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纬木魅妨⒛J剑椿岱⑾稚洗实鄣闹付ㄖ炼嘀荒芩阋恢纸锨恐С牛浅浞痔跫K翁诰退忝挥械玫剿翁娴闹付ǎ运笔钡氖屏σ沧阋晕识饰唬ㄒ坏奈侍饩褪亲粤⑽劭雌鹄戳称び械愫瘛
为了说明中华帝国宋明时代的君主确认模式,我们有必要看看宋太宗之后的继承情况。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驾崩,第三子赵恒(原名赵元侃)继位,史称宋真宗。宋太宗当初以皇弟继位,并以四弟赵廷美为储,这很可能是他加强兄终弟及合法性的一种宣传手段,很快他又把赵廷美赶出朝廷,最终传位给儿子。如果按传统,嫡长子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但隋唐以来这种礼制便已破坏,继位者的选择面很广。那这么广的选择面,由谁、以什么标准最终决定呢?五代就好说,谁心狠手辣实力强做掉老爹,谁就继位了,但宋朝显然不行。
谁当皇帝,这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气运的大事,早已不是一家一姓之私,而是天下万姓之公,自然就要由朝议决定。尽管有些皇帝、皇后会提出继承是皇室私事,不应由外臣过问,但很显然,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发展到唐宋明这样的较高阶段,皇室已无私事。私事涉及的公共利益太多,私权力自然就会被公权力覆盖,这是公共管理学最基本的原理。
宋太宗其实最喜欢长子赵元佐,一度封楚王、开封府尹,准备接班,但令人费解的是赵元佐居然和赵廷美感情很好,宋太宗驱逐赵廷美时他还竭力营救这位主要竞争对手!后来赵廷美郁郁而终,赵元佐竟然悲伤得发了狂,发狂后当然就很令人讨厌,最后被贬为庶人。说实话,贵叔侄不至于感情好到这种程度吧?都谈到皇位继承了,亲父子也可能反目啊,你们这种程度那就只可能是……算了,这里不是《男人帮》,就不深入探讨了。
赵元佐被废后,经诸臣议定,宋廷又以宋太宗次子赵元僖为许王、中书令、开封府尹。本来赵元僖与众臣都相处得不错,很有希望继位,却不幸死在了宋太宗前面。后来被查出来是被侍妾张氏毒死的,这好像是前面出现过的桥段,真是每家的不幸总是相同的啊!
连续两位皇储的失败让宋太宗有些心灰意冷,但众臣明知宋太宗非常忌讳,还是屡次上表请立储君,即便有些重臣因此被贬斥也前仆后继。最后,在名相寇准的力主下,宋廷终于议定由宋太宗第三子寿王赵恒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开封府尹,还专门册立为皇太子。但也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继位了,就连宋太宗崩后都还发生了不少波折。
尽管朝廷已经议定赵恒继位,但也有些人不喜欢他,这其中有一位看似很危险的人物——王继恩。
唐朝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唐朝二十个皇帝有九个是宦官所立,其中两个还被宦官所弑。他们大多借助废立翻云覆雨,成为权宦。王继恩曾成功拥立宋太宗,或许他想接过前辈的枪,继续这项事业,成为宋朝的权宦。王继恩利用身处内宫并曾被派出监军的便利,积极结交宋太宗明德皇后李氏、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重臣谋立他人,以树权威。王继恩的选择是被废的长子赵元佐,可能他认为疯子比较好摆弄,如果能够登基后再废掉他,再拥立一次,那就更完美了。
但君主的人选不是赵氏家事,而是天下的公事,就算你们家非要把遗产给他,大家又岂能容忍一个疯子来当皇帝,你一个宦官——皇室私家的奴婢又有什么资格来干涉公务呢?
