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中国尚武精神的百年失落:大国无兵 >

第46部分

中国尚武精神的百年失落:大国无兵-第46部分

小说: 中国尚武精神的百年失落:大国无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家钰是抗战时期牺牲于前线的年龄最长的将军。最高统帅部对他的评价是“忠勇奋发”、“迭著功勋”、“为国家民族尽职”、“求仁得仁”。说白了,李将军的伟大即在于先人后己,以身许国。
  张自忠将军,山东临清人。西北军将领。1933年参加长城保卫战,战功卓著,战后曾任北平市代市长,因为华北和谈的背景,曾被人误会为“汉奸”。张自忠隐忍不辩,以天下为忧。1938年春,“徐州会战”,他的宿敌庞炳勋部守临沂,伤亡惨重,张将军不计前嫌,率部一夜行军180里驰援。刘家湖争夺战,阵地易手三、四次,拼死杀敌四千余人,名震淮海。他在重庆接见《大公报》记者时曾表示:“我张自忠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战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1940年5月1日,“枣宜会战”打响,日军集中15万兵力强攻第五战区襄河以东阵地。作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张自忠统辖七军(26军、28军、29军、55军、59军、77军、江防军)之众,仍然身入险境,诚为难得。在59军各师、团军官会上,张将军说:“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愿与诸弟共勉。”河东战况凶险,张自忠决定亲临一线,行前,他又留函于副职道:“到河东后……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牺牲),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
  这其实是“绝命书”。
  过河了,战斗了,牺牲了。在敌军将要合围前,送走了俄国顾问,送走了文艺兵,送走了伤病员,张将军仅率装备了轻武器的600人的特务营与敌周旋,战斗到几乎全军覆没,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牺牲于宜城十里长山。
  有一个关于日本人的插曲,录此存照。张自忠牺牲后,一日本兵从将军的衣袋里发现了身份证件,慌忙报告其司令官。日军司令官命人用担架将张将军遗体抬到他们的驻地陈家集,用酒精净身后,找耒一棺,成殓浅葬,坟前立一短石碑,刻曰:“###大将张自忠之墓”。次日,38师便衣队抢回将军棺椁,由水路经荆门、当阳,运至宜昌。宜昌十万人为将军送葬。是日,日机飞临宜昌上空,见状,未放一枪、未投一弹,绕几圈即回。

