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多好做事,不多时大家就挖了满满的一个篮子的。
几个人继续走着,打算多收获一些,猪头岭这边离大家选择安家的地方远了些,所以人迹很少,一些坡地的植被长的十分茂盛,密密麻麻的,让人无法钻过去。
捡了条能走的路,才勉强进了山里,张沁儿四处看着,其实这边的植物种类和桃花岭的差不多,毕竟在一个地域,没有很大的区别。
只是她的视线很快就被一样东西吸引住了,旁边不远处有一大片高高低低的乌桕树!
乌桕树落籽发芽,萌生能力十分强,往往是大片大片生长在一起的,这也造成它并不显眼,很多人都当它是杂树,但是张沁儿却是知道乌桕树的树籽也是有大用处的,可是传统的经济作物,乌桕树叶可以养蚕,乌桕籽可以榨油,虽然那油不能够吃,却可以用来做灯油。
要知道如今他们生活有多苦难,晚上除了烧火照明,根本没有别的法子,以后要是起了屋子居住,总不可能再这样烧一堆火来照明吧?
至于灯油?人都吃不起油呢,哪里还会用来照明?
所以当她看到这一大片乌桕树时,眼睛绽放出了神采。
“我们来捡一些乌桕籽吧。”张沁儿发动大家一起捡,只是其他的人却不认识这乌桕树。
乌桕树在南方是随处可见,但是在北方,却比较少,张贞娘她们之前一直居住在徐州,并未见过。
此时诧异的问着:“乌桕籽?用来做什么的?”
“这种树叫做乌桕,它的叶子可以养蚕,籽籽可以用来榨油,榨出来的油是不能够吃的,但是可以用来做灯油用。”张沁儿解释着,又胡乱找个理由,说是听人说的。
其他的人虽然对此有些疑惑,但是之前张沁儿做出来的事情,都证明她是对的,所以也不再问,跟着蹲下来捡乌桕籽。
张沁儿则在乌桕林中仔细的搜索着,她想找出那种专门食用乌桕树叶的蚕出来。
普通的蚕是白色或者浅褐色,以桑叶为食,而乌桕树蚕,是一种喜食乌桕树叶,以乌桕树为家的蛾类的蚕,又称为樗蚕蛾。
张沁儿打算找到这种野生的樗蚕蛾,然后加以人工干预,令蚕繁衍的更多,这样足以给她带来利润。
此时已经是明朝中晚期,工业资本萌芽阶段,江南一带织造业发展迅速,松江布、江苏的锦缎、绫布、印花布、粗葛布、粗麻布、油布各种商品都呈现出繁华昌盛。
只是不知道这种野生的蚕蛹是否有市场价值……
张沁儿脑中不断的闪过杂七杂八的思绪,为今后的生活做着打算。
张沁儿眼睛虽然尖,但是现在乌桕树还是嫩绿的,没有落叶,蚕蛹一般是躲在树叶的背后,凭借肉眼很难找到,找了一会,她才看到五六个左右的蚕蛹,于是就算了,还是等冬天乌桕树叶纷纷落了之后,这些隐藏的蚕蛹就会通通出现的。
因为乌桕树多,又没有被人发现它的作用,地上满满的都是乌桕籽,不多时几个人就捡了几个背篓的,眼看着日头已经到了中午,开始背着背篓回家去了。
☆、37。第37章 :变天了
随着逐渐上升的太阳,秋老虎开始发挥着它的威力,山野间每个人都在劳动着、流汗着、却又开心满足的笑着。
中午收工的时候,郑伯景终于将之前就答应发给大家的种子送了过来,按照上工的名单领取,此举令大多数人都十分的激动,一个个拿着领到的种子,眼中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张家做为表率,第一个占地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荒地后,其他的人家也纷纷效仿,那些懒汉们终于在看到好一些的地方都被人占了,也纷纷占地开始开垦,此时大多数人家至少已经开垦出一片土地了。
这些发下来的种子,就好如及时雨,令人十分欣慰。