宋太宗临终前任命了年过六旬的吕端为首相,有人说他是老糊涂,但宋太宗用人不疑,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据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也来自吕端,这是一位人品才华都很高的名相。再加上宋太宗最信任的正义使者寇准为副相,这一对正气组合是绝不会容许死太监弄权的。
宋太宗驾崩后,吕端准备按议定方针安排赵恒登基,李后和王继恩却在积极筹备拥立赵元佐。李后让王继恩去召吕端,吕端果然是大事不糊涂,他知道李后和王继恩要搞小动作,于是果断将王继恩锁在自己家里,自去宫中见李后。李后见王继恩突然消失,便失了底气,但还是说:“皇上晏驾归西,现在我们按顺序立长子(赵元佐)为嗣如何?”吕端正色道:“当初先帝立太子(赵恒),就是约定今天嗣位。现在他死了,又岂能违约?”若在前代,皇帝的遗命是最有效的嗣位条件,但先帝的皇后若还在世,则即将升任皇太后,相当于家长死了,那按理该由她来决定哪个男丁继承家产。更重要的是,懂事的人应该知道太后是新的国主,要积极谄媚而不能忤逆她。
但时至宋代,情况就不同了。吕端并未顾忌李后的意见,率群臣拥立了赵恒。而且按照登基仪式,新皇帝要先坐在帘子后接受群臣参拜,但吕端叫大家先不要慌着拜,请升起帘子让大家看清楚真容。老糊涂还有点老眼昏花,又亲自跑上殿,确认坐的确是赵恒而非赵元佐,这才跑下来率群臣参拜,正式承认新皇帝登基。
回想一下,宋太宗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人家明明是叫另一个人来登基,他自己跑过去把登基仪式举行了,皇帝就当上了。王继恩似乎又想来这一手,试想,如果群臣参拜后再升起帘子来,后面坐的不是最初议定的赵恒而是另一个人(赵元佐),但仪式已成,也就只好被动承认既成事实,太后再站出来确认一下,皇位不就坐下来了么?这个皇位,还不就是皇室的家事?
然而,吕端这位外臣非常尽职地维护了朝廷既定决议,坚决抵制了皇后和宦官的私议。最重要的是诸臣也没有理会皇室内部的意见,而是跟随宰相依法办理。
当中华帝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发展至宋,皇位更迭早已不是皇室家事,丈夫死了,未亡的妻子也不能决定哪个儿子继承家产,必须要由朝廷来议定。
事实上,别说皇帝死后继承人的问题,就是在任的皇帝也不是皇帝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宋朝第十二任皇帝宋光宗(赵惇)于绍熙元年至五年(1190—1194)在位,他受禅后与其父宋孝宗(赵昚)关系恶劣,以至宋孝宗在弥留之际洒泪恳请宰相,去求不孝子来探望一下自己,但就这也得不到满足。甚至宋孝宗驾崩后,宋光宗拒绝为父出丧!他这种不孝行为引起朝野上下“人情汹涌”,甚至有边军宣称要去投奔敌国。中华帝国历代以孝治天下,皇帝是天下的表率,这种不孝子显然就没有资格再做表率,于是宋廷经议定,废黜宋光宗帝位,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后人却鲜为人知的“绍熙内禅”。
这正呼应了三千年前伊尹废黜帝太甲之举。而且这一次并非某位权相的个人行为,而是整个朝廷顺应呼声,通过正规程序作出的朝廷正式决议。可以说,至宋代,中华帝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已经脱离了独立出现的随机圣人模式,进入到规范的超大规模线性回归体系模式。
那么宋太宗是否合法继位?可以说,即便宋太祖明确指定了别人继位,或者宋皇后成功召来赵德芳登基,也只能使宋太宗更加麻烦或者脸上更挂不住,并不能真正有效阻止众望所归的晋王水到渠成坐上皇位。宋太宗即位,靠的是整个朝廷的总体支持,而非某一个人(即便是前任皇帝、皇后)的指定。
宋朝这个朝代,没有女祸,没有外戚之祸,也没有宦官专权。尽管有不少太后垂帘听政,但皇帝成年便自觉交出政权,安心终老于后宫。很多人在盛赞之余却不知个中缘由,竟然以一句宋朝的女性心态好来总结,那死太监呢?也是心态好?
