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

第5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5部分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呐邸K职讶讯。 史密斯的《亚美利加》(美国国歌)翻译出来,登在《青年杂志》第2号上。爱德蒙德·伯克在英国下议院发表的支持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演说也被翻译成中文,刊登在《青年杂志》上。流行于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自由的概念主要是来源于卢梭的国民总意说以及英国的功利主义。他们是从人权、言论出版自由的角度来谈论自由的。
    当大多数国民意识到国家统一与强大的重要性的时候,一些新知识分子就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他们坚持认为,不能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去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独立。大多数新知识界的领导人认为,不能以国家的强大与民主利益作为最高的理想,他们只承认,谋求个人福利需要这些暂时性的手段。陈独秀就认识到,东西方的最重要的差异就在于,西方文明,不论是英国、美国、法国文明,还是德国文明,都是以彻底的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而东方文明则是以家庭或者家族为本位的。依据他的理解,西方的伦理道德、政治原理、法律都倾向于提倡个人的权利与福利,提倡思想言论自由,提倡个性发展。而在东方的制度之下,一个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而只是家庭或家族中的一员。这种制度,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他人之习性。所以,他提出,要以个人本位主义取代家族本位主义。胡适向中国人介绍易卜生,促进了个人主义的传播。他向人们说明了易卜生反对法律、宗教、道德准则强制人们服从的理由。他说,易卜生认为:“社会的最大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易卜生理想中的人生是“个人须要充分发达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受易卜生的戏剧如《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群魔》的影响,胡适关注着中国社会中妇女的低下地位,鼓励中国妇女起而反抗,争取自身的解放,培养自立思想。
    1919以前,有一些知识分子也提倡过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不过他们并非真正信奉它们。他们提倡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理由是,只有这样才能在个人自由与人人平等之间保持平衡。这些思想主要来源于法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其中也有一些来自中国传统思想。然而,大多数知识界的先驱,并非真正信奉社会主义,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的实现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的方案,同时也能实现平等。因此他们更愿意提倡人人的权利平等的思想以及博爱互助的思想。论及法兰西对现代文明的贡献,陈独秀就热情地称赞实行经济、社会平等的社会主义思想,说这是现代欧洲文化的最新潮流。又说私有财产不能立时废除,但是实行社会政策则可以消除贫富差距。孙逸仙和许多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也曾提倡过这一类思想。1919年后,这些思想对中国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说到科学,我们发现大多数新知识分子都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也正是用这一理论为武器去攻击旧信仰、旧传统的。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比如,戴季陶,在接受这一理论的同时,也提倡互助论。他们认为,生命是由竞争维持的,而互助则是在竞争中培养人性的最好的方式。无论怎么说,达尔文主义是第一个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强烈影响的科学理论。
    技术以及对自然的控制也被认为是西方科技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知识界的领袖们抛弃了东方的精神文明比西方的物质文明优越的旧观念。在提倡通过掌握与改进工具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方面,吴稚晖可算是个急先锋,虽然他自奉甚简。吴稚晖信奉的是“科学万能”论。
    (录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第二章
    鲁迅(一)
    【学习提示与述要】
    这一章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有关鲁迅分为前期和后期两章,前期(一)这一章包括三小节,第一节介绍鲁迅的创作道路及《呐喊》、《彷徨》,第二节介绍历来对《阿Q正传》的不同评论观点,第三节评论《野草》与《朝花夕拾》。学习中首先要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如鲁迅的生平、他主要的创作与大致的内容(3个短篇集、1本散文诗集、1本散文集、16本杂文、1本书信集,此外,还有多种学术著作)、对鲁迅作为“民族魂”与文化巨人的评价,等等。有必要认真阅读所指定的鲁迅的著作,对《呐喊》、《彷徨》、《野草》最好能全读,以获取自己对鲁迅著作的整体印象。
    本章的重点是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要理解为什么说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关于阿Q这个文学典型有多种不同的发现与解释,应在了解既有的相关评论观点基础上,大胆展开自己的思路,引发对鲁迅文学创作深刻性以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多样性的理解。此外,要鉴赏了解《野草》和《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风格。这一章的学习和前一章不同,不能止于知识性的掌握,要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尽可能理解鲁迅的深刻的思想发现及推动其写作的情感心理,理解其艺术创造的活力,理解其崇高的文学史价值,并由此拓展自己以后阅读评价作品的思路。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功,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的分析,探讨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刻意义。
    还要注意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前者可以举《示众》等作品为析例,了解鲁迅所要表现的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一种模式可以举《故乡》或《在酒楼上》为析例,探讨其中内蕴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和生命体验。要注意透过情节结构模式看到鲁迅独特的眼光,既要考虑到通常的从社会批评所达至的意义层面,又要深入一步,充分体验鲁迅观察人生社会的深刻感受。
    (2)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上两个要点都有难度,必须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去深入探讨,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又注意从理论上解说这种体验的原由。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分析,动手写一篇小论文,具体评论某一篇鲁迅小说或你所认为的某一点“鲁迅艺术特色”。
    二 说不尽的阿Q
    (3)教材中这一节主要介绍“《阿Q正传》接受史”。我们从中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解释阿Q的典型含义。也可以课堂讨论,阿Q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是否有最基本的典型内涵?那些最有影响力的解释到底怎样满足了某些特定的时代的社会审美期待?通常作为“共名”的“阿Q”或“阿Q精神”,是什么层面上的发挥?等等。这一节学习要注意拓展文学评论的思维。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4)《野草》和《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的潮流,这可以更多地从“文体”与写作的姿态上去理解。“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
    (5)《野草》的风格与写作姿态不同于《朝花夕拾》,也可以用“独语”来概括。这主要是逼视与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野草》很晦涩难懂,阅读时关键是琢磨体会其用意象象征(暗示)的感觉、意趣与思维,要把握其“独语”中所表露的“自我审视”的性质。不必要求青年学生完全理解《野草》中的鲁迅的哲学。鲁迅也说过,他并不希望青年读懂他的《野草》,因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因此,学习《野草》可偏重于文体的鉴赏,当然,也该从这非常个性化又非常奇峻的艺术世界中,领略作家深刻而孤寂的心境及由此发生的无羁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知识点】
    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思考题】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把《呐喊》、《彷徨》理解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强调的是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标志”,则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及其对于现代小说发展的典范意义。这可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两方面加以把握。所谓“表现的深切”,首先应该注意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念这一背景入手,来认识他独特的表现视角,即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深入挖掘,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拷问”;注意鲁迅小说中“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情节结构模式。所谓“格式的特别”,着重分析鲁迅小说在“新形式”方面的探索,比如其别具视野的小说叙述者、反讽式结构、主体性的渗入以及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等。对这一方面的理解,最好结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此题要求进一步理解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要点有:1.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表现视角都是“内向性”的,即对于精神创伤与灵魂病苦层层深入的揭示与拷问,并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这正是其小说现代性的重要体现。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常常是多层次的,或者说,这种“看客文化”是无处不在、深入中国文化内部肌理的,既有“鉴赏”与“表演”的“看/被看”,也有“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或“独异个人”与“庸众”)的“被看/看”,甚至还有“隐含作者”与“看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