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度、宽度、精度、平整度、牢固度、圆滑度,每一处都不能马虎。
由于工艺复杂、工具落后、又是新手上马,曹操和张邈起早贪黑,耗在小作坊里。
每天前来关注的同学倒是不少,但看到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木头后,都失望地走开,并给予断言:别浪费木料,做几个箱子给妻妾们放衣物用倒很合适。
曹操和张邈对视,胡母班很是不平,曹操扑哧乐了:要是做不好,倒是废物利用的好出路。
选修“百工”进行中,课堂学业也偏紧。
先生还要给讲解关于纺织的技术、养蚕技术,桑叶的采摘和桑树栽培技术,还有纺棉、织麻、造纸等,更重要的是中医基本知识,包括草、药、思、辨、望、闻、问、切等。
学生们至少要辨别一百种以上常用草药,如根类、根茎类、果实类、种子类、花类、叶类、木类、皮类、茎藤类、全草类、其他类等。田野里常见草药如夏枯草、紫云英、马齿苋、一点红、长春花、臭草、益母草、鼠曲草等,都要辨别外形、闻气味、尝味道,牢牢记住草药的所有特征和适应症状。此外还有很多日常蔬菜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如刀豆、白扁豆、龙眼、大蒜、生姜、葱白、芫荽、萝卜籽、茭白、莲藕、茴香、八角、桂皮、肉苁蓉、红小豆、绿豆、甜瓜子、冬瓜子、南瓜子、核桃仁、和芝麻、望江南等,只要使用得当,完全可以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除了疑难杂症,一切头疼感冒腰酸背痛,都可以自行治疗。
午后的教室内,曹操歪在席子上睡着,梦见驾着轻车奔驰在官道上,随着龙鳞骏马跃上云端。醒来后读了几句药典上“望江南”的基本外观和功能,将竹简一扔,叫醒张邈和胡母班去百工坊。
如此浩繁的毕业设计,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大学课程越到临近毕业,课程越紧,几乎到了各科学业的冲刺阶段。由于蔡邕秉承桥玄主张,无论花费多大代价,必须请全帝国最优秀的先生前来讲学。
秋季学期开始,数十位声震华夏的大教授、大儒被请到太学,他们争奇斗妍,熠熠生辉,为全太学师生奉上终身难忘的“经学大餐”。
都有哪些星光闪耀的经学大儒们,对曹操的学识产生集体影响?
群星闪耀太学人
负责教授曹操他们班古文经学的大学者卢植,日后受“党锢”牵连回到故乡涿州开办私学,打出口号:无论贵贱,皆可入学。幽燕大地,因卢植回乡,学术与教学声名鹊起,学风蔚然。其中就有日后成为蜀汉君主的涿州少年刘备,乘织席贩卖之隙,拜师苦读。
卢植国学渊源深厚,跟他师从马融有很大关系。他和有“经神”之称的郑玄,都曾师从马融,这其中还有一段趣事。
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人,名将马援的从孙,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特别擅长古文经学。他曾经为《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作注。投奔到他门下学习的人曾经达到千人之多。
马融是明德皇后的亲戚,家中富裕,平素骄贵,讲课时必须有美女在堂前轻歌曼舞。学生们在听课时难免目光斜视,只有卢植始终专心听讲,数年如一日,从不偷看。
当时人称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被太学征为博士,和太学总长蔡邕、谏议大夫马日磾、学者杨彪、韩说等除了教书以外,还在东观补续《汉纪》。个人著作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
卢植在太学教授课业,对曹操及同学们的古文经学修养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卢植讲课天南海北,娓娓道来,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抑扬顿挫的音调,简直令上课的学生们很是享受。
他给学生讲授古文问题:包括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对策、遗令等。
《尚书》中的“典”是歌颂帝王的名言和功德;“谟”是大臣为君主策划治国计划;“训”就是贤臣训导君主的言行;“誓”为君主讨伐叛逆,兴师讲话;“命”多为君主对大臣的训命。
所谓古文经学,多为儒家学术经典。书写的字体用前秦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早在秦始皇焚书时,六经、诸子都被焚毁。后人在山崖屋壁陆续发现了一些被隐藏的经书。
如景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旧宅壁中发现古文经传,得《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几十篇。
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从民间得到不少古文先秦旧书,有《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等。
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在老屋里寻到《易》、《礼》、《尚书》各一篇,都是古文。
这些古文经传,一般都藏于朝廷秘府,不在官学中立学科,可后来民间学者私相传习盛行,才在太学和少数几所诸侯国大学里开课。
历史上,关于古文今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形成“今学”和“经学”两大阵营。“两学”顶尖人才,因蔡邕延请,先后来到太学授课。
汉章帝曾经赞同贾逵的主张,招选高材生跟他学习《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这四经经过那拨儒生们的不断地注释和研究,并使之流行于世。
郑玄在马融的指导下,为诸多经书作注,使得晦涩难懂的经学变得通俗易懂,郑玄、贾逵注释、讲解的经学经典流行数百年,成为儒家子弟推崇的宗师级教材。
这些经过注释的古文经学,给学生做教材学起来相对容易。然而国家把持顶尖人才和典籍资源,只供给洛阳太学这样的重要学府专用。其他游学士子想要获得相对正确的经学知识都相当困难。
太学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有名垂青史的治世之才,很多无意仕途之才,一生专心研究,成为经学典籍的传承人。如果曹嵩不遇到曹节,很可能也会成为经学大儒。
太学梧桐在,凤凰结队来。
蔡邕在太学期间,从全国各地请来不下五十位名声卓著之师,相比洛阳街头穿着奇装异服的外族使节,太学公共课告示牌上快速转换的名师通知更加使太学生们感到兴奋。
曹操在太学接触了众多经学大儒,积累丰富的经学知识,朝廷希望太学生能为皇帝和国家所用。教育者希望把太学生打造成博古通今的经学传承人。
用曹腾曾对曹嵩说的话:凡太学生,皆能明经学之人。
曹操沾了在太学深造的光,日后以“能明经学”被再次擢用。
众多星光里,总有一轮满月照耀,才能堪配完美夜空。谁将会是这场名师盛会里的一轮明月,影响着曹操的未来?
