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市井田园-桃花露 >

第32部分

穿越市井田园-桃花露-第32部分

小说: 穿越市井田园-桃花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妙怕柳无暇走了之后自己没书看,便假意对他写字感兴趣,柳无暇既当做打发时间也当做温习功课,帮她写了基本蒙学书籍,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实际柳无暇的字潇洒挺俊,已经见其含蓄内敛的风骨,只不过唐妙不懂得欣赏。

    柳无暇写书当然要附送纸张,还要亲自帮她勘订起来,自制了封面,在上面写了书名,画了一枝甚为别致的桃花。

    花枝纤长婀娜,花朵风韵细致,有着一种别样的潇洒。

    柳无暇虽然才十一岁,却像个十五六岁的大人一样,读书习字,作画音律皆有所学,唐妙不禁对他有些同情,可怜的娃,没有童年!不禁想到了萧朗,不知道他有没有习字。

    高氏得空的时候,把秋扁豆煮熟晒干,又扒了自己家园里的萝卜,用擦子擦条放在开水里焯熟,然后剁碎,又把豆腐和肉都切碎,再煮了粉条剁碎然后用葱花炝锅的猪油拌了馅子,跟李氏一起包了四大锅包子。既招待客人,又犒劳下地农忙的人。

    只不过包子稍微有点差别,柳无暇吃的是全细面,馅子也是上好的五花肉和猪油拌,家里人吃的就是细面和粗面搀着,馅子也用的棉花籽油葱花炝锅,只有一点点猪油。但是对于老唐家人来说,这粗面的包子也已经是过年才吃的上等饭食,也不敢敞开了吃,孩子两个、大人三个,不够了改吃别的。

    柳无暇很喜欢,比平日在家里多吃了两个。不合胃口,也不会直接拒绝,尽管好吃,也不会贪多,这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一种修养,自小在那样复杂的家族环境里历练养成的。

    高氏见他不像家里的孩子那样一有好饭就可着劲把肚子撑个滚圆,寻思柳家什么好东西都有,柳无暇不稀罕也是应该的,但她还是象征地让他,“无暇,再吃一个吧。”

    柳无暇笑了笑,“婶婶包的扁豆皮包子,是我吃过最香的。我父亲大娘素来喜欢吃,但可惜一直没我这么好口福。今日一吃,我才知道原来还真不是父母口味挑,是家里厨子们做的不对劲。以前不是很懂一样的材料,不同的人做出来的饭菜味道不同这句话,今日算是深有体会了!”

    高氏被他夸得心花怒放,忙说自己也是混做做,又让柳无暇随意,家里还有很多,够吃的。柳无暇笑了笑说自己吃饱了,再好吃的东西不能一口气吃撑,否则会破坏那种幸福的感觉。

    高氏不是很懂,但是也随他去,更加觉得柳无暇是大家族出来的少爷就是有修养沉稳内敛,一点不轻浮。细面的高氏留着每顿饭热五六个给柳无暇吃。扁豆皮的包子跟其他的不一样,其他的第一顿香,再吃就觉得面塔塔的,可这个不同,第二次、第三次加热之后,扁豆皮和萝卜越来越涨,吸足了里面的猪油,沾了蒜酱,越吃越爱吃。果然,第二顿柳无暇忍不住多吃了一个。高氏看了乐在心里。

    唐妙发现柳无暇虽然小,却极为自制,吃饭优雅缓慢,而且极为有度,不像杏儿和景森那般,有好吃的饭一定要吃个肚圆。

    她还发现柳无暇有很好的生活习惯,二更准时上床,凌晨鸡叫便又起床,洗脸打拳跑步,然后去村后的河边大声读书,之后回来吃早饭,跟她家人说说话,做做其他的事情。白日里就基本不会撇下唐家人自己去读书了,很是懂得处世之道。答应了教她认字,全心全意,耐心而安静,没有一丝烦躁。让人觉得像春风一样和煦亲切,感觉他是贴心的值得信任托付的人,就好像高氏把女儿交给大梅景枫还要嘱咐两句,可有柳无暇看着,便极为放心。

    综合了自己几日来的观察,唐妙深为感叹,柳无暇真是对的起他的名字,读书又上进,脑瓜聪明伶俐,学什么像什么,就算是种地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比如他跟老唐头说耕地之道“春解冻,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老唐头都说他虽然没有下地,但是说得这些道理却又极为契合种地的奥妙,唐妙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想了想隐约记得好像是某本书上说的,不过因为太过古文,她记不住罢了。大体的意思她倒是懂,深深佩服柳无暇读书的本事,果真是天上地下,士农工商,无不涉猎!

