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拨人正围在一起,弄了几只烧鸡,几瓶葡萄酒,碰杯庆祝白天革命的胜利。胡萍
坐在呼昌盛身旁,在一片喧嚷嘈杂中把这话低声对呼昌盛讲了。她说:“我觉得
王光美挺有骨气的,没说一句对刘少奇不利的话。”呼昌盛一边油晃晃地撕咬着烧
鸡腿,一边问:“真有一天我被打倒了,审问你,你能做到像王光美这样吗?”
胡萍想了一下,说:“如果你对我那么好,我就能做到。”呼昌盛说:“什么叫
那么好?”胡萍说:“如果你像刘少奇对王光美那样对我好,咱俩结了婚,又生
了孩子,我跟着你也光荣了一番,那时你如果被打倒,我肯定和王光美一样。”
呼昌盛一边啃着鸡腿,一边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胡萍。
注:
「1」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诗词《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东方
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
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号。这些诗句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红卫兵广泛引用。
「2」风展红旗如画出自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参看第二章「4」。
051
第五十一章
餐桌上早已摆好了简单的晚饭,刘少奇还坐在客厅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等待着。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王光美从昨天下午被造反派骗出中南海,后来听说是今
天要召开批斗大会,到现在还没回来,已经快三十个小时了。这种等待充满了麻
木的担心。终于听到院门口有声响,似乎有脚步声进了院子,但随即又消失了。
刘少奇谛听着,想了想,站起来走出了房门。
星光和灯光朦胧映照下的院子中央,王光美正扶着一棵小树喘气。看到刘少
奇,便立直身体,昂起头整理了一下头发,笑着说道:“你放心,我一点都没有受
伤。你吃饭了吗?”
她显得比较轻快地走上来。刘少奇说:“我在等你一起吃饭。”王光美一边
扶着刘少奇的胳膊往里走一边埋怨道:“等我干什么?到时间你就应该吃饭。好
了,咱们一起吃吧。还要做点什么?我来弄。”她先到餐厅看了看,有大米粥,
馒头片,咸鸭蛋,酱豆腐,酱瓜。王光美说:“我再炒个鸡蛋吧。”刘少奇上下看
着她说:“不着急,你先洗洗吧。”王光美看了看自己一身的风尘,米白色的旗
袍早已脏污,手上也是一片乌黑,便说:“也好。我冲一下,咱们就弄饭,一起吃
饭。”
王光美进了卫生间,响起一片洗浴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她洗完澡,将湿漉
漉的头发在后面扎起,穿了一身家常的衣服,换了一双拖鞋,很清洁地出来了。
她似乎把里外一身肮脏的衣服连同一天一夜的遭遇与疲惫都扔在了湿气腾腾的卫生
间里,看着刘少奇神情阴郁的面孔说道:“你用不着那么担心,我这不是回来了?
批判一下也就过去了,造反派的能量总要找个地方释放。他们不会把你怎么样。”
说着,就围上一块碎花布围裙,利利索索地走进厨房。厨房里很快响起了一片炒
菜的声音。从这个月起,中南海的造反派把一切内勤人员都赶跑了,这两天他们
开始自己做饭,自己打扫卫生,自己洗衣服。好在早就没有什么党政国务需要他
们操持,每日自己搞家政家务,也是一个消磨时间的方法。转眼,王光美端着几个
盘子从厨房出来,嫩黄的葱花炒鸡蛋,焦黄透白的椒盐豆腐,虾仁烧白菜,生气
盎然地摆在了饭桌上。两个人坐着吃饭,筷子拿在手中,却先说开了话。
刘少奇询问了一天一夜的详细经过,王光美便将整个批判、审问的过程用比
较平静的口气如实叙述了一下。她知道刘少奇关心批判、审问的整个情况,提的
什么问,定的什么调,这是他进行政治判断所要依靠的凭据。当全部情况讲述完了,
王光美才发现,刘少奇从始至终只夹了一块炒鸡蛋,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咽了下去,
其余的饭菜都没有动。王光美说:“先吃饭吧。要相信历史,相信时间。”她夹
了一块炒鸡蛋,放在刘少奇面前的小碟里,又夹了一块四四方方的椒盐豆腐,也
放到刘少奇面前的小碟里,说:“你尝一尝,看我经受了一天批判后,做饭是不是
还保持了良好的状态。”刘少奇目光沉重地盯着眼前,没有什么表示。王光美又将
咸鸭蛋磕开,挑出里边油红的蛋黄,放到刘少奇面前的大米粥上,“炒菜不吃,
吃点咸鸭蛋、酱瓜,喝碗粥吧。”刘少奇抬起眼,阴郁地看了她一下,说:“你吃
吧,我不想吃。”王光美吃了两口,放下筷子,看着刘少奇说:“形势确实不那
么乐观,可是,黑白总不会完全颠倒吧?”刘少奇目光凝冻地慢慢摇了摇头。他是
搞了一辈子政治的人,对目前的处境不敢存丝毫侥幸。他又意识到什么,抬眼看
着王光美,用筷子轻轻敲了敲面前的菜盘,说:“我一天没动,没胃口。你被折
腾一天了,再吃点吧。”王光美摇了摇头,说:“我也吃不下。”
王光美将饭桌收拾了,又说了一会儿话,已经是十一点多了。王光美说:
“休息吧。”
刘少奇看了看她,说:“你先休息吧,我再坐一会儿。”王光美想了想,说
:“我先躺一会儿,如果你还不睡,我再起来陪你。”刘少奇点点头。王光美进了
卧室,躺下了,才一会儿,就听见她打起了呼噜。她平时是从不打呼噜的,看来
今天实在是太累了。刘少奇慢慢走进卧室,床头灯还亮着,王光美已经睡得很沉,
她仰躺着,被子盖在胸口下,一只胳膊放在胸前,一只胳膊就平伸在床上,头陷
