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说】 在元杂剧诞生之前,北方主要的戏曲演出形式被称为金院本。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现代的研究者对金院本的认识只是局限在一些残存于书本中的曲目和剧本片段上。至于当时人们在演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方面,诸如舞台、服饰、道具等等,后人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凭借想象来推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位于山西南部的一座金代墓葬被发掘出来。厚重的墓门被打开的那一刻,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通过这些面容生动,形式各异的戏曲陶俑,我们不仅知道了当时的戏曲演出已经有了非常讲究的舞台,而且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行当和角色划分。演员在演出时,穿着华丽的服装,手持简单的道具亦歌亦舞。甚至可以看到当时的演员,已经有了复杂的发型设计。 这些金代墓葬,还向我们传递着另外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山西的老百姓就对戏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喜爱。当主人全家端坐台前观看演出的时候,顽皮的小女仆也按捺不住地悄悄溜出来,躲在大门背后过过戏瘾。 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使得山西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留下了戏曲演出的痕迹。不仅精美的戏台遍布城镇村庄,甚至在庄严神圣的庙宇之中,墙壁上也画上了大幅的戏曲演出壁画。可以说山西人为今天的学者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见证。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在元代山西处于北方的区域,它和河南、河北、山东形成一个演出的区域,其中山西是戏曲演出的一个摇篮之一。我们不能排除河南等地是它(戏曲)产生的摇篮,但是山西是它的重要的摇篮之一,这无可非议,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大量的戏曲文物,包括戏台,据我前二十年的调查,在山西的元代戏台就有二十多座。有的已经毁了,有的还保留下来,今天保留下来的是八座。其中在临汾这个地方有三座,最大的戏台是在翼城,有九十平方米以上的面积。最小的戏台是在石楼,只有十九平方米。分布于晋南各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余 音 绕 梁(三)
【解说】 在金、元两代,戏曲创作和传承的工作,主要是由文人来完成的。在这两个朝代中,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读书人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不能通过原有的途径来达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将精力和热情转移到了曲词、剧目的创作上。 进入明、清之后,大多数读书人又循规蹈矩地加入到科举、做官的行列之中。而他们在戏曲史上留下的空白,马上被正蓬勃兴起的地方商帮所填补。扶植、传播、推广戏曲的责任,相当大的部分由商人承担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山西商人和山西戏曲的关系尤为密切。 清康熙46年,当时最著名的戏曲作家孔尚任,来到山西临汾,他是应朋友之邀来帮助修订《平阳府志》的。孔尚任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一年,在这段日子里,他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当地的戏曲演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商人亢家组织的家班演出。 【采访】郭士星 戏曲评论家 亢家是个什么人家呢,亢家是当时平阳的一个巨商巨富。他的祖先叫亢霍霍,当时靠卖豆腐起家,后来逐步就发展起来,发展起来之后,生意越做越大。有一本史书上记载说,他的资本有数千万,资本很多。他的足迹跑到了江苏扬州这一带,而且到了云南、贵州。亢家还养的戏班,戏班当时在康熙年间,《长生殿》刚刚出笼以后,亢家就让他的戏班把《长生殿》,出了很多钱,搬上了舞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余 音 绕 梁(四)
【解说】 商人扶植戏曲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戏曲的曲词浅显、直白、场面热烈,和诗词歌赋相比更符合商人的欣赏口味;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社会等级排序中,商人和戏子几乎处于同一个阶层。离乡背井的漂泊生活,共同的生活经历,平等的社会地位很容易在彼此心中产生共鸣,唤起同病相怜的感叹。 【采访】程玉英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 当年别说再大的官了,更了不得,警察局长就在挑戏,当官的,有钱的,村里的赖鬼们都是不敢惹的。商人就不是那样的,商人就跟姐妹们那样得亲切,他老是关心你,演戏在哪家演得好,还有人欺负你没有,有人欺负你们,我们给你们调解调解,他也不敢说跟人打呀闹呀的,商人也老实,商人也没地位呀。  
余 音 绕 梁(五)
【解说】 山西的地方戏曲以梆子为主。山西的梆子戏又按地域由南向北划分为南部的蒲州梆子、上党梆子,中部的晋剧,以及流传于北部的北路梆子。这种发展的方向性与晋商的发展脉络有着惊人的吻合。在晋南盐商鼎盛时,流传于南部的蒲州梆子也最先繁荣。清朝时,山西中部和北部的商人开始发达,晋剧和北路梆子也逐渐兴盛起来。 【采访】赵尚文 戏曲评论家 他们用高价从蒲州来聘请好多著名的演员,来晋中培养晋剧的人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俗语),“祈太镏子、蒲州腕子”。祈太镏子泛指晋中的商人,很有钱,镏子就是指的金镏子;蒲州腕子泛指蒲州的名演员,就是戏剧明星。  
余 音 绕 梁(六)
