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253部分

唐史并不如烟-第253部分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十万唐军惊了,五万叛军也惊了。惊慌之中,六十万唐军往南跑,五万叛军往北跑,不一会儿工夫,人都跑光了,只留下满地的兵器和辎重。

这场无厘头的奔跑对唐军而言损失巨大,九个节度使中,除了李光弼、王思礼将所属部队全建制带回外,其他节度使都是损兵折将,包括名气最大的郭子仪。

郭子仪部队战前有战马一万匹,现在只剩下三千匹,另外还有十万件兵器遗弃殆尽。损失惨重的郭子仪总算还保持了名将风度,尽管慌乱,但头脑依然清醒,他果断地毁掉了河阳桥,然后准备退保洛阳。然而,洛阳也保不住了,士兵、百姓已经被兵败的消息吓破了胆。兵败消息传到洛阳后,洛阳官员和百姓便开始往城外跑,一直跑到洛阳城外的山谷藏身。相比之下,有两位官员跑得更彻底:东京留守崔圆一口气跑到二百二十公里以外的襄州;河南尹苏震则一口气跑到三百公里以外的邓州。身体真好!洛阳守不住了,郭子仪只好引兵退到了河阳、缺门一带,其余八个节度使率领部队返回各自战区。从公元七五八年冬天,到公元七五九年春天,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前后整整围了四个多月,结果被一场沙尘暴搅得功亏一篑。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惊慌失措的九大节度使都以为唐军输了,其实唐军并没有输,因为唐军在跑,史思明也在跑,而且一竿子跑到了河北沙河。

我查了一下从河南安阳到河北沙河的直线距离,两者之间火车里程为八十八公里,这就意味着,当郭子仪他们向南狂奔的时候,史思明在向北狂奔,而且一下跑出了至少八十八公里。

这本是一场没有胜负结果的战争,只是郭子仪他们以为自己输了,最后他们真的输了。

安庆绪的末路

被沙尘暴刮得晕头转向的史思明一路向北狂奔,心中充满恐惧,不过他还是留了一个心眼,他向刚才战斗过的地方派出一支侦察部队。没过多久,侦察部队回来了:“大王,唐军都跑了!”史思明长出了一口气:“哦,都跑了,那咱们回去。”在沙河,史思明集结了自己的队伍,然后调头返回了邺郡,全军驻扎到邺郡城南。如果唐军也能派出一支侦察部队,或许提前返回邺郡的就是唐军,只可惜,九大节度使各自为政,都不负责,最后只能接受功亏一篑的结局。邺郡城下,往日的热闹早已不见,六十万唐军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不会说话的粮食。安庆绪打开城门一看,喜上眉梢,他让人把唐军的粮食收拢到一起,一统计居然有六七万石之多。这下发财了,能吃顿饱饭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安庆绪同样认可这句话。手中有粮的安庆绪召来孙孝哲和崔乾祐商量,经过商量,三人达成共识:取消当初以皇位相让的承诺,关闭邺郡城门,把史思明拒之门外。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本来是个好主意,至少能让安庆绪多活几年。然而好主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众人对安庆绪说:“邺郡城靠史王才得以保全,今日怎么就这么背弃史王呢?”安庆绪被问得哑口无言,索性装起了糊涂,不接话茬。眼看安庆绪装糊涂躲在邺郡城不搭理自己,也不兑现“礼让皇位”的承诺,史思明也装糊涂,他既不跟安庆绪主动联系,也不南下追击唐军,每日只在自己的大营里犒赏将士,丝毫不提邺郡城的事。

史思明并不是真糊涂,他的心里真有打算。在史思明看来,安庆绪已经日薄西山,他的内部一定会起变化,自己只须静心等待,就一定能抓住安庆绪的破绽。

果不出史思明所料,安庆绪阵营中真有人动了活心眼。心思活络的是“宰相”张通儒和“中书侍郎”高尚。张通儒和高尚对安庆绪说:“史王远道而来,臣等应该去参见以表谢意!”话说得都是一切为公,事做得却是一切为己,张通儒、高尚所谓的“拜谢”其实是给自己提前准备后路,以防万一。安庆绪知道张通儒、高尚的心思,但他已经拦不住了,只能大方地表示:“你们随便,愿意去就去!”