    他以后定然是个博学强记的人,说不定高官厚禄……她由衷替他高兴,又有点失落,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今生可一定要多读书……

    听柳无暇念了几句农书上的话,唐妙就感兴趣地让他继续念,虽然背诗词她记得慢,甚至听过立刻就忘,可是什么《种谷》《种豆》《耕耙耱》……之类的书,因为自己生前有研究,加上兴趣所在,柳无暇背一次她心里就能记住,虽然不是原话,可大体的意思知道,留待结合了这里的地质气候水利等等慢慢地琢磨,等自己长大就可以用于实践。

    种上麦子之后柳无暇便跟景枫告辞回县里继续读书,来年二月份他们打算试试童试,就算不中也能熟悉一下路子,这样便需要加紧时间读书。老唐家觉得景枫能得柳无暇这般扶持,自然感激不尽,有这等机会也万万不能错过,更叮嘱他不必挂念家里的事情,考试的时候专心考别分心。

    他们爱吃高氏包的扁豆皮包子,老唐家便又割肉包了两大锅,放在竹笸箩里用包袱盖住,让他们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主要是老爷夫人喜欢,这样对景枫在柳家也是好的,至少还让老唐家的人心里平衡一点,也能为人家做一点点事情。

    柳无暇走得时候留了几本书给景椿,以后可以教着桃花念,景椿很是恋恋不舍,眼圈红红的。这些日子他一直跟着大哥和柳无暇,同吃同住,一下子分开很是不舍。而且大哥走后,他就再也不能撒娇了,要做个小哥哥照顾妹妹们,扭头偷偷擦泪的时候,看到唐妙忽闪着黑亮的大眼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心里有些害羞,忙擦干了眼泪。

雪中温暖

    从进入深秋,唐妙就感觉接下来将是一个漫长的冬天。真的很冷,去年的时候她呆在被窝里还不觉得如何,今年才切实感觉到北方冬天寒冷程度之深。

    九月底家里院中的树叶都已经掉光,一抬头蔚蓝的天空深邃得刺人眼疼,到了十月末大雪纷飞,唐妙冻得每日瑟瑟缩缩。高氏把给她做得小花棉裤棉袄都穿上,本就圆嘟嘟一团,如今便真个像球,利索的腿脚也开始不利索起来,走路直绊脚。高氏便让杏儿好好盯着她,免得摔倒,杏儿说桃花穿那么多,就算摔倒也没什么,根本不会疼。

    冬天是农民最稍微会清闲一点的时候,女人们也搬出了纺纱机织布机,嗡嗡嘤嘤地纺纱织布。李氏说近来集市上面料有涨价的趋势,而且还要给老四来年成亲准备棉被,便开始纺纱织布。先从要好的邻居家里借了几匹棉布,等纺好了立刻还上。

    等做完老四的棉被,已经时值隆冬,仝芳派了马车来接高氏和桃花去住两日,没曾想桃花却病了,车夫只能回去。

    那日下了一夜大雪,北风打着旋呼呼地刮着,孩子们一起来便冲过去打雪仗。唐妙冻得嘶嘶哈哈躲在屋檐下看他们玩,后来见景森和杏儿从杏树上够雪团吃,便喊让他们不要吃。杏儿以为她也想玩,趁着母亲做饭,父亲去外面扫雪的时候,把唐妙抱过去让她一起玩。

    唐妙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洁白干净的雪,软绵绵的,像棉絮又像是云朵,她跟杏儿几个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出了一头大汗,北风森森地吹过来,她打了个寒战,“二姐,好冷呀!”杏儿也跑得出了一身汗,一定下来觉得背上凉飕飕的,便把唐妙抱去炕上,夜里唐妙便烧了起来。

