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264部分

唐史并不如烟-第264部分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史朝义放弃洛阳后,仆固怀恩率军挺进洛阳和河阳,时隔三年,洛阳终于再次光复。然而,光复并不等于幸福,洛阳百姓等来的是两场噩梦。第一场噩梦的制造者是回纥人。回纥士兵按照合同约定准时开抢,这一抢,抢得满目疮痍,死者过万,大火连续十几日不熄。回纥兵走了,朔方兵团和神策军来了。洛阳百姓以为迎来了自己的队伍,没想到,对方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给洛阳、郑州、开封、汝州盖上了一个戳:匪区!洛阳百姓的第二场噩梦拉开了帷幕。开抢!这一抢,历时三个月。三个月后,家家户户都在品味一个成语——家徒四壁,能抢的都被抢走了,什么都没剩下。就连身上的衣服,也被扒光了,最后老百姓提前进入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直接用纸把身体裹起来!宁做盛世鬼,不做乱世人。身处乱世的人们,你们的名字叫做苦难。

穷途末路

失去洛阳,史朝义便成了流浪狗,虽然苟延残喘,但已时日无多。史朝义从濮州渡过黄河,心里还惦记着卷土重来,然而,来不及了,仆固怀恩父子已经如同牛皮糖一样粘了上来,怎么甩也甩不掉。仆固怀恩先进攻滑州(河南滑县),不费多少周折攻克,乘胜追击,追到卫州,再一次把史朝义打得灰头土脸。就在史朝义心灰意冷时,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大将田承嗣率领四万大军前来会师!史朝义顿时平添了与唐军决战的勇气。只可惜,平添的勇气也是有保质期的。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没有让史朝义的勇气保持多久,一场激战就将史朝义的勇气打没了,顺便将史朝义的残军驱逐到了昌乐(河南南乐县)东部。史朝义不甘心就此失败,又调集魏州兵团参加,结果还是一样——惨败!战争发展到这一步,史朝义的“大燕帝国”再也挺不住了,一头栽进崩溃的深渊。在史朝义还在负隅顽抗时,“大燕帝国”的官员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向唐军投降。

在这股投降风潮中,史朝义任命的邺郡节度使薛嵩(薛仁贵的孙子)举相州、卫州、洺州、邢州投降,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举恒州、赵州、深州、定州、易州投降。史朝义手中的筹码本就不多,现在更是所剩无几。

顾不上理会投降的节度使,史朝义一路跑到贝州,在这里他与自己的两位“节度使”会合。这次会合云集了三万大军,史朝义又看到了翻本的希望。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史朝义孤注一掷率领三万大军向追击的唐军反扑,如果能够取胜,乘胜追击进而彻底翻盘犹未可知。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仆固不给机会。史朝义率领三万大军反扑,一下掉进了仆固的埋伏,三万大军拼死突围,总算突出了包围圈。史朝义刚想喘口气,回纥军到了,史朝义彻底悲剧了。在唐军和回纥军的联合攻击下,三万大军很快拼光了,史朝义再次成了光杆司令。筹码输光,史朝义只能继续流浪,一路向北逃到了莫州(河北任丘),暂时喘一口气。一口气还没喘完,仆固怀恩的部队追了上来,莫州立刻成了围城。史朝义面前只剩下两条路,一条路是在莫州死守,一条路是突围前往范阳调兵。前者是死路一条,失去号召力的史朝义注定等不来援军,只能在莫州等死;后者看起来还有一点希望,毕竟镇守范阳的是史朝义亲自任命的李怀仙。

史朝义在两条路之间犹豫不决,因为两条路都有风险:第一条路虽然前景堪忧,但毕竟暂时安全;第二条路虽然看起来有希望,但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而无,一旦范阳军队调不出来,连莫州也回不去了。大将田承嗣看出了史朝义的犹豫,便对史朝义说道:“情况紧急,只能陛下亲自到范阳调兵回救莫州,末将愿意在这里坚守,等待陛下救援!”史朝义凝重地点了点头,眼下只有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史朝义饱含期许凝视着田承嗣:“老田,莫州城就交给你了!”田承嗣悲壮地点了点头:“陛下,您就放心吧。”事不宜迟,史朝义挑选出五千精锐骑兵从莫州城北门突围而去,把莫州城放心地交给了田承嗣。史朝义以为田承嗣靠得住,却没有想到,如果田承嗣靠得住,母猪也会上树。史朝义前脚出城,田承嗣后脚便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田承嗣投降让史朝义损失惨重,不仅莫州城丢了,连母亲、妻子、儿子一块都丢了,田承嗣把这些人当成了送给唐军的见面礼。莫州的围城一下子解开了,仆固留下一部分兵马镇守莫州,自己亲自率领三万大军追赶史朝义,追到归义(河北容城),两军遭遇。士气低落的史朝义自然不是仆固的对手,一阵纠缠之后,仓皇逃去,继续往范阳赶路。

一路上,史朝义把宝押在了范阳节度使李怀仙身上,只要能从李怀仙那里调出兵马,“大燕帝国”还有回旋余地,不然,只有死路一条。留给史朝义的注定只有死路一条,就在他押宝李怀仙的同时,李怀仙已经偷偷地向唐军投降了!史朝义对这一切却浑然不觉。史朝义一行来到了范阳县(河北涿州)城门下,镇守范阳县城的是兵马使李抱忠,他奉李怀仙的命令率三千兵马在这里镇守。城门下,史朝义收到了李抱忠的见面礼——闭门羹。史朝义一下子愣了,难道范阳也背叛我了?左右在史朝义耳边小声提醒,唐军追兵马上就到,陛下得抓紧时间。史朝义紧张地回望一眼,然后派人去通知李抱忠:“大燕帝国”皇帝史朝义把大军留在莫州,自己亲率轻骑兵前来调兵,请将军注意君臣之间的大义!史朝义如此说是想用君臣大义约束李抱忠,让他尽快打开城门迎接。其实,这一切都是徒劳,如同一个小偷提醒另一个小偷注意素质,鬼都不会搭理你!

