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晗生自然欣然答应,带着潘牧之朝外面走去,一面走,一面解说富足村的格局来。
花了半个时辰,潘牧之便已经将富足村仔细看过了,也特意看了张家的榨糖作坊,不过此时榨糖作坊不需要开工,是封闭的状态,只能够看到这个作坊占地两亩左右,听晗生说,今年大概还会再弄一个榨糖作坊出来。
随着第一批红糖的成功销售,除了村里人都得到了甜头,附近村子听到消息之后,也纷纷眼红跟风,所以今年入冬后需要榨的红糖又会多许多。
到时候一个榨糖作坊日夜赶工,也未必能够全部消耗掉这些甘蔗。
潘牧之家境富裕,也有两个铺子,虽是铺子,却没有铜臭气味,很是风雅的开了一个是书店,书店内各类书籍杂技珍本应有尽有,另一个则是发卖笔墨纸砚的店铺,生意丝毫不比赏墨轩差。
但是再风雅的经商也有成本和利益之说,潘牧之暗暗盘算一番,就大略将张家一年的收入算了出来,等具体的数目一出来,潘牧之不禁咋舌,别看小小的张家不过是庄户人家,这一年的利益还真不薄!
一时间潘牧之有些忐忑起来,不知道自家若是冒昧提亲,是否会被接受,若是不接受,他还如何面对晗生?
因有着这份顾虑,潘牧之再看到张沁儿时,便会刻意不敢多看半分,省的唐突了去。
☆、370。第370章 :新打算
日头高高挂起时,杨氏和冯氏联手总算弄出两大桌丰盛的饭菜了,张志仁从徐老头家回来,手里提着两坛子米酒,脸上满是高兴的笑容。
作为一个前秀才,张志仁自然也是喜欢读书人的,能够和读书人说到一块儿去,更何况来的是晗生相处极好的同窗!
自家儿子,自家知道,以晗生的性子,他肯来往的同窗想必也是精于读书,日后或有大前途的人。
男女分成两桌,但是毕竟屋子小,不像大户人家庭院重重,男女双方分的格外的远,潘牧之坐在堂屋,就能够看到女客朝旁边的厢房走去。
张乐儿过来的晚,因为不需要她帮忙,所以是绣好一株荷花后,这才过来的,穿着一袭石榴色襦裙,头发松松的挽起,斜斜的插了一根桃花银簪,桃花花瓣镶嵌的是粉红色的碎宝石,在阳光的折射下闪闪发光。
待走的近了,白皙的皮肤,精致的五官,丝毫不像乡下人的面貌,令一向镇定的潘牧之忍不住多了两眼。
这张家果真厉害,出了一个读书厉害的晗生不说,女孩子也生的格外的好,假以时日晗生取得功名之后,便也是这临川的乡绅人家了。
张乐儿早就听说今天来了客人,是晗生的同窗,所以潘牧之在打量她时,也顺着视线看了过去,果然发现这客人满身的儒雅气息,和乡下的泥腿子俨然不同。
一时间张乐儿心中有些惊赞和心动。
自从和张沁儿关系生疏之后,张乐儿也一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的做活,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去县城,一直放在心中的刘康盛的身影,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薄,她以为自己的心已经渐渐的枯萎,却没有想到在看到这少年的时候,居然也会有惊艳的感觉。
一时间她下意识的将这少年和刘康盛对比了起来,结果却讽刺的发现,她不但不了解刘康盛,也一点都不了解眼前的这个少年。
想到此处,她垂下眼眸,朝旁边的厢房走去。
“这是?”潘牧之低声问着旁边的晗生。
晗生并没有多想,笑着说:“这是我的堂妹,张乐儿,比沁儿大几个月。”
佳人的身影已经完全消失在视线内,潘牧之有些遗憾的收回视线,若看外貌,这位少女比起张沁儿来说,更胜一筹,就是不知道她为人如何,学问见识又如何。
