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百战中国 >

第6部分

百战中国-第6部分

小说: 百战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韩国距离近,补给相对容易。

  二、韩国实力弱,比起赵国、魏国,韩国简直是不堪一击。

  三、顺路可以把周天子劫持回咸阳,这样天子就是秦王的傀儡了。

  丞相张仪的建议应该说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大错,但绝对不是上策。如果秦国全力攻打韩国,必然引起其它各国群起攻之,那时候秦国就有麻烦了。

  将军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理由如下:

  一、攻打蜀国,其他国家不可能来援救。

  二、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将来可以作为秦国的粮食基地,以供应秦军常年征战。

  三、占领蜀国和巴国,将来可以沿长江走水路进攻楚国。

  司马错攻蜀的的理由,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得到验证。秦军走金牛道,只用了3个月就灭了蜀国和巴国,其他国家得到秦军的消息后恐怕也爱莫能助。秦国占领蜀国和巴国,疆域扩大一倍多,成都平原后来成为了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中国提供了粮食保障。几年后司马错出奇兵从沿长江东下,出其不意地进攻楚国,夺得楚国不少土地。

  可以说司马错攻打蜀国,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秦惠王也是非常英明的君主,他赞成司马错的提议:攻打蜀国。

  但是攻打蜀国,最大的障碍是蜀道,如果不修一条道出来,秦军就没有办法攻打蜀国。为了修这条路,秦惠文王用了一个计策,写信给蜀王,说秦国得到了一只巨大的石牛,这石牛到了晚上能拉出金子来。为了与蜀国和睦相处,秦王馈赠此石牛给蜀王,并献上若干美女。

  蜀王收到这封信,很高兴,对于秦王的礼物,他照单全收。在接受石牛时,遇到麻烦了,因为石牛太大,必须要修一条路来运输。蜀王也没有太多犹豫,下令修道,于是蜀国动用大量人力,从南郑到成都600多公里,修了一条道,叫金牛道。

  蜀王如此大胆地下令修筑了金牛道,难道他不怕秦军打过来吗?

  蜀王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曾率领军队到边境秦岭的褒谷一带狩措,丝毫没有把秦国放在眼里。有一次在褒谷举行军事演习,他甚至邀请亲王来观看,以武力向秦国示威。蜀王并不害怕跟秦国打仗,这从后来的葭萌关之战,他冲出关外与秦军对攻就能看出来了。

  蜀王修金牛道,当然也不全是为了石牛,这些玩物他应该不少,修金牛道主要还是为了打通与中原的联系。此时南郑在蜀国手上,要是能把成都到南郑的道路修通,今后就能从成都迅速出兵攻打秦国,剑指中原。当然,蜀王并不清楚商鞅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得以大幅提高,他若知道这一点,恐怕真不会修这条道了。

  公元前316年7月,金牛蜀道刚修好,蜀王还没来得及把石牛运回家。秦惠王派丞相张仪、大将司马错,都尉墨,率领10万大军翻越秦岭,迅速攻下南郑。秦军的10万兵力,是秦军的主力,是精兵,可向而知,翻越秦岭,并深入成都平原,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秦军攻下南郑之后,并没有像过去一样在这设防,而是史无前例地踏上了沿嘉陵江崖壁铺设的临江栈道。   

  在这条金牛道上,秦国军队滚滚南下,势如破竹,蜀国沿途设下的关卡由于没有准备,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一触即溃,形同虚设。

  秦军这一突破,一举攻到葭萌关(今广元市昭化镇),才遇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像样的抵抗。

  葭萌关是蜀王之弟苴侯的封地,此城三面环山,两面临水,北临秦岭,是蜀国的咽喉所在。苴侯在这里镇守多年,兵强马壮,秦军攻到这里终于碰到了钉子。

  苴侯在葭萌关顽强抵抗了几天之后,蜀王率大军赶到。应该说蜀王御驾亲征,迅速赶到战场,确实也不是平庸之辈。但蜀王就坏在过于托大,全没把秦军放在眼里。

  蜀王下令全军出关,与秦军对攻。于是,秦、蜀两军排开阵势,一举决定古蜀国命运的“葭萌大战”,就在葭萌关外的旷野河谷上开演了。

  葭萌一战的结果不言而喻,蜀王大败南逃,整个古蜀王国的全部家当,也在此一战之中灰飞烟灭。秦军乘胜掩杀,穷追不舍,未给蜀王半点喘息之机。秦军从葭萌关一直追至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一带),杀了蜀王,全歼蜀军。蜀国王子安阳王带领一支残部辗转南迁,最后一直流亡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才落脚。

  秦军取得蜀国之后,再一举东进重庆,灭掉了巴国。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当时被称为“天府雄国”。再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已渐臻成熟,秦之统一六国、拥有天下已成定局,惟时间的早晚而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百战中国之8_周朝_长平之战
百战中国之8_周朝_长平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9 20

  伤亡规模 19 20

  战争知名度 14 15

  将领知名度 14 15

  总分 95 100

  兵将 秦国 赵国

  双方兵力 60万 45万

  伤亡兵力 30万 45万

  将领 王龁、白起 廉颇、赵括

  战略意义 

  长平之战,是标志以列国林立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中国由诸侯分封制转变成郡县制。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乃至中国史上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赵括等将领,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 

  战后秦军对40万赵军俘虏进行坑杀,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手段最残暴的一次杀降事件。 

  战争规模 

  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 

  
  伤亡人数 

  赵国45万人全军覆没。身先士卒的赵括中箭战死后,突围无望的40万赵军只好全体弃甲投降。登上胜利顶峰的白起开始发愁了:赵军显然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被迫降秦的,他们家小均在故国,不会真的为秦国卖命;而且赵国民风彪悍,人数众多,秦军将难以控制而日久生变。白起面临着两难选择:放赵兵回国?无疑是前功尽弃、养虎遗患;既不能留用,就不如干脆杀掉,以绝后患。在解除赵军武装后,白起只将年幼者240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国人心,将其余40万降卒设诈一举全部坑杀。 

  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 

  将领 

  赵国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信平君,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前283年44岁率赵军伐齐,威震诸侯;前260年67岁参加长平之战;前259年68岁组织邯郸保卫战;前245年82岁被解职去往魏国,前243年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中的主角。 

  秦国 

  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 

  白起,与廉颇、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四大名将,能力最强的就是白起了。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白起的作战特点有三个: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显然更加激进。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典故 

  纸上谈兵 

  
  战争进程 

  廉颇——王龁三年对峙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再攻韩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龁已攻取韩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 

  公元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王龁突破了赵的天险空仓岭及其防卫集群,攻占了其接应和补给基地四山环卫、三水汇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东进丹河的障碍扫除殆尽,一鼓作气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河与赵相峙的态势。

  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谋深算的廉颇,或可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可出于保存实力以伺机后发制敌,再未经组织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沿山一线,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更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 

  就这样,廉颇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三年,王龁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所谓“虎狼之国”之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合作。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这种战略战术利害的客观反映。强秦弱赵之所以有数年相峙局面的出现,则是廉颇战略思想、军事艺术远胜于王龁的客观反映。上述难分难解的战局倘若长此下去,显然将越来越向有利于赵而不利于秦的方向倾斜。 

  赵括——白起决战 

  秦国和赵国100多万军队僵持在前线,不种地不纳税,还要国家补贴粮食和军饷,秦赵两国都不堪重负。

  在此种情况下,秦赵两国都在寻求一些变化,能够打破僵局的变化,更换主帅就是一个建设性的改变。

  当时赵国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人物有几个:

  一、廉颇,已经在前线抗了3年,继续扛下去没问题,但要他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