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花好月圆-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奶娘和小红坐在炕上,正剪窗花和福字。小红只负责剪福字,奶娘剪窗花。水幽寒只见奶娘的剪刀这里剪一下,那里剪一下,一会就剪出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金鸡报晓、龙凤呈祥,麻姑献寿等五花八门。尤其还剪了好些个年年有余,都是一个或两个胖娃娃,怀里抱着金鲤。水幽寒左瞧右看,只是觉得这些个胖娃娃是照着她家麒儿的样子剪的。
水幽寒不会剪纸,就在一边打浆糊,然后将剪好的窗花一一贴到窗户上去。还把福字也到处贴了个遍。福字要倒着贴,这个水幽寒是知道的,取意“福到了”。半天功夫,院子里到处贴的红彤彤地,一派喜气。
欧阳也在忙,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会贴桃符。这是沿袭自宋代流传下来的风俗。现在人们很少使用桃木板了。大多数的人家会将对子写在裁好的红纸上,叫做“春帖纸”。这个春帖纸讲究多了,因贴的地方不同,有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水幽寒看着欧阳一张张地写,小书童一张张地往外拿,让人各处贴了去。
转眼就是年三十,水幽寒主仆早早就开始预备。
奶娘要留在屋子里照看麒儿,欧阳就调了个下人过来,帮着水幽寒和小红两人烧火。
首先要做的就是炸丸子。一个大铁锅,倒了多半锅的菜油进去,烧热。面各种团都是早就预备好了的。一盆胡萝卜素丸子,一盆精肉小丸子,这是每家都会炸的。水幽寒还炸了一小盆的萨琪玛。这个做法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炸细面条。先用牛奶将鸡蛋和面粉和匀,发好,然后擀成面片,切成细面条,下油锅炸熟,捞出来,放在调好的麦芽糖汁里搅拌均匀,再加些葡萄干、核桃仁碎等干果,放在模子里压实。最后取出来切块就可以了,一个个用糯米纸包好了,可以放些时间慢慢吃。水幽寒又炸了软麻花、硬麻花。还把红薯也去皮,切滚刀块,裹上鸡蛋面粉糊,下油锅里炸透。
油炸的做好了后,就开始准备团年饭的席面。今年就她们三个加上欧阳,一共四口人。当然还有麒儿,不过他太小了,现在只能喝奶。“哎呀,这次的年夜饭就不算你的份了,麒宝贝你可要快点长大。”水幽寒忙里偷闲回暖阁里看麒儿时,很无良地逗弄小婴儿。
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年夜饭是不能俭省的。首先是鸡,整鸡收拾干净、飞水,然后拿大枣、党参、当归、枸杞子等塞到鸡肚子里,放到砂锅里加适量水慢慢地炖。鱼是从镇上买的鲜桂鱼,就切了些姜丝、葱丝做了道清蒸桂鱼,再调碗料汁就可上桌。鸭子,选了不肥不瘦的做了盐水鸭。然后又挑了个卖相漂亮的小南瓜,将里面的籽挖干净,放进去糯米和腌制好的小排,上蒸屉蒸,熟了就是一份糯米排骨南瓜盅。另外还做了东坡肘子、红烧肉,海参,辣子鸡丁、酸辣藕片、木须肉、拌三丝、上汤白菜心、酸菜炒粉丝、油焖笋等,加上炸好的各类干丸子,再切盘腊肠,总共十八道菜。
团年饭就摆在水幽寒所住暖阁的外间。桌上每人面前还放着个小酒杯,已经倒好了米酒。欧阳看着满桌子的菜,笑道:“自打认识了小寒,我就多添了口福。”
四个人略微客套了一下,就都坐下,水幽寒先举起酒杯。
“大哥,奶娘,小红,这是咱们第一次在一起过年、吃团年饭。感谢的话我也不多说,就只说一句:能够和你们相识,有你们陪在我身边,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我请大家喝了这杯酒,祝咱们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宵。”水幽寒说完率先一饮而尽。
欧阳、奶娘和小红也都跟着喝干了酒杯里的酒。小红又都帮大家再倒满,四个人一边吃,一边喝,一边谈笑,满室暖意融融。