不待潘牧之乱想,张志仁已经开始给大家倒酒,一面热情的招待他,一面问着他的学问,潘牧之自然收敛心神,对答如流,引得张志仁格外的欢喜,几倍酒下肚,便附和风雅一般谈论起诗词文章来。
潘牧之先前不以为然,虽然晗生曾说他父亲有些学问,是他父亲给晗生启蒙的,但是潘牧之依旧觉得那不过是些小学问罢了,登不了大堂的,结果在这般轻视情况下,潘牧之险些被问住,好几次都差点回答不上来了。
这才知道张志仁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敢再轻易,尽力回答问题起来。
一顿饭,主宾尽欢。
厢房女人们的这桌,就没有那么客套,而是随意许多,不过她们谈论的也大多就是潘牧之,从他的外貌长相,人品学问到家庭等等。
“沁儿知道晗生和这同窗是怎么认识的吗?”杨氏一直在厨房忙活,倒没有和潘牧之真正说上几句话,而平时也不过是问问晗生在县城生活上的事情,所以对于晗生的同窗并不太了解。
张沁儿时常会询问晗生在书院的生活,所以她应当是知道一些的。
“我倒是知道一些,这潘牧之家开了一家书店,当初晗生就是在书店找书时,和他认识熟悉的,又因为都是得贤书院的学子,渐渐就成了好朋友了,虽然是第一回上咱们家的门,但是在县城时,他们彼此去过对方的家,一起探讨学问文章。”
张沁儿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她还记得当初爬山时,潘牧之和晗生他们一起谈论风生,十分的畅快,外表虽然儒雅,内心却带着一丝傲然狷介。
“他比晗生还要大上一岁,也是明年一起科举考试的,我听晗生说,何山长对他的评价也挺高的,若没有意外,明年应该能够考中秀才的。”
“晗生这孩子稳重实在,他交的朋友,肯定也是不错的。”杨氏十分相信自己的儿子,口吻很是信任。
一旁的冯氏也说:“家里是开书店的,想必博览群书,只要肯下功夫,功名肯定是有的。”
“那是,多看书,人才聪明有学问,沁儿的这些小点子,不也大多是从书上看来的?可惜我只认识几个字,也看不懂那些密密麻麻的书。”杨氏有些感慨,神色间恍惚起来,仿佛记起当初刚嫁给张志仁时,两个人情投意合,张志仁晚上看书时,也会教她认识几个常见的字。
那般岁月,如今想来,都是令人温暖不已的。
从始至终,张乐儿都没有吭声,一直默默的听着,神色间却有些低落,如今的她,已经彻底不敢妄想了。
别人在如何?于她何干?
而她只想着多赚钱,这样那颗被伤成千疮百孔的心,才有踏实的感觉。
努力吃着碗里的饭菜,今天的饭菜十分丰盛,她却觉得滋味腻味的很。
不多时,便放下手中的碗筷,说了句:“吃饱了。”
和杨氏说话的冯氏扭头看了她一眼,关心的说着:“你才吃了小半碗,就饱了?再吃一些吧?不然喝些汤?今天熬的是鲫鱼汤,很鲜美。”
张乐儿本来想摇头拒绝,但是冯氏已经擅自给她盛了半碗鲫鱼汤,到嘴边的话便吞了下去,闷头将汤喝了,这才说:“今天身体乏力,没什么胃口,我先回去休息下。”
“你天天低头刺绣,脖子肩膀酸痛,肯定乏力了,回去别急着刺绣,要么小睡一会,要么在村里走走,不然晚上也没有胃口的。”冯氏细声叮嘱着。
张乐儿点头,和杨氏打了招呼,起身走了。
杨氏看着张乐儿的背影,然后和冯氏说:“乐儿看上去瘦了不少。”
冯氏无奈,这个女儿真是让她操碎了心,有时候想和她说些什么,看着她那平静如死水的面庞,那些话又全部堵在喉咙了。
她摇了摇头,说:“天气渐渐热了,她又不爱动,自然没有胃口。”
