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17部分

中国道教-第17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Γ┦φ鸲!á劬鲈碌募ち艺蕉罚诙和醭乇Ы讼拢平碇髁λ淙槐患撸街衅轿迥辏188),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其中青、徐两州黄巾竟发展至百万之众。在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注:
①③《后汉书》第8册2299页,2300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据此,帛和为三国时道士。另据《水经注》卷十五瀍水条称:〃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云:
'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怀帝永宁(嘉)二年十一月立〃。此与《神仙传》所载不同,盖为西晋帛家道士所为。
至西晋,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传教。《抱朴子·祛惑》云:〃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间,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咨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后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称为白和,于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见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
由上可见,在西晋时,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创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过,看来当时的组织规模不会很大,他们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相传承。另据《太平经》和天师道方面的经典宣称,《太平经》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经典宣称,金阙后圣帝君,先以《素书》二卷(即《太平经复文》)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而后再传于吉,使演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
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阳许映(即许迈)〃本属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责,列在三官,而越幸网脱,奉隶真气〃。〃华侨者,晋陵冠族,世事俗祷〃。①〃俗祷〃,即指帛家道。后华侨〃背俗入道〃,于〃丹阳许治受奉道之法〃,成为《上清经》传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为大师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旧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②所谓〃旧道〃指天师道。表明帛家道与天师道信徒之间互相交参。另外,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晋书·葛洪传》及《鲍靓传》载,葛洪之师郑隐及其岳父鲍靓都曾以神丹经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并十分重视这批经典。葛洪曾谓:〃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③表明郑隐、鲍靓、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
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据上述它与上清派、天师道的关系看,盖已融入上清派、天师道中。
注:
①②《道藏》第20册513页,61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6页,中华书局,1985年

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该派托始于仙人李八百,并尊之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因见唐公房有志于道,历试之,最后以《丹经》一卷授之,入云台山仙去。李八百又作李八伯。《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八品〃第一昌利治注云:〃山在怀安军金堂县东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学道处。八伯,唐公房之师也,游行蜀中诸名山,常自出戏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故号为八伯也。〃以上记载,皆未著明李八百的时代,盖为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在流传中,或云其〃年八百岁〃,或言其〃动辄八百里〃,故号李八百。因为流传较广,且为世人信向,故有道士假托其名以创李家道。
李家道创始于何时何人?葛洪《抱朴子·道意》断为三国时蜀人李阿。该篇云:〃或问李氏之道起于何时?余答曰:
吴大帝(孙权)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人往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颜容惨戚,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若微叹者,即有深忧。如此之候,未曾一失也。后一旦忽去,不知所在。〃葛洪所作《神仙传·李阿传》也作了同样的叙述,只在上文之后加了一段有关古强之事,曰:〃有古强者,疑阿异人,常亲事之,试随阿还所宿,乃在青城山中。……强年十八,见阿年五十许;强年八十余,而阿犹然不异。后语人,被昆仑山召,当去,遂不复还也。〃《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曾记李阿在平冈治修道,其〃下八品〃第五平冈治注云:〃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天。〃葛洪《神仙传》分李八百、李阿为二人,人各为传,表明葛洪认定他们为二人,前者为李八百,后者李阿之号〃八百岁公〃,实为李阿对〃李八百〃的假托。之所以假托,是欲借李八百之盛名以创教。
托名李八百去吴中传道的不止李阿一人,《抱朴子·道意》继李阿事之后,又记有李宽,云:〃后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于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后转骄贵,不复得常见,宾客但拜其外门而退,其怪异如此。于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而升堂入室高业先进者,不过得祝水及三部符、导引日月行气而已。
……余亲识多有及见宽者,皆云宽衰老羸悴、起止咳噫,目瞑耳聋,齿堕发白,渐又昏耗,或忘其子孙,与凡人无异也。
……吴曾有大疫,死者过半。宽所奉道室,名之为庐,宽亦得温病,托言入庐斋戒,遂死于庐中。……余所以委曲论之者,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此李宽〃到吴而蜀语〃,显然又系蜀人。
据葛洪所记,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
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宽所传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至东晋初,又有李脱号称李八百去中州和江东传道。《晋书·周扎传》云:(王敦作乱)〃时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自中州至建邺,以鬼道疗病,又署人官位,时人多信事之。〃李脱既号李八百,又以鬼道疗病,自属李家道人物。其署人官位的作法,与天师道相同,表明与天师道关系密切。
此李脱究系何人?史载不详。《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引《集仙录》记有此前之李脱,云:〃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曰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栖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于海上遇紫阳君授水五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于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三学山,亦号为栖贤山。〃《混元实录》和《混元圣纪》卷五作了同样的记载。《三洞群仙录》卷十七引《野人闲话》亦记李脱,云:
〃汉州昌利山李真人讳脱,自西周之初于此山中炼水玉及九华丹,三往三反八百余年,人谓之李八百。丹成,涂石成玉,变砂为珠,至今因雨往往拾得五色真珠者。后汉建武中,饵药骑龙上升。炼丹之处依然存在,其石壁药气所逼,尽成金玉之色,光彩异常。〃《三洞群仙录》卷十二又引《列仙传》云:
〃李真多者,神仙李脱之妹也。随兄修炼,而兄授之以朝元之要,行仅百年,状如二十许,遇太上降授以飞升之道,今蜀中有真多治是也。〃据此记载,与上述《神仙传》所记李八百相似:因为来往蜀中八百年,人称李八百;修炼之处既有广汉,又有金堂。只是事迹很不相同。或者最初原型只是一个,几经流传之后,事迹愈增愈多,以致传说各异,现皆难于稽考。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此李脱大约也是两汉时期流传于蜀中的神仙人物,其所云〃周穆王时来居广汉〃固不可信,其所云〃后汉建武中骑龙上升〃,或许道出了他的真实时代。若此,《晋书·周扎传》所记之东晋李脱只能是假托,不仅〃李八百〃之号是假托,其〃李脱〃之名也是假托。至于他本人的真实姓名、履历,就难以查考了。《周扎传》谓其〃自中州至建邺〃,表明他是先在中州传道,后去建邺活动。据上述很多个号称李八百的李家道道士,都是出自四川,此东晋李脱,或许也是从四川去中州,再去建邺的。
《晋书·周扎传》又称,李脱有〃弟子李弘,养徒灊山(今安徽霍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扎及其诸兄子与脱谋不轨。时莚(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莚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扎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扎。〃按以上王敦杀李脱、李弘及周扎一门事,又见《晋书·明帝纪》及《周嵩传》。时在东晋太宁二年(324)。
继此李弘起义之后,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据《晋书》有关人物传记记载即有:后赵建武八年(342),山东贝丘人李弘自言姓名应谶,举行起义;东晋永和十二年(356),江夏相刘岵、义阳太守胡骥讨〃妖贼〃李弘,破之;东晋太和五年(370),广汉〃妖贼〃李弘与益州〃妖贼〃李金根聚众反,李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