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传-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锉本芏骼从拥鹊染低贰D帷⒚趸岬木低访辉诘缡由铣鱿郑虼说缡庸壑诼┨矫蠖牡谝痪浠埃骸拔颐枪餐睦吓笥呀槭背ぃ刹辉蕹晌颐羌姘 薄2月27日晚间,经国阅读通讯社报导上海公报。有关台湾的关键段落是:美国认知到台湾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都声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此一立场没有异议,它重申它的利益在于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行以和平方法解决。有鉴于此,它重申其最终目标是把全部美军及军事设施撤离台湾。同时它将在区城紧张局势减低的情况下,逐步减低其驻台部队及军事设施。
虽然美方的声明没有明白宣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所宣示的意义是相等的。尼克松由上海飞回美国,主管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葛林(Marshall Green)和基辛格的助理何志立,衔命到台北向台湾领导人简报访问经过。经国虽然与美方代表有亲切、冗长的谈话,蒋介石却“没时间见他们”。蒋经国出奇的镇静。他没有责备美方,但是强调只要“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国军事援助持续,他就“不太困扰”。 根据经国日后的说法,美方向他担保,美国打算寻求与北京关系正常化,这并不代表要建立外交关系。可是美方代表坚称,他们只是告诉蒋经国,美、中(华民国)政治关系将会持续下去。
上海公报发佈之后,各方开始猜测,台湾现在是否会打苏联牌,台北“外交部长”周书楷被赫斯特报社记者问到这个可能性时,表示“中华民国”不排除“与魔鬼握手”。周书楷表示,台北和莫斯科之间可以举行类似华沙会谈的接触。于是乎,谣言四起,有一个说法是,蒋经国有意把澎湖出租给莫斯科,做为海军基地。 《中国时报》发行人余纪忠报道各方对于与苏联结盟的正反意见——反对声浪远远胜过赞成声音。经国指示发表声明,不会打苏联牌,三个月之后,周书楷下台。 蒋经国也派38岁的钱复出任“新闻局局长”,换下他的老友魏景蒙。钱复一上台,就停止魏景蒙钟爱的一些秘密外交活动,包括与路易的接触在内。
蒋经国经过37年的历练之后,决定正式出面管事。他的父亲当然同意,严家淦交卸“行政院长”的兼职,专任“副总统”。1972年5月26日,“立法院”以381票(总额394席)通过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他第一道公开声明就重申“光复大陆国土”的决心,可是也强调在台湾推动行政革新,扫除贪污。他要求民众原谅他“少说话”,以便“多做事”。他继续倚重财政部长李国鼎、经济部长孙运璿为首的财经团队,但是也起用若干本省人出任要职,譬如,徐庆钟为副院长,张丰绪为内政部长,党外人士台北市长高玉树为交通部长。人事命令发表前,蒋经国召见高玉树,邀请他入阁。高玉树犹豫,经国表示他预备推动十大建设计划,其中六项是交通建设,“我需要借重你”。高玉树不怎么相信经国这一席话,可是也没有办法,只好接受调职“入阁”。
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上接收台湾已历27年,经国派出第一位台籍省主席。谢东閔是所谓的“半山”,也就是日据时代离开台湾到大陆加入国民党,在党、政界工作,等到1945年光复才回来的台湾人。从“半山”这个称呼就晓得他们的心思只有一半是台湾人。
蒋经国升任院长,可谓恰逢其时。7月间,蒋介石心臟病发。新闻界得到的消息是病情不严重,只是轻微肺炎。实际上,蒋介石不再视事已久,他不再接见来访贵宾,大部分时间住在士林官邸,都是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蒋经国每天到官邸晨昏定省,只向他报告好消息,也不再拘泥形式,向他请示重大决定了。 宋美龄长久以来已接受经国将会继承父亲权位的事实,现在把自己的公开活动局限在类似“全国妇女反共抗苏联合会”(译者按,简称妇联会)的组织上。
蒋氏父子面临多事之秋
蒋经国主持“行政院”院会,要言不烦,通常40分鐘就可以散会。“他讨厌形式,也不喜欢囉嗦嗦”。他以扳弄手指头或合掌抚脸表示不耐烦。通常要让拖得太久的报告中止,他就抚下頷。 他处理国民党中常会的方式也一样。由21位中常委组成的中常会,其中有五位大保守派,针对台湾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孤立的情势,这些保守派只会更紧抱著党的正统。可是经国从来不跟他们争辩。
他在主持第一次院会时就强调重视协调、廉洁和形象,发表公务员“十诫”,各级官员不得到酒家食堂、黑色咖啡馆、歌厅,也不得有铺张浪费的婚丧典礼,或其他几项不当娱乐。警察开始到上述场所检查,查对客人身份证;几个公务员因为办了奢华铺张的婚礼,遭到免职处分。蒋经国尤其严惩受贿、瀆职的公务员。调查局逮捕了50多名涉及走私的公务员,其中好几位在警备总部受营造厂大额贿款的弊案。王正谊是蒋经国的表弟,曾任蒋介石机要秘书。蒋经国亲自批准逮捕王正谊及判处无期徒刑,有位税捐处副处长更处以死刑。
经国昭示“内阁阁员”,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受到做官的傲慢对待,简化官僚作风惟一的方法就是一切公开化。他决定除了国防经费、外交经费之外,国家预算一律公开。国民党政府史上第一次,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人民可以看到至少一部分税款花在什么项目上。 《大学杂志》在1973年6月号宣佈,蒋院长执政第一年“是‘政府’迁台以来最有成就的一年”。
