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另外,随着时代变化,人们评价历史的标准也可能调整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所形成的新的文学传统,过去偏于政治性的角度,评价一直比较高。这些年出现某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新文学运动的反思,主要是认为“五四”一代人对传统的批判过甚,某种程度上造成文化的“断裂”,有“激进主义”之嫌。学习这一章,可以联系当前在“五四”历史评价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用课程学习中所了解的具体知识,包括自己对于历史的感受与想象,尽量做到回归历史语境,用实事求是的同情的态度,去评价过去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与事件,防止偏激与片面。
【知识点】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此题偏重知识性的掌握,要求通过梳理读书与听课中所接触的史事,对“五四”前后文学革命的历史能获得轮廓性的理解。要点包括:1.发生的背景。晚清传统文学内部结构变化成为后来大变革的序幕,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启蒙与救亡热潮带来的解放氛围;2.《新青年》的思想启蒙以及对传统的激烈批判,胡适、陈独秀等先驱者的文章和主张,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与口号;3.文学革命与某些保守主义者的较量(如林蔡之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4.进展与初步成果,包括白话文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文学社团蜂起、鲁迅小说与“新潮社”等方面创作实绩的涌现。因为涉及内容很多,应当大致依照时间顺序,抓住上述几个方面,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潮流、人物及其观点,做简要的梳理。这也是对概括能力的训练,可以主要参考《三十年》第一章第一节。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说明“前所未有”,就是论说文学革命的独特性和地位,应注意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去考察。首先,文学革命的发生是从与传统文学异质的西方文学中获得新的价值观,引起对传统文学的重估。其次,是社会变革引发文学的深层变革,包括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的根本性变革。第三,和古代一些文学变革(如唐代古文运动)相比,这次文学革命是彻底、全面而深层次的变革,而并非传统体系中的局部调整。以上可以参考附录中王瑶的《论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关于意义,可以参考附录中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要点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但要注意扣住文学革命的含义及其影响来谈。也可以从文学“现代化”的角度立论,然后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变革这三个方面,论述其对传统文学的革新与超越,对新文化运动的配合,对时代变迁的适应,肯定其开启文学现代化的贡献。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此题偏重知识性,要注意对“五四”历史氛围的感受和概括。对“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几乎同时涌入的状况应有轮廓性了解,可关注一些影响较大的翻译活动,包括《新青年》等刊物的译载所引起的讨论热潮,也可以以进化论、人道主义等几种理论的译介及影响为中心,论述外来思潮如何引发和推进文学革命。如果更细致一点,不妨举胡适的进化论文学史观、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论以及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分析外来思潮如何转化为先驱者的理论资源。附录中周策纵《五四运动史》有相关的论述,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氛围。至于社团的兴起情况,一是要说明蜂起的原因,可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主,考察其不同的创作观念与流派特色,此外,要适当谈及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本情况。整个论述最好能扣着“五四”思想解放的大环境。附录中茅盾和郑伯奇的两篇文摘提供了相关材料。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主要参考《三十年》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一般要求集中分析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易卜生主义”,以及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口号,对这些理论的基本内涵应有较明确的了解,同时对其如何应时而生,又如何适合“五四”个性解放潮流、推进文学革命,有客观的评价,肯定其贡献。更高的要求,是在上述论说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考察当时一两种理论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比如对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理路的分析,以及对周作人为何从“人的文学”转向“自己的园地”的分析,都有很多发挥的空间,甚至还可以联系现实,回应某些对“五四”批评与苛求的观点,以此展示思考的力度。
(5)近年来学术界在对“五四”传统的反思中,有一种偏重批评“五四”“激进主义”的声音,对此你是否有所关注?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新加的拓展思考题,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有较大难度,适合高年级或者研究生。可参考温儒敏等著《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要》第十章第二节以及第十二章第五节,依照其中研究状况介绍及索引,找相关论文来读,以了解研究界的不同观点。对“激进主义”的评议,应注意调动课程学习中积累的相关知识,尽量回到“五四”的历史语境,采用比较客观的态度。对“现代性”研究中出现的任意颠覆经典的立场,须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又一种偏激与片面。
(6)简述晚清文学思潮,并论述其与“五四”时期文学运动的历史联系。
本论题难度较大,要求对晚清文学有所了解,并能把晚清文学与“五四”文学联结在一起,寻找其历史关联,以此理清从晚清到“五四”的文学脉络。适合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最好能回应“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王德威),在论说历史联系时,也要注意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区别。要点包括:1.晚清的“三界革命”与“五四”文学运动。“诗界革命”的作诗如说话,“文界革命”对桐城派古文的批判,“小说界革命”对小说的政治文化功能的提高,都被“五四”继承和发扬。2.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运动。其中包括对白话文的倡导、大量白话报纸的涌现,以及大量白话小说的出现,都为“五四”提倡白话文学提供了社会、文学基础。3.晚清翻译的兴盛与“五四”文学运动。以严复《天演论》、林纾《茶花女》为代表的晚清翻译风潮,为“五四”全面引进西方科学与文艺理论首开先河。4.在晚清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后来成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中坚力量。5.晚清文学思潮只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仍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内部调节,它虽然为“五四”准备了条件,但真正全面的文学、文化变革还是出现在“五四”(可参阅《三十年》第一章第一节,以及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集3·胡适文存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欧阳哲生编)。
【必读作品与文献】
胡 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
胡 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林 纾:《致蔡鹤卿太史书》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
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评论节录】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胡 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
茅 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
王 瑶:《论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眼见得俄、德、奥三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瓦解,英、法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受伤,而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德、奥(匈牙利)、意三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因而发生了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右翼,到了第二个时期,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就和敌人妥协,站在反动方面了。
(录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胡适谈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
我在《逼上梁山》一篇自述里,很忠实地记载了这个文学革命运动怎样“偶然”在国外发难的历史。我的朋友陈独秀先生曾说:
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