    高氏忙给她熬姜汤水喝,唐家堡没有大夫,只能深夜冒大雪去请庄嬷嬷,她那里常年备着一些草药,也会简单的看点病。庄嬷嬷给唐妙看过,又让高氏给她熬药,吃了后好了一点,可再到夜里更加厉害。

    杏儿吓坏了,觉得自己带妹妹在雪地里玩,她肯定要死了。想起小时候唐妙掉进河里安然无恙,又觉得她肯定不会死,但是想到村里有好几个小孩子很烫很烫,最后就烫死了,她又觉得桃花肯定好不了了。

    李氏觉得唐妙是被什么吓到了,便给她烧了鸡蛋,然后用红线栓了挂在她头上给她叫魂,却也并不见好。唐妙病得迷迷糊糊的,虽然有时候脑子很像清醒却又觉得无能无力,看到一家人为她着急的样子,她感动得直掉眼泪。

    杏儿看到她哭了,自己也哇哇哭,唐妙以前磕了还是烫了的从来不哭,就算眼泪打转也不会掉下来,现在竟然只会掉眼泪,连哭也不会了。她觉得妹妹肯定活不了了,想起嬷嬷一有事情便跪在地上拜老天爷,她也偷偷地捡了几个鸡蛋躲在角落里学着家人上供的样子摆起来,然后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一边磕头一边求老天爷、炕神奶奶、灶王爷爷,七姐神、牛郎、文曲星、七仙女,百花仙子……凡是她能学出来的神灵名字一一拜过,然后一个个地挨着磕头,磕得自己迷迷糊糊的。

    唐文清出来看到她,忙把她给抱进屋里去,说外面天冷让她老实呆着,不许乱跑,等雪停了他就带妹妹去镇上看大夫。杏儿泪汪汪地问:“爹,看了大夫,桃花就好了吗?我再也不记恨小山送给她玉佩不给我了,我也不馋她能吃锅巴我吃不到,我以后都不跟她争东西吃了。”她抽抽噎噎地哭着,“爹,我错了,我想过没有桃花就好了。我就能多吃东西,穿新衣服。呜呜呜,我再也不这样想了!呜呜呜……”

    唐文清知道自己忙,家里孩子多,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自己年轻还能稀罕稀罕,如今年纪大了,也格外心疼最小的,倒是忽略了她和景椿。摸了摸她的头,唐文清安慰她:“桃花没事的,她是上天赐给我们家的小宝贝,你看她掉进河里都没事,这次也不会有事的!”然后笑着替女儿擦了泪。

    杏儿抽泣了两声,擦了擦鼻涕,“那要不我们再把桃花放到水里吧。”

    唐文清哭笑不得,让景椿来陪着妹妹玩,他去套车打算冒雪送高氏和桃花去镇上大夫那里看病。虽然表面上装着很镇定,唐文清却一直揪着心,生怕孩子有个三长两短。谁知道纷纷扬扬地雪又大起来,加上之前的雪未化,家里下地的地排车根本不能走,且路上风大雪大的,把孩子挪了热炕头只怕又要麻烦。

    大家正一筹莫展的时候,王氏突然道:“呀,我想起来一个方子,景森他姥娘家有个小孩发烧,我看他们这样熬过汤。”

    大家忙问她什么方子,家里有没有,要不要去镇上抓药之类。

    王氏摆了摆手,“不用不用,没什么麻烦的,你们等着,我这就去弄!”

    文沁忙道:“三嫂我帮你!”

    王氏切了连着须须的一个葱根,又加了小半碗红糖,在灶前用泥砖支了锅灶,坐上熬药的罐子开始煎。李氏问她哪里学来的,可管用。

    王氏一边扇着火,道:“就是上一次回娘家,程老婆子给她妯娌家小孙子熬过,当时喝了就好了!”

    李氏将信将疑,有没有别的办法,寻思反正就是葱糖水,就算治不好也没坏处。

    汤熬好了,文沁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