蒋“院长”继续以刚柔并济的方法对付党外在野势力。1972年12月选举将届,100多名党外政治人物在台北某饭店集会,呼吁修改“选举罢免法规”。这是党外人士1960年以来首度正式集会。政界新秀康宁祥和“小钢炮”郭雨新、黄信介是会议的主导人物。康宁祥曾经干过加油站加油工,现在是台北市“议员”,将是未来台湾民主政治转型期的重要角色。在选举将届之际,康宁祥带头主张候选人有权在每个投(开)票所派监票员,以及自办政见发表会。他两度被警告,违反了“动员戡乱”基本“国策”,竞选期间,蒋经国不断接到报告,详述党外候选人挑拨性质的集会的言行,并建议他应该办几个人,包括把康宁祥抓起来。王昇还说,康宁祥是“匪谍”。经国不理会这些报告。
开票结果,蒋经国非常满意。选民投票率逾七成,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当选率高达97%,囊括全部的县、市长。由于有些席次礼让无党籍人士,国民党未提名候选人,因此党外当选比例高出3%。
虽然康宁祥日后被认为是相当保守的反对党人士,早年他可是“体制内”政客中比较激进的一员。他在“立法院”的质询,包括针对“政府首长”的发问很尖锐,但并不争论不休。蒋经国问部属,为什么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问不出这样的问题?后来,他邀请康宁祥喝茶,两人讨论起“立法”议程上的一些议题。
除了一些大保守派仍然喃喃抱怨之外,国民党内多数高级官员接受经国的决定,允许“立法院”内出现嘈杂的反对党声音。本省籍党外人士只是一小撮人,似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构成威胁。包括军方及情报单位在内的若干强硬派,认为反对派发洩发洩并无大碍,还可向美国人表示台湾的自由开放有了进步。的确有些美国学者就撰文表示台湾民主政治前景“颇为鼓舞”。
但是知识分子遭受到来自不同源头的压力。几位被扣的学者获释之后,台湾大学校长(译者按:阎振兴)把哲学系14位最活跃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统统解聘,箝制了1971年以来台大校园常有的论政集会。 1973年12月,《大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要求国民党开放“党禁”、准许成立反对党之后,总编辑杨国枢受到压力,辞去总编辑职位。《大学杂志》内部本省人、外省人之间的歧异浮上台面。在蒋经国主动延揽下,与《大学杂志》有关连的几位年轻学者,大部分是外省人,受邀进入政界及党部工作,保证他们可在体制内促进改革。许多人接受延揽。 在官方许可的政治体制之外的异议运动,陷入低潮。校园内具有改革意识的外省籍教授,继续扮演忠诚的反对党角色,主张稳健扩大民主结束戒严。
尼克松震撼使得“台独”声浪降下去,也使台湾反对运动暂时失去动力,它也使得外省人永久掌控政权的前景动摇。1973年8月,蒋经国告诉马康卫大使,要加强团结,台湾必须要有“更开放的社会”,而面对北京来势汹汹的统一运动,台湾非加强团结不可。他认为,台湾这样一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下立判,必然得到人民支持。
劳务密集的产品,如玩具、衣饰、鞋类等等的出口,是台湾1961年以后经济大幅成长的基础。70年代,在蒋经国和他的技术官僚领导下,工业逐步转向生产制造高科技产品。经济部在1970年合併好几个应用工业研究机构,成立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促进此一“国家目标”。台湾到美国留学,得有科学、工程方面高等学位的人才,首次大批回流,回到岛内服务。
但是公营事业继续佔有台湾经济极大比重。蒋“院长”的第一道经济对策涉及到当局大量投资,他下令推出十大建设计划,包括兴建东岸铁路、南北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几个新港口,以及铁路电气化工程;另外还有开闢资本密集工业以生产石化、钢铁、铅、铜等产品。这些公、民营合作计划在这位前马克思主义派的工程师心目中,相当重要。
蒋经国视察建设工地
十大建设初步估计成本高达50亿美元。实际支出则超过此一估算的两倍以上。有些观察家说,适逢全球经济大危机,台湾没有力量完成这些宏伟计划。蒋经国的答覆是:“我们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军方将领担心“国防”预算会有下降的压力,可是台湾储蓄提供了六成需要的经费,官方债信良好,又向国外借贷筹足其他经费,“国防”支出不减反增。 第一代的技术官僚李国鼎等人受到蒋“院长”热诚的号召,支持绝大部分的十大建设项目。有一天同车前往开会,讨论南北高速公路建设计划,财政部次长王绍堉问李国鼎,财源哪里来?李国鼎答说:“放心,我们先开始做,再想办法筹钱”。
蒋经国是在世界能源危机,全球经济走疲的大环境下,推出此一雄伟的建设开发计划。台湾的出口占台湾生产毛额的53%,可以说是在国际经济危殆下,特别脆弱。1974年,台湾遇上巨额贸易逆差赤字,国民生产毛额年增率只有1。1%。行政院只好加税,并大幅提高利率、电费以及瓦斯、石油等的售价。蒋经国并不满意静待自由市场对这些措施发生反应,他下令官方以低价供应黄豆、小麦,并对若干商品定下价格上限。
尽管物价腾升,全球经济不景气,蒋经国下令十大建设照原定时程推动。官方扩大公共支出,刺激了经济,在台湾没有经济衰退而走出石油危机的能力上,扮演相当重要角色。事实上,1974年台湾国民平均所得还增加到465美元。十大建设创造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本建设,可支持下一波的高科技产业。 蒋经国又推动农业改革,取消强制性的稻米肥料交易制度、降低农村税率、订定保证收购之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