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

第39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39部分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骞ノ按蟠τ肽壳岸槁浯Α薄�
    (3)了解与“湘西世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景观。注意沈从文都市小说(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中常用的讥讽调侃的调子,其刻写城市各色人等,特别是“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捆绑人类自己,导致生命力欠缺的都市“阉寺”病。此类小说写得较浮泛,但不妨与“湘西世界”的小说对照起来读。
    三 文学理想的寂寞
    (4)应理解沈从文何以被人称为“文体家”。沈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造境”是沈从文的关键。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5)沈从文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且比小说更有历史感,也更能直接表露他自己的灵魂与情思。可以选读《湘行散记》、《湘西》以及《烛虚》中的一些作品,并通过对这些散文的评析,加深对沈从文创作视点与文学地位的理解。
    【知识点】
    沈从文表现“湘西世界”与讽刺“都市病”的代表性作品、《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散文。
    【思考题】
    (1)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此题偏重综合理解。除了本章内容外,还可参考《三十年》第十四章第二节关于京派小说的论述。1.首先应对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理解沈从文以“乡下人”立场构筑的乡村叙述总体是他的文明思考及文学理想所在。2.具体到《边城》大致可就以下几方面讨论其艺术特色:首先是人物形象,比如以翠翠、祖父等形象所提供的湘西人生样式。其次是小说结构,比如悲剧的明线与暗线的配合、边城风俗世情与翠翠爱情故事的穿插等。再次是《边城》作为“诗体小说”的形式感,以及语言的纯净简约风格等等。3.最好还要对《边城》更深层面的文化意味有所体会,即在其“田园牧歌”情味之后,其实“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是有其文化批判的倾向的。可参阅附录中汪曾祺《又读〈边城〉》和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沈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此题偏重综合理解和分析。可参《三十年》第十三章第二节。一方面,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其实是他的乡村叙述体的陪衬物,因而缺乏一定独立的意义。他是借由对都市“现代文明”的病态的揭示(如都市文明的“阉寺性”),来肯定乡村文明的返璞归真与人性和谐。但部分都市题材作品可能因此失于浮泛。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也不得不带着忧患写出城市文明对乡村的侵蚀,比如《长河》,这种更加动态的乡村叙述,是沈从文作品中文化意蕴更为深刻与复杂的。此外,还可参考附录中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从沈从文的文体及其写作心态方面来把握沈从文两副笔墨间的互动。
    (3)沈从文作为30年代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同其他京派小说家一道,构筑了30年代小说中对于“乡土中国”的叙述。对比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及其作品,以及40年代解放区的乡土题材小说(如赵树理和孙犁作品),试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脉络。
    此题综合性较强,有难度,适合高年级或研究生。可综合参考《三十年》第三、十三、十四、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章。注意这样的题目不是简单地比较三者之间的异同,而是要在不同的历史文化阶段中注重文学发展的不同侧重以及所承担的文化意义。比如20年代的乡土小说是当时“人生派”写实小说潮流的一部分,小说中的乡村生活及人物可能都带有“国民性弱点”的因素;而30年代的京派小说作家多为学者、教授,他们的作品文化批判与文明反思的肌理可能更为细腻,他们的乡土叙述多少带有对宗法农村的理想化和美化的成分;40年代解放区的作品在新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大背景下,着重于农村新气象、新农民的摹写,相对更为明朗和质朴。但是,如果从现代文学总体特征上看,不同时段的乡土文学又都有着层次不一、角度有别的启蒙主义色彩。
    (4)老舍与沈从文都很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艺术思考与表现各有哪些独特之处?请结合其创作进行评析。
    着眼点是“艺术思考与表现”,即从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学世界中,考察他们各自面对文化冲突所表现的文学家眼光、切入和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最好能结合文学创作的姿态与思维特征来分析,而不止是罗列几条理论。思考要点:关于老舍:1.从普通市民角度进行文化批判。老舍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但他更警惕西方文化传入的新文化不仅不能清除旧文化的残余,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刺激了它的泛滥与病变。因此在批判传统时又对传统依依难舍。2.老舍代表了一种稳健、保守的文化选择,但也应该看到老舍存在对西方文化甚至现代化进程的排拒与抵制。3.结合其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西崽”形象分析老舍对西方文化的警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物漫画式的缺陷,结合其正面人物所拥有的东方式气节与侠义分析老舍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局限(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一章第二节;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关于沈从文:1.沈从文的文化冲突更多体现为一种城乡的对立,以原始乡村自然、健康、完整的人性对应出城市文化的空虚、病态与无聊。2.沈从文这样执著地以“乡下人”的立场排斥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文明的文化立场在现代作家中非常独特,他的小说以特殊的诗意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多样化特征。3.结合其描写湘西生活的《边城》、《长河》等对比其描写都市文化的《八骏图》等作品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城乡对峙模式(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三章第二节;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研究》三联书店1985年版)。
    【必读作品与文献】
    《萧萧》
    《丈夫》
    《边城》
    【评论节录】
    汪曾祺:《又读〈边城〉》
    凌 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王安忆:《走出凤凰》
    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
    ▲汪曾祺评《边城》
    请许我先抄一点沈先生写给三姐张兆和(我的师母)的信。
    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澈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人,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分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怅惘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的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这是一封家书,是写给三三的“专利读物”,不是宣言,用不着装样子、做假,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可信的。
    从这封信,可以理解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对沈从文的全部作品的理解。
    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这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烂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
    喔!“人性”,这个倒霉的名词!
    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小说的作者与读者》)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这当然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理论家所不能接受。
    《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
    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
    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
    我写《边城》的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子印象得来。(《湘行散记·老伴》)
    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
    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水云》)
    这个女孩子是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