张通儒、高尚要的就是这句话。出了安庆绪的“皇宫”,便进了史思明的大营。史思明何等精明,他马上热烈接见了两位,热情招待之后,还让他们满载而归。

史思明本以为张通儒、高尚回去会说动安庆绪来见自己,然而整整三天过去了,安庆绪还是没来,连封信也没有。史思明决定再给安庆绪加把火。这一回史思明动用的棋子叫安太清,身份是安庆绪手下的将军。史思明秘密召见了安太清,教给他一套说辞,让他回去说服安庆绪。安太清领命而去,不久,效果出来了。安庆绪绷不住了。连日来,张通儒、高尚、安太清不断游说安庆绪,让安庆绪不胜其烦。

这时,安庆绪也看清了自己的现状,以他的实力,根本无法跟史思明耍无赖,他还得老老实实兑现承诺,把“大燕皇帝”的皇位让给史思明,不然,这个坎他过不去。

安庆绪命安太清替自己给史思明写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上,他自称“臣”,请史思明解除铠甲进入邺郡城,到那时,他双手将“大燕皇帝”玉玺献上。

奏疏到了史思明手里,史思明心里乐开了花,不过脸上还故意装作一脸严肃:“何至于这样啊!”压抑着内心狂喜的史思明将奏疏在诸将中传阅,正传阅着,口号声此起彼伏:“万岁,万岁,万岁。”史思明暗暗对自己说,被呼“万岁”的感觉真好。尽管心中狂喜,史思明依然不动声色,他要趁机给安庆绪挖一个坑。史思明亲手给安庆绪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并没有称呼安庆绪为“臣”,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愿我们结为兄弟之国,互为屏障,互相支援,与唐朝成三足鼎立之势,并立于世。至于你尊我为帝,向我称臣,绝不敢当!热情洋溢的信送到安庆绪手中,智商有限的安庆绪被深深地感动了,二大爷,太讲究了!安庆绪被感动冲昏了头脑,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了史思明的陷阱。安庆绪给史思明回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要求与史思明歃血为盟。智商不高的安庆绪可能武侠小说看多了,他以为歃血为盟就能让每个人遵守自己的誓言。殊不知,任何盟誓都只是一个形式,本身并没有意义,真想遵守承诺,不在乎形式,不想遵守承诺,再神圣的形式也没有用。要命的是,安庆绪偏偏认为形式有用。

追求形式的安庆绪率领三百骑兵到了史思明的大营,一步一步走进了史思明的陷阱。安庆绪和四个弟弟一起被引到了史思明所在的庭院,安庆绪环顾四周,他发现所有的士兵都已经严阵以待。仪式够隆重的!安庆绪对着史思明下拜道:“臣没有能力担负大任,致使两京失守,自己还久陷重围,不料大王因为太上皇(安禄山)的缘故,长途奔袭前来解救,使臣得以复生。臣即便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大王的恩德!”安庆绪说这番话,其实就是跟史思明客套一下,他心里惦记的是“歃血为盟”。安庆绪满心以为史思明也会跟他客套一下,然后举行盟誓仪式。没想到,史思明突然翻脸,怒喝道:“丢失两都,不值得一提。你身为人子,却杀父夺位,天地不容。今天我要替太上皇讨贼,岂能接受你的谄媚!”安庆绪顿时明白了,什么叫翻脸比翻书还快。接下来,安庆绪听到了令他肝胆俱碎的一句话:“推下去,斩!”我们不是说好歃血为盟吗?傻孩子,逗你玩呢!安庆绪被推了出去,陪同他被斩的还有他的四个弟弟,以及他的政府高官高尚、孙孝哲、崔乾祐,他们的结局都是一刀两断。

相比之下,从小想做大事的高尚就没有严庄高明了,人家严庄一看形势不妙,果断解套离去,而高尚却跟着安庆绪一起跌停,然后被深度套牢,最后遭遇了摘牌的厄运。

人比人,气死人!