三、站在哪里,死在哪里(3)
据张自忠唯一幸存的卫士谷瑞雪回忆,敌人未合围时,参议李致远曾劝将军撤向东南。张大怒,说:“当兵的临阵退缩要杀头,总司令遇到危险就可以逃跑?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的命是土坷垃?今天,一定要血战到底!”
  作为高级将领,张自忠怀抱浓重的人道精神和人文理想,这是比勇于献身更为可贵的品德。
  世传张自忠有《抗日三字经》,其文曰:
  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昔岳母,训武穆,背刺字,精忠谱。岳家军,奋威武,打金兵,复故土。唐张巡,守睢阳,奋战死,称忠良。文天祥,骂元兵,伸正气,留英名。郑成功,守台湾,抗清兵,美名传。刘永福,黑旗军,打法兵,英名存。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把兵举,守南苑,攻丰台,身虽死,有荣哀。姚子青,守宝山,一营兵,只余三。段云青,一等兵,身体健,国术精。遇敌舟,跃身上,一挡三,是猛将,左一拳,右扫腿,两倭寇,齐落水,余一寇,逃船尾,刺刀下,立见鬼。阎海文,是空军,打敌机,八架焚。掷炸弹,炸敌轮,轰一声,三舰沉。身受伤,落敌方,从容中,举手枪,先杀敌,后自戕,不屈辱,真叫棒。此数将,军人魂,青史上,美名存。
  《抗日三字经》是否出自张将军之手已不重要,但它的精神的确与张将军的爱国主义同出一脉。
  一炷香远远不够。对每一个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我都想上一炷香,奠一杯酒,磕一个响头,献一份迟到的感激,进而用国家民族的立场,衡量他们的大仁、大德、大智、大勇。
  一个无尽期的历史补课或者刚刚开始。
  一种常识思维的复苏或者刚刚起步。
  一项民族道义体系的重建工程或者刚刚奠基。
  这一切的必要条件是中国人不再重蹈狭隘的党派偏执及怯懦的功利冷酷。
  我们知道,张自忠将军牺牲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隆重召开了追悼大会,毛泽东题词,朱德、彭德怀挽联,董必武题诗,都给以极高评价。但迟至1982年,张自忠将军才被民政部追认“抗日革命烈士”。而李家钰将军更是迟至1984年才被追认为“抗日革命烈士”。
  被迟到追认的抗日烈士,著名的还有佟麟阁将军。他比较幸运,早在1979年8月16日,经邓小平关照,民政部追认他为“抗日革命烈士”。
  佟麟阁将军河北高阳人,满族,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率部抵抗侵入北京南苑的日军而壮烈牺牲。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佟麟阁作为冯玉祥的部将,担任过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代理察哈尔省主席,参加过1933年的长城抗战。因为1933年8月抗日同盟军解散,冯玉祥下野,佟麟阁亦解甲归田,在北京香山东麓的兰涧沟买地筑室,过起了种菜读书的生活。后来,日军侵华之势日益严重,宋哲元长29军,该军师长冯治安、赵登禹、张自忠、刘汝明联名相请,佟麟阁始再披战袍,出任29军副军长。
  “7?7”事变,37师吉星文打响抗日第一枪,就是佟麟阁的命令。此后北平战氛日浓,宋哲元劝佟麟阁将军退入城中指挥战斗,佟将军不应,坚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固守南苑一带。师团长们聚会南苑,佟麟阁慷慨陈言:“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荣,偷生者辱,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唯以死报国。”
  7月28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大举进攻南苑,佟麟阁与赵登禹并肩指挥。守大红门,伤腿,不退,再战,牺牲。战士抢出将军遗体,送入北平东四十条四十号佟宅。高堂有双亲,膝下有二子四女,佟夫人怕老人受不起伤子之痛,故背着二老,匆匆给将军净身入殓,寄厝于雍和宫近旁之柏林寺,托名“胡先生之灵”(其外祖父胡姓)。寺中方丈,素敬将军,抗战八年,秘而不宣,直到抗日结束,将军灵柩才移葬香山兰涧沟。将军双亲逝世于1952年,生前,他们一直认为儿子还活着。?輧?輮?訛 此时,他们终于可以相见于九泉了。
  赵登禹将军,山东菏泽人。1933年春长城抗战时,他任29军37师109旅旅长,参加喜峰口保卫战。日军装备优良,气势嚣张,为了长我志气,灭敌威风,赵登禹第一个组织了大刀队,从3月9日夜起,连续深入敌后,突袭敌营。入夜,他带伤奔行60里,率大刀队袭击日军炮兵阵地,杀敌60多人,缴获大炮18门。一连多日,死于我军大刀队及突袭包抄战斗的日军达五千多人。迫于压力,日军一度退却数十里。日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喜峰口外。”?輧?輯?訛因功,赵登禹升任132师师长。赵登禹的名言是:“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三、站在哪里,死在哪里(4)
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与佟麟阁并肩守南苑。日军出动30架飞机狂轰中方阵地,官兵伤亡惨重。赵登禹临危不惧,率30名卫兵,持刀与敌人肉搏。伤重,不退,对卫士说:“不要管我,你去告诉北平城里的我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国家,请她老人家放心吧!”从赵将军的临终嘱托,我们知道他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牺牲后,赵登禹将军被追认为上将。
  一炷香接一炷香,焚燃起上接云霞的烟霭,透过香烟,我们依稀辨认当年。英雄的业绩,是一个无尽的话题,打住无尽的话题,心中只留住无尽的相思——给予那些有名、无名的英烈。
  张自忠,佟麟阁将军等,并不是“特殊的”牺牲者。对生命而言,牺牲一样沉重;对亲人而言,牺牲一样伤情;所不同的,仅仅是因为地位悬殊而造成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强弱有别。我赞成从“生命的等价”来评价“牺牲的等价”。
  所以,后人对在抗日斗争中牺牲的将士,有名或无名,职高或位卑,应给予同样的崇敬与感恩。如果有所差别,那也是应对大量的无名英雄给予更为深切的痛惜与同情。在这一理解的基线上,我们才有资格站在南岳忠烈祠前,站在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前,站在七七卢沟桥抗战纪念碑前,站在台儿庄大战纪念碑前,站在中国将士为了抗击日本人侵略而洒下热血的一切地方,深鞠一躬,道一声迟到的告慰。
  铺展这一节文字时,我的重点已经不是叹息“尚武精神”的失落,因为惊异于抗日战争的惨烈,惊异于中国军人赴死的无畏,绝处逢生,我分明看到了“尚武精神”正以失败的、流血的代价,显示它扼杀不了的生机。
  抗日战争的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中国军人为国而做的牺牲,亦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因为失败连连,失地连连,抗日之战的初期与中期,曾被中国人当作“失败”接受与承认。加上东北出了个溥仪的“满洲国”,绥远出了个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的“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北平出了个王克敏的“临时政府”,南京出了个梁鸿志的“维新政府”,最后王、德、梁、汪合流又出了个冒牌的南京“中华民国政府”,汉奸与汉奸现象,让人怀疑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否还能经受住内忧外患的双重侵蚀。此时,严重的形势已经不是“尚武精神”的失落了,在一个巨大的国土扇面上,因为承受不了异族入侵者的威胁利诱,一大批风云人物早已放弃了最基本的民族信念,数典忘祖,认敌作父,将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卖国主义发展到了极致——这便是死不要脸面,明明“卖国”,还要宣传为“曲线救国”。有这种惊人的上层背叛、上层卖国相比照,我对胆小一些、怯懦一些、甚至当了逃兵的人生发了宽容;这些人总是与媚颜事敌、为虎作伥者不在一个“质”的层面上。基于这一对比,本节既然不将“卖国主义”作为一个批判重点,当然也应该减缓对“尚武精神失落”的批评,转而从积极的方面,对坚持抗日的中国军人与中国平民给予充分肯定。
  绕了一个圈,为本书的重心转移作些解释,也为本书接近抗日英烈的人性真实作些铺垫。
  上一段,我用两个“绝无仅有”形容抗战惨烈和牺牲巨大。抗战胜利六十多年后,中国人还在传递并放大着对日本人凶残的恐怖。有一种比较,即苏联人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胜利了的苏联人中间并未反弹出一种“恐德症”;中国人战胜了日本法西斯,胜利了的中国人中间总是拂不去“恐日症”的旧梦。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宣传出了毛病。挖掘“大屠杀”的物证,固然有利于不忘国耻;但回避“抗战”的战场较量,将“抗日战争”省略为一场日本人的“大屠杀”,却是有意无意在抹杀中国将士的英雄业绩和英雄精神——而这才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真正教材。
  让我们再一次回复抗日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