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12部分

唐史并不如烟-第112部分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

此时李世民其实得到了一个釜底抽薪出奇制胜的建议,提出建议的正是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说道:“高句丽倾全国之兵前来抵抗,平壤的兵力肯定很弱。我想亲率五千精兵,直接攻打平壤,那面前的十万高句丽兵不战而降。”

精兵五千,直扑平壤,这就是李道宗出奇制胜的奇袭建议。倘若李世民能够采纳,远征高句丽的结果就会被改写,然而这个奇思妙想被李世民错过了,他居然没有批准。

一生善于出奇制胜的李世民为什么会错过这个大计谋呢?根源就在于这一次他想求稳。五千精兵奇袭平壤听起来不错,然而执行起来必定风险重重,而这一次李世民是惨败不起的,他手中的王牌原本就不多。

由于兵力的捉襟见肘,奇袭平壤计划胎死腹中,李道宗也不敢坚持,只能将遗憾埋在心中,集中精力应对眼前之敌。

现在十五万高句丽大军已经在唐军的诱导下进抵安市城东南八里安营扎寨,高句丽与靺鞨兵连营达四十里,阵势咄咄逼人。

然而最多的兵在李世民看来也只不过是饺子,只是用来包的而已。李世民火速的将手下三万机动部队进行了调配,李世勣率领一万五千步骑兵在西岭构筑阵地,正面迎击高句丽兵;长孙无忌率精锐士兵一万一千人从山北狭谷迂回出击,冲击高句丽兵后卫部队;李世民自己率步骑兵四千携带战鼓旗帜,登上北山,全体以战鼓号角旗帜为号,一起发动攻击!

调配停当后,李世民又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忽悠高延寿,一件事是安排明日受降。

李世民派使节对高延寿说道:“因为你们国家大臣作乱,我特地前来问罪。本不想打仗。可是进你的边境后,你们一粒粮食都没供奉,所以才拿下几个城池教训你们一下。”大国天子说话就是霸道,同时又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给你一种既可和又可战的烟雾弹。而高延寿也在不经意中被这个烟雾弹给迷惑了,他居然有一点相信了,表现是戒备竟有所松弛,这一松弛可要了亲命。

忽悠完高延寿,李世民还不忘交代有关官员,赶紧在行宫宝殿旁边搭建受降帐篷,后天中午就要用了,急活。



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决战开始。

最后高延寿发现自己上当了,大唐皇帝居然说话不算话,不是说不打吗,不打怎么还让李世勣构筑阵地了,这分明是打的架势啊,太不讲究了。

就在高延寿准备下令发起攻击时,李世民的战鼓先敲响了。长孙无忌大军从山北进军扬起的灰尘告诉李世民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而西岭的李世勣早就严阵以待。李世民一声令下,战鼓齐鸣,号角连天,三万唐军发起了对十五万高句丽军的冲锋。

人顺的时候连老天都帮忙,这一战又证明了这一点。

在唐军发动进攻的同时,天际电闪雷鸣,夏雷阵阵,闪电交加,而此时有一白盔白甲的怪物仿佛从天而降,挥舞着兵器向高句丽士兵的阵营杀了过去。

我的天啊?这是神,是人,还是鬼呢?

高句丽士兵不由自主的向后败退,三万唐军趁势向高句丽军大营扑去,前后夹击。此时高延寿才想起分兵抵抗,然而已经来不及了,阵营已经大乱,混乱中的十五万大军分崩离析,各自为战,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这一战高句丽兵阵亡两万余人,伤者无数,高延寿集合残兵靠山扎营想要顽抗到底,然而这个想法也成了奢望。

李世民指挥手下各路兵马将高延寿的残兵团团围住,根据事后统计,此时高延寿的残兵还有三万六千八百人,其余的十多万士兵要么阵亡,要么逃亡,总之指望不上了,而雪上加霜的是,长孙无忌率领一部分士兵切断了附近的所有桥梁,想要撤退?插两翅膀吧!

暂且不管高句丽人的翅膀,先来说说那个白盔白甲的怪物。这个怪物不是神,不是鬼,而是人,一个青史留名至今不衰的大唐名将,他的名字叫薛礼,薛礼这个名字还有点陌生,那就再说他另外一个名字,薛仁贵,三箭定江山的薛仁贵。

没错,这个怪物正是薛仁贵,远征高句丽正是薛仁贵军事生涯的起点,也是这位名将起飞的地方。实际上薛名将在战前的身份就是普通老百姓,他是自愿来到远征军中效力,为的就是博取日后的富贵。临行前,他对自己的妻子说道:“放心吧,此行一定成功,一定会赢得日后的富贵!”

薛名将说到做到,他怪异的装扮为唐军赢得了胜机,也为自己迎来了一生的转机。李世民在北山高处看到了这个怪异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触动了他的好奇心。

这次接见为薛仁贵的戎马生涯起了个好头,爱才心切的李世民直接擢升白丁薛仁贵为游击将军,从今以后你就是从五品官员了,享受副厅级待遇。

从此薛仁贵成为李世民重点培养的青年将领。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一番话:朕诸将皆老,思得新进骁勇者将之,无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第二天,也就是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李世民设想中的受降仪式正式开始,刚刚搭好的受降帐篷马上派上了用场,一分钟都没有耽误。

高延寿和高惠真两个败军之将率三万六千余名士兵向李世民投降。为表诚意,高延寿一干人等膝行(膝盖跪地)爬到李世民的面前,请求宽恕。秦末诸强拜见项羽时用上了膝行重礼,现在高句丽降将对李世民也用上了。

对于高句丽降将,李世民既保持着大国皇帝的风度,也保留着咄咄逼人的锋芒,指着高延寿等人说道:“你们东夷小族跳梁小丑,打起仗来还不如老头,现在还敢与我打仗吗?”

