是狂喜已极,国人支持军队抗日的情绪,因此达到了空前高涨的地步。

这下子日本政府可是陷入困境之中了,日本全国陆军只有十七个师团,现在四个师团支持关东军,两个师团派到朝鲜,一个半师团在上海,再要调兵就要影响到日本整体的防务了,所以日本现在只想赶快在上海做个军事的了结。日军的参谋本部,不顾阵前易帅的兵家大忌,在二月二十四日,日皇特别派遣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大将,恢复现役,出任新组成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增派第十一与十四师团,以及飞行团加入上海战斗序列(这时候几乎多达一半的日本军队,已经在中国执行任务了)。

这时重掌兵权的蒋介石,原本打算在必要时与日本大打一仗,因此立刻开会商定,将全国划分五个防卫区,分别要求割据各路的将帅,团结抗日为国效命。但是各方反应却是非常的复杂,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将帅们,仍在计较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因为参加这场战争而有所损失,更不愿自己的军队调离自己的地盘,也担心别股势力的部队会乘机袭击,因此反应冷淡,更无出兵响应的实际行动与计划。

7。4 顾全大局之下中日停战

这种缺乏全国一致抗战的局面,迫使蒋介石真实的了解到冷酷的现实,假如中国要想真的进行对日长期抗战,现在只能就要见好就收,以图凝聚共识与发展实力。因为假如真的在目前这个阶段,把上海事变发展成为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那么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是既无兵、又无钱与日本作战(当时中国连征兵的制度都没有建立,当然也没有现代化的货币与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