张老头也笑呵呵的,拿着几包种子回到家中,张家人多,又是最早占据荒地的,所以这次领到很多种子,大部分都是豆子、花生、大米、麦子、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种子,而麦子还是郑伯景特意吩咐人从北方那边带过来的,为的就是满足这些难民们对面食的喜爱。
中午吃过饭,大家躲在棚子屋里休息,张老头开始安排着活计,说:“待会我们就去把占下来的杉树砍了,晾着以后做房子用,那片地也要开始垦出来,春耕前必须把它整治好。”
张志仁点了点头,说:“爹,你不用去了,有我们三兄弟呢。”
张志礼也说:“是啊,你年纪毕竟大了,下午还要上工,还是在屋里歇息吧。”
两个兄弟都这么说了,张志廉也只好闷闷的说:“就是。”
日子的无奈令张志廉心中十分的痛苦,他无时无刻不在回想着以前的日子,却又只能每天累的跟个牛一样,还不饱穿不暖的。
张老头心里盘算着那些杉树,有三颗长的不错的,那是做房子的好材料,至于其他的低矮灌木之类的,能砍下来做柴就砍,不能直接一把火烧了,然后然在平整土地去了。
“我去看着,你们三兄弟动手就是了。”张老头说着,不亲眼瞧着,让他闲在家里,他是做不到的。
这一天的中午,一家人都没有闲着,张沁儿带着几个小的,背着背篓,朝昨天烧陶器的地方走去。
因为昨天家里答应要给周家和黄家烧制陶器,所以上午的时候,杨氏就一个人去了昨天挖陶土的地方,打算先将陶器陶胚弄出来,下午的时候再让张沁儿他们捡柴火烧出来就行。
到了那地方,所有的人都开始捡柴,这几日她们已经将附近的柴捡的差不多了,所以这一次必须要朝更远的地方走去,才能够捡到足够的柴火回来。
当柴火捡到一定时,就开始堆放那些风干的陶胚,将火堆生了起来,让张乐儿和福儿还有永安捡柴和照看火,张沁儿就和张贞娘开始往山里走去找能用的东西了。
要是运气好,就找一些果子什么的,要是运气不好,就捡茶树籽,总之茶树籽那是越多越好的。
由于跟着张志礼学了几种中药材的特性和外形,再结合前世所学的一些知识,张沁儿再看这些山时,总觉得眼中了不一样的感觉,似乎很多以前被忽视的东西,一下子突然窜入眼帘了。
一些不起眼的草,也一下子变了模样,换上金装,成了一味中草药了,张沁儿心头略喜,也并不知道这些药材的价值如何,若是遇到,就随手将它采了,带回家让三叔再整治去了。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着,而天气也逐渐变幻着,中午还是烈日当头,此时天色就阴沉了下去,起了风,带着些些凉意。
张沁儿抬头望天,心里估摸着这是要变天的预兆了,看来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会下雨。
低头看着茶树下洒落的茶树籽,赶紧加快速度,对张贞娘说:“小姑姑,先别管其他的,我们快点多捡一些茶树籽。”
其他的草药,下了雨也是没事的,但是这些茶树籽什么的,却是不行的,一场雨和泥土的的搀和,这些茶树籽很快就会变坏了。
心里又想起今天才在猪头岭发现的那些乌桕籽,难免有些可惜,但是要她选的话,还是能吃的茶油比较重要,两个人放快了速度,不多时就捡了一大背篓的,四周的茶树籽也捡的差不多了,于是朝烧制陶器的地方走去。
一边走,一边观望着天色,祈祷可别现在就下雨,否则今天烧制的这批陶器可就泡汤了。
到了烧制陶器的地方,张沁儿忙走到火堆旁边,观察着陶器烧的如何了,此时经过长时间的烧制,陶胚已经被烧的红红的,很是剔透,看样子,再等一会,就可以逐渐熄火了。
“永安呢?”转眼一看不见永安,张沁儿问着张乐儿。
