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局(讲述财富背后那些不能细说的故事)-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幼林想,今后我就在上海发展了,看来,再也碰不到生活在苏州的李玲玲了。
人生就象两道平行线,两颗驿动的心之间的距离,有时候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上海商品交易所的业务上手后,徐幼林一个人忙不过来,聂远新也同意他招两个人。
徐幼林招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正气+底气+灵气”。
由于经常能接触客户的资金,工作人员作风正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一念之差,卷了客户资金逃跑了,怎么办?
底气,就是这个人要有实力,没有行业经验不要紧,但要有学习的能力。
灵气也很重要。市场千变万化,感觉非常重要。
当然,身兼这三种要求的人一时三刻几乎找不到。但通过以这三个要求来衡量应聘者,基本满意就可以了。
这是徐幼林的第一次招聘工作,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就是招聘广告的投放选择。
招聘广告最终没有投放在行业媒体上,因为徐幼林知道自己是个年轻的管理者,因此他想找一些职场新鲜人。否则,他很难管理那些职场老人,尤其是在期货圈混过一段时间有一定资历的老人。
第二步,就是简历的筛选。
由于徐幼林要找职场新鲜人,所以工作年限大于3年的简历就直接被筛选掉了。其次就是教育水平,这是他关注的硬性指标。徐幼林的要求是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由于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起薪点,来自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也被筛选掉了。结合自己的经历,徐幼林优选的就是二流大学的理工科毕业生。随后,就是籍贯。由于可以选择的候选人很多,徐幼林优选的是上海本地人。因为,做这个行业最终有可能和钱打交道。比如在上海、苏州往返送银行本票,一开始就用不熟悉的到上海闯荡的外乡人风险太大。
在看简历的时候,徐幼林首先注意的简历格式的规范。通常一份他只花几分钟来阅读一份简历,因此一份工整规范的简历能帮助他很快地获得相关信息。而一份凌乱、打印不工整的简历就会被打入了冷宫。
根据自己设定的条件,徐幼林逐一看了应聘者的年龄、学历、籍贯、工作经历等条件,完成了面试者的名单。
在简历上附有自己照片的应聘者,他的资料受徐幼林的关注度就比较高了。当然,这张照片是非常有讲究了。一定要是很正式的免冠照。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神奇的照相馆”,能拍出很神气的证件照。
徐幼林安排了面试5个人来参加面试,他从中录取2个。
徐幼林面试的问题,主要问应聘者为何离职,从他们的回答中徐幼林可以取得很多的信息,如这个人在原先公司的工作状况和其个人职业抱负等情况。徐幼林还会旁敲侧击对其简历上提供的信息做一些验证。
徐幼林面试的技巧虽然稚嫩,但基本也能掌控局面。面试的时候,聂远新也特地赶来。对新人,他不但要扶上马,而且要送一程。
徐幼林也找到了两个基本满意的工作人员。其中有一个小伙子徐幼林印象不错,他叫陈宝荣。陈宝荣大学毕业,学得是自动化控制,没想到不务正业地做起了期货。徐幼林觉得他还是有点灵气的,有点像当年的他。另外一个叫刘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徐幼林觉得这个小伙子很聪明。
没想到就是这个刘华,入职的时候出了点差错。
鉴于徐幼林是第一次办理员工的入职,聂远新还特地从苏州派了个资深的人事来协助他。
资深的人事毕竟阅历丰富,他马上就发现刘华的简历和劳动手册上的记录对不上号。于是他就把此事告诉了徐幼林。
徐幼林大吃一惊,马上叫刘华来解释。
刘华支吾了半天,最后他坦白了,原来虽然他毕业只有二年,但在二年中换了五、六次工作,平均每份工作之能坚持三个月。这次为了让简历好看,于是就伪造简历,造成毕业二年,没有换过工作的假象。
徐幼林马上让他走人,他容不得别人欺骗他。
徐幼林又从面试的人中找了一个,这次总算一切都顺利。
简历注水是害人害己的事情。假的终究真不了。有些人虽然过了入职这一关,但其被夸大的能力,终究会被识破。
两个新人经过培训后,就可以轮流下场做交易员,徐幼林做管理兼财务。一个小经纪行也像模像样了。
刘卫东还是很捧场的,他和他的朋友在徐幼林交易席位上的保证金有三千多万。这对一个新入场的交易席位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苏州也有一些客户把保证金打到上海来交易。他们说,他们要追随徐幼林。
徐幼林离开苏州后,“江南赌王”夏雪峰输了很多钱。但他不知道又从哪里拉了一笔钱,也追随徐幼林来到了上海。夏雪峰说,徐幼林可以为他带来财运。
还有其它几个类似的客户。有的人跑到了上海,有的人还是呆在苏州,但在上海下单。这样一来,徐幼林的业务也渐渐有了起色。
上海商品交易所主推的品种是胶合板期货。胶合板,又称夹板,是家具行业和装修行业常用的材料。
苏州商品交易所自从Φ线材期货交易沉寂后,在国内率先推出了胶合板期货。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商品交易所,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上海商品交易所主推的也是在苏州商品交易所成功的胶合板期货合约。(笔者注:其实上海商品交易所组建单位之一上海建材交易所就交易过胶合板期货。)
