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2部分

煮酒话太宗-第2部分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概述先秦故事,讲明中华民族的上古渊源,使后人明白各种道理来之有据,并非偶然。

中华民族向来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传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尤以正史精神著称。这便不同于其他民族以口述作为历史传承的方式,很多故事编得言之凿凿却不经意间突破了逻辑底线。宙斯、雅典娜、路西法更是正史中的常客,以至于已经接受信史思想的现代西方史学界,至今未能根治间歇性人神不分的病根。

当然,客观地说,《史记》的前几卷在后人看来也未必算得上正史,相信太史公司马迁用区区四卷概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当时看来应该是人类的总起源),应该和我现在写本篇的想法相去不远。

后人习惯将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三代,再往前就是传说时代了。虽然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甚至四书五经都记载了一些三代的情况,但是作为一位理性且无极端宗教思维方式的中国人,我还是对有关三代的史料持姑妄听之的态度。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也都持类似态度,三家注本《史记》中,三位唐宋的注解者注解的字数比原文多十几倍,我们基本上要在注解中去找原文。这些注解主要都是考证《史记》的谬误和自相矛盾之处,太史公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接受宫刑而不直接去死。

如果从纯粹的历史学角度出发,三代的要义便在于考证,因为这些史料错漏百出,简直就是考证主义者的金矿。然而从某种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些记载的真伪恰恰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后人对某种表述的认同方式。中国人选择性地保留了上古时代尧舜禹汤几位圣君的正面典型故事,再适当地加以夸大,将其作为后世帝王的标杆,既可鞭策在职的政治家,更可作为全社会共同憧憬的方向,这正是历史学的一个功能。

探索先秦历史,我们还是以《史记》为线索。原版《史记》第一卷是《五帝本纪》,唐代司马贞又加一卷《三皇本纪》,然后是《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其中殷指商。史记三皇五帝带领华夏民族走过了蛮荒时代,大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规定“国王永定”。夏王是华夏民族永恒的王者,似乎可以视为第一个正统王朝。约在西元前1600年,国君传至桀。夏桀残暴无道,大约生活在今河南商丘、山东曹县一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子履经过充分准备,率领商族以武力攻灭夏朝,建立商朝。子履即为商太祖,亦称商汤、成汤、武汤。商朝初定都亳(今山东曹县附近),后经常迁都,直到第二十世帝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后来周朝为了显示对商的轻蔑,不称商而以殷代称,所以后世常称殷商。

商汤灭夏建商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改朝换代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并不突兀,但在大多数民族看来却是相当陌生且刺眼。因为绝大多数民族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一个国家(部落)一旦确定主人便永世相传,不能更改,可能被外族吞并,但不可能发生内部的所谓改朝换代。夏朝规定“国王永定”,但夏臣商汤攻灭夏朝,新建商朝,打破了这一规则,史称汤武革命。位列四书五经之首的《易经》赞其“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明这才是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正确模式,正是这样的模式开启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历史。

从历史进步的意义上讲,改朝换代这种机制赋予了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生机与活力,每当历史进行到需要重大变革的节点处,总会有一场适时的革命来催生新王朝带领全民族革除积弊,走向新的文明阶段。正因如此,发端并不算特别早的华夏文明(比起巴比伦、苏美尔等文明而言,华夏文明其实不太好意思自称古文明)才能在三代逐步走到世界文明的前端,从秦朝开始引领世界两千年。

从现实的政治意义上讲,这种模式为统治者带来了更多的麻烦,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来保持本朝的统治地位,所以才有了本书所言太祖费力打天下,太宗更费心思坐天下的模式。

现在,全书第一位主角即将登场,他非常紧张,如何制定商朝的模式,塑造商朝的国风,使其国祚绵延?当我们看过商太宗太甲的故事,一定会明白太宗的工作比起太祖,虽然没有浴血厮杀,却又有多么不一样的惊险!

阴影下的主角

伊尹和太甲,这两个名头哪个更响,更能代表殷商初年的优秀政治?显然是伊尹。后人常用伊尹、霍光来形容大权独揽却又忠心为国的名臣贤相,甚至说伊尹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前的元圣。本篇主角当然只能是商太宗,但任何人都会发现伊尹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主角。就算是强要写商太宗,也只能是伊尹阴影下的主角。

据《史记》记载,商太祖本立嫡长子太丁为太子,但太子没来得及继位就死了。太祖驾崩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在位三年驾崩。帝外丙之弟中壬又继位,在位四年驾崩。没有确切史料显示帝中壬还有没有弟弟或儿子,那他的王位应由谁来继承?这个问题若处理不好,商王室内斗起来麻烦可就大了,别忘了商朝自己开启的革命模式,对自己也是有效的。

就在这时,太祖的托孤重臣伊尹站了出来。

伊尹,生卒年不详。《史记》称其名为阿衡,伊是他受封的地名,尹是商初最高官职,相当于首相。但《孙子兵书》称其姓伊名挚,阿衡才是官名,《吕氏春秋》也持相似的观点。

据说伊尹本生于伊水(河南洛水的支流),后流落到有莘国当自耕农。伊尹研究天下大势,认为夏朝必亡,他希望有莘氏能担当起灭夏建立新朝的重任。为此他不惜放弃自由民身份,到有莘氏宫中去当奴隶。伊尹通过高超的烹饪技术获得有莘氏首领的宠爱,却不幸发现有莘氏与夏王同为夏禹后人,很难担当革命领袖。经过继续搜索,伊尹发现商族领袖成汤非常适合作为灭夏的领袖,于是趁商汤迎娶有莘氏的一位贵族女子为妻之机,作为陪嫁到了商汤家。后来商汤发现这个陪嫁奴隶才能出众,遂免去奴隶身份,伊尹逐渐成为重臣。