很显然,宋朝没有女祸、阉祸,绝非因为谁个人心态好,就算有一两个贤良淑德的,哪有连续好三百多年的道理,再加上后面的明朝要连续好六百年,这个问题只能从政权架构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来求解。
第一,中华帝国已经进入公权力时代。皇帝的私权力已经被压制,他的老婆、姨太、家庭服务员这些人尽管可以得到国家供养,但休想和公权力挂上钩。李后和王继恩还想像前代那样操控废立,和宰相掰手腕,殊不知人家吕端、寇准何曾把你们这些非男性放在眼里。
第二,社会更加公民平行化。这样的社会更难建立起类似于门阀贵族的次级非正式权力组织,像王继恩这种人,宋太宗在时享尽尊崇,但满朝都是国家公务员,二十余年也未建立起自己的一股势力,到头来所有人都是公事公办,没有任何人会为他谋私。
到这时我们应该了解光义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历史节点,那他又是如何率领这个超级大国走出五代乱世,走进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呢?
结束五代乱世的真正英雄
五代十国是一段最不堪回首的乱世,那么谁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乱世的英雄呢?大多数人认为是宋太祖。按道理说也不错,五代结束是宋朝,那么宋朝的太祖自然就是结束乱世第一人,然而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却未必。
宋太祖虽建立宋朝,但这个朝代完全可以成为第六代,事实上太祖朝的大宋和前面五代真的也没多大区别:首先,宋朝仍是武将篡位建立的朝代;其次,宋朝实际控制区域也就中原那一小块;再次,武将们都还在等着重复五代的浪漫故事;最后,不得不说,宋太祖自己还是被篡位了——至少是他儿子被抢夺了继承权,说明他仍未走出五代桎梏,这个难题还是他老弟穷二十年之功方才完成。
后人常见的一个重大误会就来自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模糊的史料显示,宋朝建立不久,宋太祖便召石守信、慕容延钊等实权派武将恳谈,指出五代乱世中很多叛乱并非叛将主观意愿,而是被部下逼反,各位也有这个危险。由于宋太祖人格魅力超常,于是诸位开国元勋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从此,五代武人叛乱之患绝迹于江湖,大宋走上国泰民安的文治道路。
真有这么容易?
如若人类历史上一个节点级的难题真能这样解决,秦隋这样伟大的王朝还用得着二世而亡吗?这些老将本人确实可以回家养老,甚至去死都可以,但军队又没消失,难道就不需要新的将领来率领了吗?有人说新来的将领资历较浅,所以无力行篡逆之事。哪能有几个人比赵匡胤自己资历更浅?五代中哪一代不尽力削夺武将军权,但这种对人不对事的人事安排都只是权宜之计,何曾触及本质?杯酒释兵权固然重要,但并未从体系上进行本质变革,乐观估计也就只能维系十来年的表面和平,真正的意义仅在于为宋太宗的大规模变革留出时间。
宋太祖、宋太宗都是史上重要的帝王,像他们这样兄弟俩同垂帝范在历史上仿佛还不多见,但两兄弟的形象气质可谓有天壤之别。
首先,从外形上看,一个是大胖子,一个是小胖子。据传言,有一次兄弟俩去逛庙会,遇到一台测身高体重的康乐机,遂分别投币一测体形。赵匡胤站上去,系统提示:“请勿两人同时站上本机。”赵光义站上去,系统提示:“请勿横卧在本机上。”可见体形差异巨大。
按一般经验,大胖子的性格应该是豁达开朗,温良厚重,但有时失之精细;而小胖子则是精明善断,才高谋远,但有时失之仁善。这兄弟俩的组合其实很恰当,大胖子靠人格魅力赢得了武将们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