吃过了团年饭,欧阳就去看望府里的下人如何过年。水幽寒又吩咐小红把几样没怎么动的好菜送给史管事、欧阳的书童等人。
晚上,欧阳陪在水幽寒这边一起守岁。小红去厨房把早就准备好的饺子馅、面团、案板等都拿了来。就在暖阁外面的火炕上,铺上帘子,放好案板,大家一边守岁,一边包饺子。
欧阳笑吟吟地看着水幽寒忙活,也靠上前来帮手。水幽寒还想,莫非这欧阳大夫真人不露相,其实也是厨艺高手?可等欧阳弄了两手的面,好半天工夫,才捏好了一个饺子(或者叫面团比较好)之后,水幽寒就明白了。这位根本就不是高手,而是如假包换的菜鸟。水幽寒还很不厚道地在心里猜测,欧阳他要帮手,只怕纯粹是小孩子爱玩的心思发作。男人的内心,都会永远保留小孩子的一面。小孩子都是爱玩泥巴的,有面团玩当然更好了。
水幽寒把欧阳推走,让他洗干净手,就在旁边吃瓜果,看着她们干活就好了。欧阳见水幽寒包出来的饺子圆圆胖胖,一个个好似白生生地银元宝,再看自己捏的那个,实在是不好形容,只能说是四不像。只好去一边洗干净了手。
“小寒,你还是找点事情给我做吧。看你们这样忙碌,多快活,这才是一家人过年的样子。我一个人闲着,很是没趣。”
正说着,就听里屋的麒儿哭了起来。水幽寒眼珠一转,“大哥,要不你就帮我们照看麒儿吧。”
“也好。”欧阳答应的一点犹豫都没有。
两人把麒儿抱出来,解开他的小被包一看,原来小家伙臭臭了。这下,水幽寒到不好让欧阳帮手。没想到欧阳一点不在乎,抢先给麒儿换了尿布,又将麒儿包好,就抱在怀里逗弄。水幽寒看他这些都做的有模有样,麒儿在他怀里,也很乖巧,张这小嘴,嘴角还流着口水,盯着欧阳手里的拨浪鼓。水幽寒也就放下心来,就让欧阳抱着麒儿坐到炕里。
就这样,三个人包饺子,一个人抱着小婴儿,听着远处不时传来的鞭炮声。
“小寒,我没让他们在院子里放鞭炮,就是怕惊吓了麒儿。”
“大哥,你总是替我们想的很周到。”
到了半夜,麒儿早已经睡的跟小猪一样,奶娘把他抱回了里屋。这边,小红在炕上摆了炕桌,四口人等着外面报时辰,听得一阵鞭炮齐响,就坐下来一起吃饺子。先是奶娘,一口从饺子里咬出枚铜钱,然后,小红、水幽寒、欧阳也都咬·到了铜钱。奶娘笑语,说大家这新年都会大吉大利。几人吃过了饺子,就各自回屋休息。次日就是元日,家家都要早起,拜祖宗、拜父母、拜亲朋。正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十三章 吊唁(上)
平静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过了初五,俗称破五,吃过了饺子,这过年的禁忌就少了很多。
这天水幽寒吃过午饭,有些困倦,就搂着麒儿在炕里小睡。忽听得外面隐约有人说话。听着似乎是奶娘在和一个妇人在轻声说话,水幽寒迷迷糊糊想起这人应该是单大娘,来送豆皮的。
水幽寒在欧阳家住着,时时送些个东西给下人,但凡使唤到这些人,也总有赏赐给他们。下人们见水幽寒待人和气,出手大方,又懂得体恤他们,因此都很爱亲近她们主仆三人。又因为水幽寒最喜欢吃豆腐、豆浆、豆皮这些个东西,几乎每日不可缺少,就介绍了镇上豆腐坊的单大娘,每天给水幽寒送货。除夕到初五这些天,她家也停了生意,今天才又开始做活了。
这个单大娘,水幽寒见了两次,是个有些富态的中年妇人,很是能说会道。听欧阳家的下人讲,单家是祖传的做豆腐的手艺,传到单大娘的男人这一辈,这手艺倒是学了十成,可是为人太过老实厚道,做这个豆腐房的生意,就有些不顺。
后来娶了单大娘过门。单大娘的脾气和她男人正好相反,过门数月,就生生压了她男人一头。她见她男人性格太过绵软老实,就把豆腐坊的生意接过来,让男人只管做豆腐,一切往来生意,与人交往都由她来掌管。单大娘为人最善交际,待人热情,也不失精明,豆腐坊的生意在她手里一日好过一日。
单大娘与奶娘年纪相近,过年时来送豆腐,看见奶娘剪的窗花十分精美,爱的不得了。奶娘就送了些给她,从此她来送豆腐,总会多给些,还喜欢找奶娘闲聊一会。
单大娘是这镇上老住户,对镇上人家琐事如数家珍。这些日子,水幽寒倒是间接听了不少邻里八卦。
“这王家也不知造了什么孽,怎么这些个事可都出在他家里了!”