【解说】 这里是一处清代山西商人的院落。一百多年前,最著名的山西梆子演员,都曾在这个戏台上演出过。而由宅院主人出资组建的戏曲班社聚梨园,在山西梆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聚梨园的班主叫渠源淦,他出生在当时著名的商人家庭。当时由大商人出资组织戏曲班社进行戏曲演出,对商人来讲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成功的戏曲演出活动又可以给商人带来聚集的人气。于是渠源淦出巨资请来梆子名角,组成阵容强大的戏曲班社,购置了豪华的演出服装和道具。据说当时旦角用的凤冠,完全由真正的珍珠装饰,而老生穿的龙袍则由金线绣成。 由于他组建班社的目的完全是自娱和获得名声,并不为了盈利,所以他对于演员的培养,剧目的排练,不惜工本,不怕耗时,做了充分的准备。聚梨园的每次演出,都能起到轰动的效果。与渠源淦自组班社不同的是,另一个著名的商人家族太谷县曹氏,却是将当时著名的演员、著名的戏班请到家中进行汇演。三多堂汇演的时间是每年的腊月。这时许多梆子戏艺人,因为班主歇业而面临衣食无着的窘境。汇演可以帮助艺人们度过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采访】吴秀峰 太谷三多堂博物馆 总顾问 那时候晋剧,就是咱们山西晋剧啊,过去一到冬天,就会垛班了,就是没有台口了,天气一冷的时候,就没有台口了,但曹家把这些艺人全部养活起来了,特别是名伶,这都给养活起来了,养活起来以后啊,每天练习唱腔练习音乐,而且研究改进,对山西梆子的改进。 【采访】郭士星 戏曲评论家 搞一个多月,每天下午五点钟开戏,一直演到晚上十点钟。当时演出的剧目也很多,而且都是专人专行当。一个行当一出戏,都是按顺序演。比如今天唱《下河东》,大家都唱《下河东》,不管哪一路来的演员都唱《下河东》。明天唱《打金枝》,大家都唱《打金枝》,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互相比赛的这么一种局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余 音 绕 梁(七)
【解说】 有些山西商人对于晋剧的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个店里的小伙计迷上了晋剧。一天,掌柜的让他去办货,他一面听掌柜的吩咐写货单,一面心里盘算着戏文。等到了办货的地方,对方看了,大为吃惊,原来货单上面写的不是货品、单价,而是晋剧的一份曲谱。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就是当年那位迷戏迷到家的小伙计。 清光绪年间,晋剧班社中,最有名的琴师叫刘印堂,他曾经是一家大商号的少东家。由于从小爱戏,买卖做不到心上,最后干脆放弃家产,投身到梨园行中。他不仅靠着自己的技艺,赢得了同行的尊重,而且由于他自幼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对一些沉旧、低俗的唱腔、曲谱多有修订。晋剧最早的一部曲谱集就是由他编订的。 山西梆子历史上最著名的剧目是《打金枝》。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唐代,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山西籍将领郭子仪。 《打金枝》大致的情节是,唐朝的皇帝为了感谢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功业,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在郭子仪寿诞之日,公主借口“君不拜臣”,拒绝为公公郭子仪祝寿,驸马在寿宴之上受到兄弟的奚落,回家之后一怒之下打了公主。 这种对皇室成员的侮辱,在传统社会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最终皇帝将这件事当作一种家庭纠纷,轻描淡写地处理掉了。君国大事被人之常情所取代。皇权的威严,宫廷的神秘,在舞台上被温情脉脉的唱腔、台词冲刷得荡然无存。 【采访】高晓江 山西省戏曲研究所 原副所长 山西戏剧的内容,它总是伦理戏比较多,家长里短的戏比较多,儿女情长的戏比较多,尤其是伦理戏、道德戏比较多。这是一个什么原因,可能很复杂,各种原因都有,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不能忽视,就是商人。因为商人他是商贾,离开家乡的那一批人,他是游子,他是客商。他远离家乡他思乡,他对戏剧的内容,他们的情感倾向,会对戏剧的内容造成一些塑造,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说我就是要唱一个君国大戏,里边也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事情,也得有暖烘烘的这种人际关系。  
余 音 绕 梁(八)
【解说】 在戏的最后一幕《劝宫》中,皇帝不像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更像一个宽宏大量,又有些故作糊涂的老岳父。皇后也不再有母仪天下的威严,而像是一个既心疼女儿又心疼女婿、唠唠叨叨的老岳母。身份高贵的公主则完全被塑造成任性刁蛮不明事理的女孩子。山西人把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理想,浪漫地寄托进皇宫。更深层的意思是说既然人间温情在皇宫里都能得以体现,何况在更广阔的民间呢? 由于山西商人的喜爱、提倡和推广,晋剧逐渐成为山西民间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不光是重大节日,买卖开业要唱戏,甚至体面人家祝寿、嫁娶、孩子满月、老人发丧都要请一台戏以示庄重。可以说山西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这种高亢激昂的旋律度过的。 山西的戏曲演出场次虽然十分频繁,但是也不可能做到日以继夜,每天都有戏曲演出活动。对山西人来说,没有戏看的日子是十分难熬的,为了能稍稍缓解这种相思之苦,他们制作了这样一组戏曲偶人。 当山西的百姓站在这排木匣之前时,看到的虽然是静止的偶像,但一出出生动的演出场面,却在他们内心中活灵活现地浮现出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在梆子腔伴随下走过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再一次回味着人生舞台上的喜怒哀乐。 当年的山西人之所以制作出这样一组偶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是否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山西商人将这些小巧精致的戏曲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