艰难坎坷回归路
曹操昨晚在作坊内忙到很晚,这会儿竟然趴在几案上昏昏欲睡到流下口水。被张邈等叫起来前往二百人的大教室,本以为这会是一次平常的公共课。虽然先生极不平常,曹操以为他只是众多大儒中的一位,并没有太在意。他就是跟“学海”何休齐名的“经神”郑玄。
郑玄字康成,生于公元127年,北海高密人。少年即“神童”盛名,长成后受到地方官府的推崇和赏识,二十七岁便在太学授课。从太学辞职后,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遍访名儒,转投多师,虚心向众名师学习,共同探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又师从马融七年,因母亲年迈,需要奉养,告别马融东归故乡,四十多岁时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大师。
因曾经受到杜密和李膺的提携,公元171年遭到“党禁”。避难东莱,种田维持生计,间或教授门徒。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
仕途无望的郑玄讲经授课,和弟子注释“十三经”。他的注释一面世,其他所有注解版本全部停止使用,使传统经学进入“小一统时代”,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这次是应太学总长蔡邕之邀,来太学讲解经学经典与注释注解。
郑玄在讲台坐定,目光扫视全场,二百多人的课堂略显拥挤。
作为一介远道而来的布衣教授,虽然开场迎接仪式隆重,但学生们毕竟对郑玄缺乏了解。有的神情有陌生、有不屑、有距离、有作倾听状。
郑玄是何等人,自然明白学生们写在眼睛里的鄙夷,他镇定地开场:很有幸能跟各位见面。这里对我并不陌生,我曾经是这儿的学生,后来做了先生,太学留给我双重记忆。是令每个属于他的人感到自豪的地方。今天,是我生命中最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为,无论我走多远,仍旧回到了这里。
学生们开始冷静下来,原来郑玄还是他们的学长和教长。
郑玄简短介绍东莱的情况:在东莱南山下,一千多名学子们每天除了读书、听讲,还要给附近大户人家干活,双手和双腿都沾满田地里的泥土。他们下地劳动、养羊、放猪才能勉强活下去。而在这里学习的你们,家中非富即贵,或有所依靠和抚养,很多学生却不认真学习、即使学习也不求真意,因为仕途大门早已为你们打开。
你们所要烦恼的只不多是当官大小,拿俸禄多少,是实权还是虚职而已。我们今天的讲座题目是老子,只讲他的一句话中包含的真意。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人怎么跟大地学习?
学习大地的什么?
天之德,以覆万物,地之德,以载万物,天地之德,大德不言。人要学习地的无私和滋养,无求、亦无怨……
曹操来了精神,猛睁几下眼睛,认真听郑玄讲课。
郑玄继续讲述:那么,地怎么跟天学习?学习天的什么?天之广大,天之无穷,天之无边无际,天之无穷无尽,天之胸怀,天之造化之功,天对于大地和万物无私的爱。
曹操和所有学生都不知不觉地表现得很恭敬。
他们不知道郑玄怎么来到太学讲学,此间坎坷,又有谁知。
蔡邕为了能请到他来太学授课,至少给皇帝上了十封奏折,奏折一次次上呈,皆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郑玄继续讲述:天法道,道是什么?道是比天更大的无穷?还是比尘埃更小的微粒?道从无穷大至无穷小,道是没有,没有就是无尽的有……
曹操听得有点晕,郑玄讲得有点绕,难道这就是“经神”的精髓所在,哲学的魅力所在吗?
郑玄将深刻的道理一点点剥开:它让你似乎什么都懂,似乎什么也无法参透,永远像一位蒙面人那样,有你想要的美好娇容,也有你想感受的神秘。但你永远不能看到它的真相,你只能想象,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高度去理解。哲学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划一的题解,需要自身领悟。
蔡邕再次联名太学众多学官一起上书,力邀郑玄前来太学授课,并表明:如果让太学的莘莘学子们与当世经学最高领学“经神”失之交臂,将是他们今生最大的遗憾!
曹节迫于皇帝和蔡邕等人的压力,勉强批复蔡邕的奏折:只允许邀请郑玄讲课三天,只给予少许财物,不能有任何名誉和政治待遇。派专车去东莱接郑玄,三天课程结束后,再由专车送回去,不得出现任何差错。曹节不是关心郑玄,而是关心郑玄来洛阳期间和受贬“党人”有什么联络。
郑玄继续讲述:既然道已经无穷大又无穷小,它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