仔细一算,从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范阳起兵开始,安禄山、安庆绪父子折腾了三年多的时间,安禄山“开创”了大燕帝国,却仅仅当了一年皇帝,安庆绪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也不过当了两年皇帝,现在接力棒交给了二大爷史思明。

如果人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估计所有人都会避开这个死亡接力棒,包括心比天高的安禄山、史思明,只可惜没有。于是,无数人蜂拥而上,他们以为抢到了宝贝,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根死亡接力棒。

安庆绪一页就此翻过,接下来一页属于史思明。

斩完安庆绪,史思明勒兵进入邺郡城,他摇身一变成了这里的主人。

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全部士兵,然后打开府库当起散财童子,经过一阵滥赏,以前所有姓“安”的东西,都改姓“史”了。

公元七五九四月,史思明在范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顺天”,封妻子辛氏为皇后,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范阳定为国都。

是时候唱一出大戏了,史思明暗暗对自己说!





第十三章 棋逢对手




分水岭

史思明正春风得意,唐朝境内,两位节度使正在暗自叹息。淮西节度使鲁炅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郁闷无以复加。邺郡大战时,他被流箭射中,然后不打招呼便退出了战斗,他一退导致六十万大军惨败。更令他难堪的是,撤退路上,九大节度使麾下士兵都有烧杀抢掠纪录,相比而言,他的士兵最为严重。鲁炅不断叹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就在鲁炅内疚万分时,他又听到了进一步消息:郭子仪率军回到黄河北岸集结,李光弼率军全建制返回太原。鲁炅内疚到了极点,哎,看看人家!又气又恼的鲁炅最终没有迈过这道坎,一狠心,自己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六岁。鲁炅的离去,是因邺郡大战而去的第二位节度使,第一位是在军中病逝的李嗣业。鲁炅之后,又一位节度使因邺郡大战落马了,这个人居然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他被人打了小报告。打小报告的不是别人,正是死太监鱼朝恩。

鱼朝恩此前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就是因为他的阻拦,让李光弼没能下成牵制史思明的活棋,现在邺郡大战失败,鱼朝恩想找一只替罪羊,选来选去,郭子仪最合适。

鱼朝恩选郭子仪可谓一箭多雕:第一,他本来就讨厌郭子仪,觉得郭子仪出风头太多;第二,郭子仪当替罪羊,就能推卸自己的责任;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郭子仪功高震主。

久在李亨身边,鱼朝恩知道李亨心思,虽然郭子仪是中兴名将,但李亨对郭子仪忌惮得很,不然,邺郡大战不会不设主帅,导致群龙无首。小报告打到李亨那里,效果立现,李亨马上征调郭子仪从洛阳返回长安,另有任用。(注:史思明没有趁势攻打洛阳,郭子仪当时率军驻守洛阳)调令传到洛阳,郭子仪叹息一声,假的,什么都是假的。回想当年两京刚光复时,郭子仪率军返回长安,李亨握着郭子仪的手激动地说:“朕的家国,你有再造之功”。声犹在耳,境遇却已天壤之别。叹息过后,郭子仪把失落深埋在心底,多年历练早已让他养成凡事不动声色的本领,他从容应对,“欣然”领命。郭子仪淡定,手下士兵却不淡定,听说郭子仪要征调回京,将士们都哭了,他们拦住郭子仪和传旨宦官,强烈要求郭子仪留下。郭子仪依然很从容,他对士兵说:“我只是给传旨的宦官送行,我并不走!”众人信以为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