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9部分

唐史并不如烟-第9部分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无论杨广多不自在,这个太子还得接着当下去,而朝廷的布局也正朝着有利于杨广的方向发展。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六十一岁,杨广三十二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从“开皇”改成了“仁寿”,六十一岁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寿命了。

在宣布改年号的那一刻,杨广意识到,父亲老了,以前他在乎的只有工作,而现在似乎更在乎自己的寿命。想想也可以理解,四十不惑的年纪登基,六十一岁的年纪也该耳顺了,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寿命问题了,累死累活图什么呢?

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升任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做考虑,老皇帝杨坚有些累了。不过皇帝是终身制的,至于杨广哪天转正,还得问村长去。(笑话典故来自郭德纲的相声《西征梦》:开着直升飞机向一个村民问路:“大爷,美国怎么走?”“那谁知道,问村长去!”)

相比之下,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七十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

从表面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先生不高兴了,于是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七十名学生外,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骨白刺了,上哪说理去呢?



其实中国的大学传统还是源远流长的,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的时候,就设立有太学,这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那中国的大学历史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而杨坚先生制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正是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

其实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小笑话一则:一个人拿着枪问一个路人:“说,1+1等于几?”路人颤颤巍巍地说:“等于2吧!”拿枪人狠狠地说:“你知道得太多了!”“砰砰”两枪!)

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地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祥瑞这个东西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总之是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总之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然而就是在这么多祥瑞的忽悠下,杨坚还是觉得民心不稳,索性就把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让全国人民都变成文盲,就剩杨家一家明白人,其他都是糊涂蛋。这下国家就好领导了,到时农民就是想造反,连个造反的“反”字都不会写,看你怎么反。

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如当代很多农村墙上写的标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窝猪!”谨以此与杨坚先生共勉。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就在全国人民还在争论应不应该保留学校的时候,独孤皇后去世了。这一年是公元602年,独孤皇后五十九岁。

在成为皇后的姐妹中,独孤皇后是最长寿的,也是生前最荣光的。她伴随着丈夫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也曾在最危险的时刻进宫,向自己那个浑蛋女婿宇文赟拼命地磕头,用血流满面的代价保住了一家的平安。可以说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同时又是留下无数隐患的一生。



独孤皇后与杨坚总共育有五子,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在这些儿子中最不受待见的是杨勇,最受待见的是杨广。在独孤皇后的影响下,杨勇的私生活受到了父母的指摘,而杨广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最后夺嫡成功。在杨广被立为太子之后,独孤皇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只是她并不知道,她已经为大隋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这颗炸弹就是大隋皇室的子嗣问题。

按理说,在一夫多妻的体制下,子嗣一般是不成问题的,比如杨勇一鼓作气生下了十个儿子,女儿还没有计算在内。而夺嫡成功的杨广呢?终其一生,子女只有五人,对比唐朝皇帝动辄几十个皇子,杨广的子嗣太单薄了。当然并不是杨广无能,而是他不能,这一切都是独孤皇后惹的祸。

由于独孤皇后嫉妒成性,她的嫉妒范围不仅包括杨坚的小老婆群,还包括皇子的小老婆群,大臣的小老婆群,只要是小老婆生的孩子她都讨厌,所以前太子杨勇尽管有十个儿子,但是因为都是小老婆生的,所以独孤皇后对他的讨厌程度达到了十倍。

而杨广呢,他小心翼翼地迎合着母亲,凡是嫡出的,他百般呵护加以抚养,凡是小老婆怀孕的,要么人工流产,要么生下后处理掉,总之在他名下的儿子都是嫡出,因为这才符合独孤皇后的标准。

然而要命的是,到杨广夺嫡成功的时候,他的名下还是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杨昭,次子杨暕,按说有两个儿子做梯队也勉强够用,然而杨广的儿子梯队很快发生了变故。

大业二年,太子杨昭死了,杨广的名下只剩下杨暕和婴儿杨杲。没过几年,次子杨暕也出现了问题,他倒没死,不过自然生命保住了,政治生命却基本结束了。

老二杨暕以为自己是天然的太子,于是就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荒淫无度,结果没几年就被老爹弃用了。虽然杨暕是最长的一个儿子,然而在杨广的心里却给杨暕下了一个两个字的评语:不配!