张乐儿却笑着说:“永安去弄鸟了,这些天没有吃鸟,我想吃了。”
张沁儿点了点头,永安捉鸟的手法还是不错的,山里鸟多,只要不是大家都天天捉,是不会影响它的生态系统的。
守在火堆边一段时间,张沁儿看着逐渐阴沉的天色,心里暗暗着急,于是说:“乐儿你们守在这里,差不多就可以熄火了,我和小姑姑先将东西送回家去,然后叫我娘她们过来拿陶器。”
张乐儿应了一声,张沁儿就和张贞娘背着背篓往山下走去。
走到半路的时候,张沁儿就将自己心里的打算说出来:“小姑姑,待会我们再去猪头岭那边捡些乌桕籽来,今天上午捡的那些,怕是榨不出多少油来的。”
张贞娘只闷头赶路,应了一声。
到了家中,也不敢把茶树籽放在外面空地摊着,就把背篓放在屋子里去。
之前晒着的葛根也已经被杨氏收拾回屋了,现在她和谢氏正在连氏的指挥下,再一次为这个简陋的棚子屋添加一些晒干的茅草,否则秋雨下来,很容易引起屋里漏水的。
张沁儿高声对杨氏说:“娘,那些陶器烧的差不多了,待会你和大伯娘去山里拿回来,我和小姑姑再去猪头岭那边一下。”
“去那边做什么?这天色都阴沉着,随时可能下雨呢。”
杨氏小心的站在简陋的木梯上,神色有掩饰不住的惊慌,这些事情,她以前都是没有做过的,而这搭屋子的时候,也是家里的男人们弄的。
张沁儿倒是不怕高,但是现在她也帮不上忙,只说:“娘,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说着,也不敢耽误时间,赶紧和张贞娘背了一个空的背篓往山里走去。
穿过大片开垦出来的田地,看到汉子们还在挥舞着锄头,辛苦开垦荒地,隐隐的可以看到张老头他们,都在卖力的工作着。
张沁儿目测了一下,这片荒地足有千亩,经过这么些天的努力开垦,已经开垦出一半了,只要再过些时日,就算彻底完工了,而那时,冬天也即将到来。
身上单薄的衣服在冷风中跟个没穿一下,秋天就是如此,当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和夏天一样闷热,当变天时,也会一下子冷下来,并且会越来越冷。
冬天,已经不远了。
“小姑姑,你冷不冷?”
“有、有点。”张贞娘身上的衣服也单薄的很,在秋风中显得有些瑟瑟发抖。
“变天之后,估计就冷了,我们还得早些准备厚些的衣服呢。”张沁儿盘算着,头却有些痛,现在刚刚勉强温饱,哪来的钱购置衣服呢?一家子大大小小的,十多个人呢,这买衣服不知道得要多少布料和银钱了。
张贞娘自然也是知道,说:“我们还有一套厚些的,先穿着,现在多攒钱,冬天置办一件衣服就不错了。”
张沁儿点了点头,闷头往前面走去,现在的日子过的真心憋屈啊。
到了猪头岭那片乌桕树林中,两个人一句话不说,只顾着手上的活,此时心里都在想,能过多捡一些,那也是好的。
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雨也没有下,就是阴沉着,山风呼呼作响,肆无忌惮的从简陋的房子墙壁穿了进来。
不过也好在没有下雨,这才让那批陶器完好无损,分给周家和黄家每家两个缸子,两个坛子还有一些碗和杯子之类的家常用具,两家人千恩万谢着,拿着陶器往家里去了。
张老头的脸色和天色一样,有些阴郁,眉头紧紧的蹙着,这若是变天了,日子就更难过了,并且还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雨势又是如何。
小雨还可以赶着上工,但是大雨的话就没有办法了,一旦不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