我国虽然也生产胶合板,但大量仍需从东南亚进口。胶合板期货合约设计者的初衷大概是替进口商和现货商规避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况且胶合板年需求量也大,价格操纵也困难。最重要一点是胶合板价格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远比Φ线材小。
期货热已经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交易所遍布全国各地,交易的品种从海南商品交易所的西瓜到北京商品交易所的花生仁、沈阳商品交易所的落叶松加工用原木,可谓无奇不有。
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许多人加入了期货的行业。
年轻的郑成刚也是。
高中毕业后,郑成刚就去新加坡读了大学。大学一毕业,他在当地工作了几年后,就返回上海开起了公司,做起了生意。他的业务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他的家庭在上海还是有很多资源的。
对上海商品交易所的胶合板期货,郑成刚关注已久。因为由于工作关系,他认识许多东南亚的胶合板现货商。
当时用于交割的印尼进口胶合板批发价格是43~44元,郑成刚的现货商朋友对现货行情很清楚。而上海商品交易所的胶合板期货价格只有38元。郑成刚就带了10万元跑到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简称“中期”)去开户。中期公司的创始者董事长田源是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
郑成刚认为价格跌到这个价位,现货商都会进场做多的,风险不大。因此,全仓做多。
股票市场有句老话“买涨不买跌”,期货也是。
价格继续探底到36元,郑成刚账面上已经爆仓了。但郑成刚坚信这个低价是暂时的,又追加了30万保证金进去,这样即使价格再跌也不怕。
果然,上涨的浪潮终于启动了。第一波的上涨价格就冲到了45元,郑成刚看到在45元卖压很重,就平仓了结。
价格从45元又慢慢滑落到42元,郑成刚用黄金分割一测,差不多是的回调位置,于是又全仓做多。
第二轮的上涨又启动了,价格不仅冲破了45元、47元,最终竟然站到了50元以上。
在这波上涨的过程中,郑成刚不断地减少仓位,每天还跑些当日交易的短线。最后在50元将多仓全部了结,盈利落袋为安。
一结算,郑成刚帐户中的资金达到了150万,投入40万,短短的4个月中,回报竟然达到275%。
这钱赚的比外贸生意轻松多了。做外贸,要跑货源,验货,报关、发运,整个环节不能有任何差池,还要看人的脸色,最后还有收款风险。许多重要环节,郑成刚若不放心手下,还要亲历亲为。钱赚起来很累。
而做期货,只要每天看着屏幕,喝着咖啡,听听消息和经纪人的分析,下下单,这钱赚得多轻松。自从迷恋上期货后,郑成刚对外贸生意再也没有了兴趣。外贸生意只是靠手下的人维持着。
由于下单的成功率是100%,郑成刚一下子在中期小有名气了。许多客户都会过来和他讨论一下行情。
就这样,郑成刚认识毛文皓。
毛文皓只比他大一岁,也算同龄中人。他也算是一个老期货,在期货市场上浪迹了多年。在辞职之前,他是SH氯碱化工派驻在化工交易所的红马甲。化工交易所交易的品种就是SH氯碱化工生产的PVC和片碱。SH氯碱化工自然对这两个品种具有绝对的定价权,毛文皓胆子也大,自己悄悄地拿了一笔钱跟着公司做,一把行情就赚了几十万。公司也听说了他老鼠仓的事情了,于是准备调他回总部。
没想到此时的毛文皓已经沉迷于期货了,因为这刺激而且来钱快。他拒绝公司的调令,最后居然辞了职,专职炒期货了。
由于SH氯碱化工的操纵引发了众怒,大家都不愿意再在化工交易所交易了。化工交易所成交清淡,于是毛文皓就流连于宜山路的建材交易所、华夏宾馆的石油交易所、物贸中心的金属交易所之间。
那个时候,毛文皓手很顺,一出手买,价格就涨;一抛,价格就跌。很快,几十万的投入本金就变成了几百万。
圈子里的人都认为他是新一代的“期神”,能预测未来的走势。因此,每一次交易他周围都聚集了很多人,跟着他买或卖。每一次出去吃饭,别人都抢着买单。
被别人簇拥的毛文浩也信心满满,他对别人说:“我已经找到了期货的秘密,因此总是能提前知道未来行情的走势。”
有了钱的毛文皓买了车、买了房,他还甩了相貌普通的女友,找了个漂亮的模特儿做女朋友。
上海商品交易所成立后,毛文皓就驻扎在华夏宾馆的上海商品交易所,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的福地。上海商品交易所是上海多家交易所组合而成的,有许多公司在这些交易所都有交易席位,因此交易所一合并,就多出了许多交易席位。有的公司就把这些席位转让出去,由于交易所的会员单位有很高的门槛,更多的是一些在期货上赚了第一桶金的人承包了那些空闲的交易席位。毛文皓花了笔钱,也和一个朋友一起承包了一个席位,当然他是大股东。这样不仅方便了自己下单,而且还能赚取手续费。
他的朋友是银行信贷员。别人都以为银行信贷员权力很大,非常风光,大笔一挥,贷款就能放了出来,其实贷款最后的发放审核还是要行长审批。
这个朋友在职场上也有了自己的烦恼,提拔他的行长明年就要退休了,未来的行长对他不感冒,也就是说明年他就有可能失势,搞不好信贷员这个肥差的位置都坐不下去,最坏的可能就是重新回到柜面上去。
因此他趁现在有机会,要抓紧赚钱,上海话叫“369,抓现钞”。“吃”了几年的息差,他也有了一笔不菲的灰色收入。他准备把这笔钱投入到能“生”钱的生意中。
当时期货大热,信贷员们自然都十分关注这个新的行业。他知道期货经纪公司就像开赌场,赚的是客户的手续费,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他这点钱去开经纪公司是不现实的。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