杨暕遭冷落,而杨杲还只是一个长势喜人的幼童,这样大隋就没有太子了,以致到后来只能用皇孙镇守大兴和洛阳,皇帝子嗣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倘若当年没有独孤皇后的嫉妒成性,杨广能在工业化流水线上多生产几个皇子,或许隋朝的还不至于两世而斩,这不能不说是独孤皇后惹的祸。



对于杨广而言,独孤皇后去世,世上最爱他的那个人就去了。对于李渊而言,同样也是如此。这些年在姨妈的照顾下,李渊已经从千牛备身奋斗成谯、陇太守,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已经非常不易,这一切都是独孤姨妈所赐。

跪在独孤姨妈的灵前,李渊如丧考妣,这些年来姨妈对他的种种好历历在目,而他在心中也发誓,这一生,一定要誓死效忠姨妈一家,以报答姨妈的恩情。



人世间很多事情都会变,包括爱情,包括誓言。当时在场的人看着哭天抢地的李渊都被他感染,都为独孤皇后感到欣慰,然而,世事难料,十五年后,也是这个忠厚的外甥,吹响了埋葬隋朝的集结号。



人这一辈子,为谁辛苦,又为谁忙?

男人对自己应该悠着点

独孤皇后走了,杨坚也感到内心空荡荡的。独孤皇后从十五岁就嫁给了他,两个人一起走过了四十四个年头,尽管也有磕磕绊绊,尽管也有一怒之下离家出走的先例,但两个人的感情还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独孤皇后的有生之年,后宫的美女几乎没有机会,即使偶尔有,也是独孤皇后恩赐的。

皇后走了,失落的杨坚难过了一段时间,随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终于有了自由,这个自由就是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泡在美女堆里了。

对比起来,杨坚先生挺可怜的,四十一岁才登基当皇帝,六十二岁才得到了一个皇帝真正的福利:随心所欲。不过很快,杨坚先生就发现,不遇到成群美女,真是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

让杨坚先生体会到身体不好的美女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宣华夫人陈女士,一位是容华夫人蔡女士。两位夫人其实入宫已经很长时间了,只是等到主力独孤皇后退场之后,两位替补队员才升格成了主力,只可惜她们担当主力的时间也不长。

在美女的催化下,再加上年龄的原因,杨坚对国事已经没有以前上心了。在这几年里,他经常半年住在离大兴一百多公里外的仁寿宫,半年住在大兴。住在仁寿宫的时间里,就让太子杨广监国,这样基本是爷俩各当半年的家,当然大主意还是杨坚拿。杨广在自己负责那半年里主要处理日常事务,他知道:“爹不给,儿子不能抢!”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一样,在放权给太子的同时也不忘告诫太子:“朕不给,你不能抢!”



等待,等待,等待总有结束的那一天。

时间到了公元604年,兢兢业业一辈子的杨坚先生快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这一年的春天,按照计划,他将前往仁寿宫避暑,结果法术师章仇太翼居然出来阻拦。

什么世道,皇帝避个暑还得法术师同意?

杨坚避暑的态度很坚决,章仇太翼反对的态度也很坚决。双方摆事实,讲道理,摆到最后,章仇太翼实在没办法了,冷冰冰地扔出一句话:“陛下这次出去,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什么话?这不是咒皇帝吗?忍无可忍的杨坚大发雷霆,一指章仇太翼:“把这个人拿下,等朕回来再砍!”

然而杨坚先生没有等到砍章仇太翼的那一天,六个月后,他在仁寿宫与世长辞。值得称道的是,临终他还交代太子杨广:“把章仇太翼放了吧,他是对的!”



关于章仇太翼的记述尽管有些神乎其神,但在我看来,其实可以从中医的角度加以解释。法术师章仇太翼很有可能学过中医,而且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扁鹊的“望闻问切”已经被他熟练掌握。他判断杨坚可能回不来,很可能是从气色上判断的,这就是中医里面的“望”。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扁鹊见蔡桓公》有明确的描述。总之像扁鹊这样的神医可以从气色上看出患者的病情,并且把病情分为两类:“有病但有药可医”,“有病已经无药可医”。

总结下来,章仇太翼可能已经判断出杨坚是“有病但有药可医”,但是由于这个病涉及皇帝的私生活,他又不能说。或许在他看来,只要适当用药,暂时远离美女,杨坚先生还是有药可医的。只可惜,忠言总是逆耳,在后宫美女这些药引子的催化下,杨坚先生终于无药可医了,所以说男人不能总是对自己狠一点,关键时还要悠着点。

据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坚曾经感慨:“倘若独孤在,我不至于到这个地步!”(使皇后在,吾不及此。)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出来浪的,迟早也是要还的。

迷案,迷案

迷案,永远的迷案,中国的大历史就是由一串串迷案连接而成,当世的人看不透,后世的人更看不透,以至于蒋介石在1926年的日记里也曾写下这样的语句:历史无事实,事实绝不能记载也。知我者其唯鬼神乎?

或许,也只有鬼神能解释清楚,到底在隋文帝杨坚驾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宋太祖驾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康熙帝驾崩的时候发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