这段来历极具传奇色彩,不过可信度不高。《史记》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说伊尹精于烹饪,并结合神农氏的中草药理论,发展出中医药汤剂工程,由此名声大震。伊尹又精研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的治国之道,被有莘国礼聘入宫,担任师仆,负责教育贵族子弟。这据说得到了甲骨文考据的验证,如果包括甲骨文记载的话,那么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教师便是伊尹而非孔子。商汤仰慕他的才名,五次前往力邀,才请得伊尹归为辅佐。这显然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原型,而且《吕氏春秋》《资治通鉴》都认可伊尹是中医药汤剂的发明人,此说可信度似乎更高。

根据零散史料判断,夏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奴隶主将过多奴隶用于奢侈的家庭服务,承担生产任务的自由民劳动力不足。而伊尹将大量奴隶投入到物质生产中,改善了生产力结构,推动了商族强盛。商朝建立后全国都采用伊尹的治国理念,一时欣欣向荣,伊尹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商汤驾崩后自然成为托孤重臣,大权在握。伊尹从有莘国当师仆起,就当惯了帝师,虽名为商臣,但商汤就把他当老师,到商汤的儿孙辈就更加尊崇。伊尹自称先知先觉,要使天下人民后知后觉。不过当时硬件实在有限,别说什么造纸印刷术,连成熟的文字都还没有,所以先知虽亲自兼任教育部部长,但商朝的文化科教事业似乎成就一般,大家依然是文盲,只是都知道了有伊尹这么一位先知的存在。

当王位继承人出现疑问时,连续辅佐了几位商王的大先知伊尹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最终他的选择是太丁的嫡长子也就是商汤的嫡长孙——太甲。

这似乎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游牧民族兄终弟及,最终又传回给长兄儿子的朴实模式,但联想一下就行了,千万别联系起来。商汤是立过儿子太丁作为太子,只是太丁自己不争气,死在了老爹前面,继位的仍是商汤的儿子而非弟弟。至于帝中壬没能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传给了最有资格的侄子,仍是传子的一种变通。可见太甲的继位,恰是在维护父子相继模式,而非游牧民族的兄终弟及。

当然,如果要帝中壬自己行使权力的话,未必就轮得到太甲,这还是伊尹拿的主意。所以太甲能够成为商太宗,着实应该好好地感谢一下这位元圣。

知错能改是好太宗

帝太甲登基后,深刻认识到肩上重担,全心全意做一个好首领。伊尹也尽心辅佐,连写《伊训》《肆命》《徂后》等几篇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论文,论述商汤(在他辅佐下)的治国之道。帝太甲虚心接受,君臣上下都非常和谐。据说前三年经济增长,物价平稳,堪称盛世,人民齐声称颂太甲是个好国王,伊尹是个好宰相。这时帝太甲有点飘飘然了,觉得老子这么能干,从小博览群书,现在达到顶峰,往前三百年、往后三百年,没人比我更优秀,我看了那么多的人文社科书籍,为啥还要看你个糟老头子这些莫名其妙的论文!

夏商的历史记载实在不太清楚,我们也不能确定帝太甲的准确年龄,所以不能确诊是不是青春期逆反心理,但症状肯定是符合的——凡是伊尹作出的决策,太甲都坚持反对;凡是伊尹的指示,太甲都始终不渝地去破坏——这并非太甲真的觉得伊尹的政策不合理,而是为了通过反对伊尹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对此伊尹非常头疼,又写了多篇政论来规劝帝太甲。诚然,历史上不乏被老夫子的微言大义感动得浪子回头的坏学生,但是当这个坏学生的爸爸、叔叔都死光了,自己还当了国君,就没那么容易被几句话劝得回心转意了。

帝太甲为了彰显自我,改变了伊尹的治国之道,成为一个标准的荒淫之君,据说还暴露出残暴的一面。伊尹屡谏不改,最后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放逐太甲!是的,您没有看错,宰相伊尹放逐了国君太甲。

伊尹把太甲送到供奉商朝历代祖先的桐宫(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勒令他闭室自省。太甲本以为当上国君就成了神,可以为所欲为,直到被放逐才顿悟一个基本道理——国君也是人不是神,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为所欲为的人。但是不是太晚了,国破家亡的惨剧还能逃脱吗?然而太甲,以及他的商王朝又是无比幸运的。大圣人并没有落井下石,他放逐太甲确实是在尽心教育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而非抢班夺权。

突然从王座上被赶下来,成为一个孤苦的守墓人,太甲感受到巨大的落差。由于没有看过他的自传,我们无法确认他当时的心态,更不知他到底是痛定思痛还是确实无聊,最终还是捧起了伊尹的著述,认真学习元圣理论。通过三年刻苦学习,再加上在桐宫的熏陶,太甲终于明白了很多道理,长大成人。

伊尹到桐宫来验收改造成果,太甲稽首道:“小子我不懂事,败坏我爷爷的基业,差点成为罪人,多亏老师您教育得当,使我明白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的道理啊!”伊尹趁机继续教育:“天命无常,只有德才是常。如果你不修德,轻慢神灵,虐待人民,就是皇天也保不了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