君臣大义?

李抱忠差一点喷了出来!

你们父子俩早已破坏了君臣大义,你还有脸跟我提君臣大义!

李抱忠站在城楼上对史朝义朗声说道:“上天不保佑大燕帝国,结果让唐室复兴。如今我们已经归顺唐朝,怎么可能再次反复。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不想用诡计对付你们,你们还是早点找地方自保吧。另外,田承嗣肯定已经投降了,不然,唐军怎么可能追到这里来!”

李抱忠一席话如同一盆凉水,将史朝义从头浇到脚,不仅范阳调兵的计划落空,莫州他也回不去了。史朝义呆呆站在原地,恐惧占据了内心,这时他已经不再奢望进范阳县城,只想先吃顿饱饭。史朝义几乎用乞求的语气对李抱忠说:“我们从早上到现在还没有吃饭,难道不能请我们吃顿饭吗?”李抱忠停顿片刻:“哦,这个不难!”不一会儿工夫,李抱忠命人将饭摆在了范阳县城东面,史朝义看到了久违的饭菜。史朝义刚准备食用,就看到士兵三三两两一起过来向他辞行,一问才知道,人家是范阳人,到这里就到家了,就此辞行,再也不给你史朝义打工了。史朝义心中一阵凄凉,却也无可奈何,树倒猢狲散,他哪里拦得住去意已决的猢狲。等史朝义吃完饭一回头,曾经的五千骑兵只剩下几百,而且都是胡人骑兵。叹息一声,史朝义上马而去,他要继续寻找自己的避难之所。史朝义向东到了广阳(北京西南良乡镇)城下,依旧吃了闭门羹,史朝义无奈,只能向北,准备投奔契丹或者奚部落。这时,追兵追了上来。率领追兵的居然是史朝义当年最信任的李怀仙!天下之大,已经没有史朝义的容身之所。放眼望去,史朝义看到了一片树林,他顿时明白了,他的归宿就是一棵大树的枝头!在一棵大树的枝头上,史朝义自缢身死,结束了自己战斗的一生。

史朝义身死,标志着由安禄山引发的安史之乱正式结束,这场战乱从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开始,到公元七六三年正月结束,时间跨度为八年。

八年中,大唐王朝换了两茬皇帝,从李隆基到李亨,再从李亨到李豫。祖孙三代手忙脚乱忙活了八年,终于将安史之乱的战火扑灭,遗憾的是,李隆基、李亨没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安史之乱结束,只能带着遗憾入土为安。

八年中,山河破碎,王朝蒙尘,百姓遭难,生灵涂炭,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伤痕累累,遍体鳞伤,从此不可阻挡地走上了下坡路。

八年中,所谓的皇位在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手中如击鼓传花般传递,他们都以为自己抢到了幸福,到最后却发现,抢到手的是一场场灾难。

八年中,安禄山、史思明误了王朝,误了百姓,也误了他们自己。

原本,他们都可以在范阳做快乐的猪,他们却选择了当痛苦的苏格拉底,造化弄人,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扭曲,于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也没当成,最后只能当痛苦的猪了!

情何以堪!

何苦来哉!

诗人命运

公元七六三年正月三十日,史朝义的头颅(被李怀仙割下)被送到了长安,皇帝李豫长出了一口气,这下可以祭告祖庙:安史之乱平息了!朝廷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远在蜀郡的杜甫得到喜讯,顿时诗兴大发:

忽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历史有时总是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李白、杜甫这两位不世出的大诗人都碰巧经历了安史之乱,不知道对于他们个人而言,究竟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

李白参与了永王李璘的创业,杜甫也曾短暂地在李亨手下效力,所不同的是,李白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没能看到安史之乱的结束,不然我们就能看到李白关于“忽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的诗作。

传统的历史总是习惯宏大叙事,而我更愿意关心在历史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比如安史之乱中诗人的命运。

李白的命运在前面已经写过,这里用一点篇幅交代一下安史之乱前后的杜甫。

让我们从天宝十三载说起!

天宝十三载十月(公元七五四年),一直不得志的杜甫终于得到一个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管军械库的小官,品级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这一年杜甫四十二岁。

在大老粗军人呼来喝去声中,杜甫平静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那些军汉只把他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半老老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眼前站着的其实是一个名垂千古、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大诗人。

别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杜甫不再在意别人的语气和目光,对于现在的日子他知足了,最起码不用上山采草药,然后再沿街叫卖。

俸禄积累了一个月,杜甫意识到该到奉先看看老婆孩子了,积攒下的俸禄可以为孩子们改善一下伙食,让久别的肉味再次回到孩子们的味蕾之中。

天宝十三载十一月,杜甫从长安出发前往奉先。他在夜里出发,长安凛冽的寒风把他吹得瑟瑟发抖。

在杜甫启程的同时,开元、天宝盛世走到了顶点,到这时大唐王朝总计九百零六万户,人口五千二百万,用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话说,“鲜花锦簇,烈火烹油”。

旅途中,杜甫路过了骊山,他向骊山上皇帝的行宫看了一眼。他知道此时此刻皇帝和贵妃正在温柔乡里,而他则在寒风中连夜赶路。

满怀希望,杜甫赶到奉先,他期待着妻子儿女的笑脸相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