死一般的沉静,无人应答。

此战唐军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铠甲一万领,收获颇丰。

然而缴获容易处理,降兵却难处理,该如何处理这三万多降兵呢?李世民给了这三万余人三条路,只是这三条路是李世民指定的,降兵只有认命,没得选。



高延寿以下三千五百名酋长,加授武职散官,押往长安;

余下所有高句丽士兵全部释放;

三千三百名靺鞨部落士兵,全部坑杀!谁让你们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竟敢跟大唐作对。



三万余名降兵片刻间都受到了处置。出国的出国,回家的回家,坑杀的坑杀,自此十五万高句丽援军尘埃落定,再无痕迹。

在十五万大军兵败的传染下,安市城周边的后黄城、银城守军纷纷弃城而逃,并且把逃跑的风气传染了下去。从安市城往外数百里内已无人烟,唐军要想进攻平壤,就需要先通过数百里无人区。

此时的李世民先不去想无人区,他的目光集中在眼前的孤城安市城上,他不相信这座孤城能挡住他的刀锋,更不相信这座孤城会是他解不开的死结。不会,绝不会,李世民的征战史上没有死结。



其实对于安市城,李世民是有考虑的。早在攻克辽东城之后,他就把安市城提上了议事日程,一向讲究变通的李世民听闻了安市城守将的事迹,他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他甚至动了绕过这块骨头的念头,然而这个念头却被李世勣给打消了。

此时镇守安市城的高句丽守将叫杨万春,是一个性格刚烈的主,权臣渊盖苏文夺权之后,命令高句丽境内各城向自己表忠心,诸多城市纷纷响应,唯独杨万春镇守的安市城对渊盖苏文的命令置若罔闻,压根没有搭理。气恼之下的渊盖苏文派兵对安市城进行了攻打,然而没想到,杨万春镇守的安市城针扎不进,水泼不进,渊盖苏文干瞪眼没办法,只能任由杨万春继续镇守安市城,以后再找机会慢慢收拾他。

正是基于杨万春镇守安市城,李世民才想到了迂回作战的办法。在他看来,不必急于拿下安市城,完全可以绕过安市城先攻打建安城,等攻打下建安城之后再回军包围安市城。如此以来,安市城就处于唐军的完全包围之中,就算打不下,围也把它围死了。

遗憾的是,李世民这一跳跃性战略思想被李世勣给否决了,因为李世勣觉得这太冒险。李世勣说道:“建安在南,安市在北。我们的军粮都在辽东;现在越过安市去进攻建安,要是被人截了粮道,又该怎么办?不如先去攻打安市,然后再打建安。”

跳跃的李世民遇上了步步为营的李世勣,很难说谁对谁错,以往很有自己主见的李世民这一次没有坚持,他认同了李世勣的说法,说道:“任你为将军,用你的计谋,但是不要误了我的大事。”

然而该耽误的还是耽误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跳跃是对的,李世勣的步步为营是错误的。安市城城险兵精,绕过容易,攻取却难上加难,而偏偏李世勣就与安市城较上了劲,这一较劲就让李世民又一次与胜利擦肩而过。



安市城下,唐军重重包围,双方进入胶着状态,高句丽守军在守城的同时还用上了无成本的防守武器——谩骂,漫无边际的谩骂让唐军愤怒到了极点。

高句丽守军很有眼色,很会挑时候,专等李世民出现的时候大肆谩骂。他们未必认识李世民,但他们认识唐朝皇帝的旗帜,只要皇帝旗帜出现,就是他们大肆谩骂的开始,绵绵不绝,层层叠叠。

谩骂之下,李世民怒不可遏,气火攻心,恨不得将安市城一口吞下,一旁的李世勣看出了皇帝的愤怒,当即提议: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准奏。

这一次,李世民和李世勣这对君臣过了嘴瘾,却犯了兵家大忌。兵家围城讲究“围师必阙”,也就是说围城时不要把城彻底围死,要给里面的人留下所谓的突围缝隙,有突围缝隙存在,被围的人就不会殊死搏斗,而会在生存欲望促使下选择突围。而突围时,正是围城部队对之实现有效打击的时机。

现在李世民和李世勣恰恰相反,他们把城围死了,而且把城里人的生路全断了,城破之日就是城中男子集体被坑杀之日,还有比这更差的结局吗?没有!既然死守是个死,城破也是个死,那么不如死守到底,总比平白无故被坑杀好的多。

城险兵精,众志成城,安市城之战已经进入死局。

此时唐军阵营中有两个人站了出来,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这个建议被采纳,唐军远征高句丽的战局依然有可能做活。

提出建议的是高句丽降将高延寿和高惠真,两人说道:“我们既然已经委身于大国,就不能不拿出我们的真心实意,期望天子能早日建立大功,我们也能与妻子团聚。目前安市城守军为了保护家人,个个奋勇作战,安市城一时半会不容易攻下。我等率十余万大军都败在唐军手下,高句丽国内更是闻风胆寒,现在乌骨城(辽宁省凤城市)守军都是老弱残兵,不能坚守,如果唐军发兵攻打,早上到晚上就能攻克。其余当道的小城,必定望风而逃,这样唐军一路收集沿途的粮草,一路向前,平壤必定守不住了。”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高延寿和高惠真的话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李世民能够采纳,此次远征高句丽或许可以以胜利收场,然而李世民偏偏没有采纳,只能再一次与胜利错过。

其实,听完高延寿和高惠真的话,李世民动了心,多数随行官员和将领也动了心,官员们甚至建议召回张亮的那部分军队合兵一处,进攻乌骨城,进而进攻平壤。

几乎所有人都动了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