在枕头里,还没干透的头发显得十分零乱。走近看看,发现她一脸的疲惫。刚才
硬撑着微笑,还看不出什么,此刻睡着了,一天多来的紧张、惊怕与劳累全写在
了脸上。那张脸一下多了许多皱纹,露出衰老之态。刘少奇站在床前,心情黯然。
当一个男人不能保护女人,还要女人受到牵累、替自己去承担压力时,委实是件
很痛苦的事情。王光美的鼻咽里似乎堵了什么东西,张着嘴呼吸着,响着一下又
一下的呼噜。这样打着呼噜睡很不舒服,刘少奇很想让她侧过身来睡,又怕惊醒她,
想了想还是拧灭了床头灯,慢慢走出了卧室。
他在写字台前坐下了,将台灯打开,在当天的台历上记下几个字:“王光美
去北清大学接受批判,晚九点半回家。”然后,又简单写了几个字,表明这次批
斗大会和审问的大致情况,“中国最大的赫鲁晓夫。”“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最大的反党头子。”“《论修养》。”
“对中央文革的态度。”接下来,他的思绪陷入无从开展的停滞状态中。文
化大革命以来,他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全国的形势,也在思考自己的命运,但实际
上越来越难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了。台灯光照下一片静默的黄晕,他呆呆地坐了一
会儿,便拿过台历,顺手翻看一下今年三个多月来的情况。
1月1日,元旦,这一页上写了几个字:“六时,大标语。”那天的情景立
刻在眼前浮现。清晨六点钟,他们被敲门声惊醒,打开院门,进来了几个中南海的
造反派。他们在院墙上贴了很多大标语,最主要的就是“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刘少
奇”;“谁反对毛泽东思想,绝没有好下场”。最后,他们用排刷蘸着墨汁在
院子的地上也写下了这两条大标语。这样,每次出门或者从外面回来,都要看到这
两条大标语了。1967年的元旦就在这样“开门黑”中开始了。
又翻到1月3日,上边写了几个字:“看刘少奇的丑恶灵魂。”他不禁把眼
睛闭了一下,这几个字对他的刺激最强烈。那天,他与前妻王前所生的女儿刘涛、
儿子刘允真在中南海职工食堂的门口贴下了这份大字报。听说这份大字报后来被
转抄到北京许多大学。当时,中南海职工食堂门口围满了人,当他在人群中看到
这张自己子女署名的大字报时,既感到屈辱,又感到痛苦。听说在此之前,江青
曾亲自找到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刘涛做工作,儿女们的行动让他尤其觉出了这场大革
命的残酷。那一天,他没有吃饭,这比政治局通过一个批判他的决议对他的打击
还大。晚上,又一群中南海的造反派闯到他的家中,在走廊里批斗了他四十多分
钟,一片嘈嘈杂杂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印象最深的是,一群人让他背毛主席语
录,并勒令他每天要去中南海怀仁堂看大字报。1月3日是给了他沉重一击的日
子。
翻下来,是1月13日,上边写了几个字:“毛主席接见,人民大会堂。”那
天,毛泽东派他的秘书徐业夫坐着华沙牌小轿车来接自己。深夜了,他们来到人
民大会堂北京厅毛主席的临时住处。记得毛泽东的第一句话就是:“平平的腿好了
吗?”毛泽东指的是1月6日清华大学造反派搞的“智擒王光美”中的一个细节,
在那个细节中,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腿受伤了。毛泽东从这个误传的细节出发,
似乎表明了他对自己的一点关怀,当时,他有如释重负之感。一路上坐车过来时,
他始终惴惴不安,不知道领袖将如何处置他。那天晚上,谈话的气氛显得平和,
他向毛泽东提出辞去政治局常委和国家主席的职务,辞去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主
任的职务,回延安或者老家种田,以能够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
当他说完这些话时,毛泽东抽着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将话题岔开,建议他读几
本书,毛泽东还推荐了德国海格尔写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狄德罗写的《机械人
》这两本书。谈话结束后,毛泽东站起身,一直将他送到北京厅的门口。握手告别
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回去后好好看书学习,保重身体。”他回到家中,王光
美及子女们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在急切地等待他带回来毛泽东接见的消息。他对
他们说:“主席没有批评我的错误,很客气,嘱咐我认真学习,保重身体。”全
家人都松了口气,王光美眼巴巴地看着他说:“这下好了。”那天回来,他居然感
到肚子有些饿了,王光美又在半夜给他弄了点吃的。毛泽东的接见,给全家人带
来了朦胧的期望,好像在云雾浓重时相信天气总会晴朗起来,然而,事情的发展却
远不是这样。
他继续漫不经心地慢慢翻着台历。1月17日,这页台历上写了四个字:
“中断电话。”
那天,中南海的造反派冲进家里将电话扯断,又将电话机搬走。他抗议说:
“你们没有权力这样做,我是国家主席。”然而,没有用。他从此便失去了和外
界联系的渠道,也失去了直接和毛泽东通电话的可能。2月4日的台历上写着
“刘允若”三个字。那天,他的二儿子刘允若被公安部逮捕。再往下,翻到3月1
6日,这页台历上写着“六十一人”四个字。
那一天,中共中央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