“他家又出了事?”
“是啊,我是听我们邻居说的。他家有个儿子在王家做帮厨,说是大年初一,他们家又吊死了一个人。唉呦,可触了大霉头了。”
“怎么他家又死了人,死的是谁?”
“是个小丫头,叫小草的。原来是伺候那蔡三娘,也就是王家奶奶。说是她过年的时候还好好的,不知怎地,第二天就吊死在自己屋子里了。那些人又在她屋子里找到了半包砒霜,说是她毒死了王家奶奶。现在王家奶奶化成鬼来找她报仇,她就这么吊死了。”
一阵沉默。
“要说起来,这王家的头一个奶奶,那是顶好的一个人。可惜,过门后只生了个姑娘,没多久就得了痨病,在床上熬了两年就去了。这王管事就新娶了这蔡家的姑娘做填房。要说这蔡家的姑娘,除了相貌好些,哪点都比不得先前的奶奶。可王管事在别的上都精明,就是对这个女人看对了眼。哪怕这位奶奶说那太阳是方的,他都肯信。”
“可不是,我们奶奶不就差点让他们给害了。”
“你们奶奶本就是贵人,是有福气的,还有欧阳大夫这样的表哥给撑腰。可怜了丽梅那个苦命的女人啊!”
“丽梅是谁?”奶娘问。
“这都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丽梅是王家的一个丫头,当时也就十五六岁的年纪,长的清清秀秀的。她老子娘要给她哥哥娶媳妇,没钱,就把他卖给了王家。也是这丫头倒霉,那次蔡三娘不在家,王管事喝醉了,正赶上她去送茶,就让王管事给……糟蹋了。王管事酒醒了以后,打发了她一锭银子。可不巧被蔡三娘知道了,把这丽梅狠狠打了一顿,说她是狐狸精,想攀高枝。然后就打发她去刷马桶了,还时不时的去折磨她。”
“刷马桶?现在这蔡三娘没了,她应该能好过些吧?”奶奶又问。
“哪里好过,她连刷马桶的福气都没了,所以我说她命苦啊。这丽梅刷了几个月的马桶,就觉得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大,找了郎中一看,是怀了孩子了。她想这是那王管事的种,就去要找王管事。可王管事没找到,反是蔡三娘先得了信儿。先是一顿棒槌,又找了两个大汉把丽梅给……,然后就把人给扔到后巷。后来,还是街坊们看不过去,去给她收的尸。唉呦,这个惨那,一团血糊糊的肉流在地上。看到的人,没有不哭的。这姓蔡的女人,实在是太作孽了。”
“那丽梅的家人就这么算了?”奶娘声音有些哽咽。
“不这么算还能怎样。她家穷的接不开锅,哪有钱打官司。王管事给了她家一百两银子,他们就埋了丽梅,然后搬走了。唉,不过,这老天是长了眼睛的。这个小草,原来是和丽梅一起做活的,丽梅比她大,处处照应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