“你也别总是拘着她,这样的年纪,就喜欢爱热闹,再过几年,怕想出门走动都没有法子了。”杨氏若有所指的笑着,冯氏只能回以苦笑,随着张乐儿的年纪越来越大,冯氏一面努力攒嫁妆,一面到处打听是否有适合的人,却一直没有消息,她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杨氏和冯氏的心思,张沁儿自然是不知道了,她吃饱之后,就看着甜儿吃,甜儿早就自己独自吃了,不过吃饭的时候,下巴仿佛长了个洞一样,一面吃,一面漏,让人实在无奈。
桌子底下,三只小奶狗正在主人们的脚间穿梭着,将地上的饭粒和骨头一一吃掉。
这三只小奶狗是旺财和黑虎去年冬天生下的,一只纯黑,一只褐色,一只花白,排成一排,就像染色的墨汁越来越淡似的。
饭后,冯氏也因为家中还有事情,先行离去了,因为男人们还在喝酒说话,杨氏也不急着收拾碗筷,侧耳听着张志仁笑得格外的开怀,认不出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来。
“你爹喜欢和人谈论诗文,平日晗生和永安也不常在家,这村里也没有几个读书的人,他也憋的难受,唉,之前就一直叫晗生邀请同窗过来玩,今天总算邀请了一回。”
“我看这潘牧之倒像个好的,不管是学问还是外貌,都不错的很,下回得问问他有没有婚约。”
张沁儿一愣,心想杨氏不是想做媒牵线吧?
果然,不等她发问,杨氏已经又说着:“他要是没有婚约,配乐儿倒是不错,乐儿长相好,又有一手好绣活,肯定是不差的。听你三叔说,他家打算今年再买一些田地,等明年就辞掉药铺的事情,就准备在家里种植甘蔗了。”
张志礼向来是个脑袋灵活的,去年他家也买了十来亩地,但是因为张志礼要在现在做事,家里冯氏一个人忙活不过来,所以地是租佃出去的,后来经过去年的红糖利润,一算账之后,张志礼就发现只要多种一些甘蔗,一年赚的钱,丝毫不比他在县城药铺赚的少!
何况农闲的时候,他还可以上山找药材,平日里还能够帮着村里人抓一些风寒发热的药,或治疗普通的跌打损伤等,都能够赚上那么几个小钱。
怎么算,怎么都划算!所以张志礼这才决定今年再攒一笔钱,明年就大干一场了。
对于他这个想法,张沁儿一家都是支持的。
给人做事,拿固定的银子,实在难以发家致富,何况每个月还要从微薄的收入中分出五百文给张家老宅那边,这日子实在过的寒碜。
而张沁儿一直觉得张乐儿家之所以一直没有大富起来,就是因为之前走的都是中庸路线,还额外负担奉养银子,这才如此的,比起家产来,其实张老头和连氏丝毫不差,只不过儿女奉养,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罢了。
☆、371。第371章 :信来
因喝了酒,饭后潘牧之觉得有些体乏没精神,就和晗生一块儿到房间中歇了酒气。
等醒来时,已经是下午十分,晗生领着他在附近的池塘边上的水榭坐了片刻。
暖风拂过,池塘中碧绿的荷叶一阵摇曳,除了满池塘的荷花,还有一种不知名的绿色浮萍植物。
那绿色的浮萍,便是去年张沁儿从鄱阳县带回来的菱角,经过细心的培育,倒也长活了,今春发芽之后,已经形成一小片了。
“我才知道,乡下也是有这般好景色的。”潘牧之感慨不已,他生在县城,住在县城,虽然祖宅也在乡下,但是一年到头也去不了几回。
“也是我们村风水好,加上沁儿是个喜欢折腾的,这些池塘水榭以及荷花等等,都是她提出来的,原本也没有花费多少,这一年到头池塘里的出息也还算不错,更是点缀了乡下景致了,牧之你若是喜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