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授《道德经》《太上感应篇》《邱祖垂训文》等。
注:
①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②《中极戒》第三百戒
③④《天仙大戒》
功过格
功过格是道士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善言善行为〃功〃,记〃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过格〃。《太微仙君功过格·序》称:〃修真之士,明书日月,自记功过,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过多寡。〃①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自我约束言行、积功行善的修养方法。
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易经》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②汉代又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予以报应。《河图·纪命符》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过小者,夺算。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纪算难尽,故死迟。若所禀本数以上,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③道教继承汉代谶纬学说,也将神灵报应人之善恶作为约束道士的方法之一。《太平经·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称:
〃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便见鬼门。〃同经《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称,天地诸神共记人之罪过,三年一中考,五年一大考,〃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④《赤松子中诫经》称人之寿命都有一百二十岁,以每年三百六十五日计,合四万三千二百天。〃天上三台北辰司命司录,差太一直符,在人头上,察其有罪,夺其算寿。若夺一年,头上星无光,其人坎坷多事。夺算十年,星渐破缺,其人灾衰疾病。夺其算寿二十年,星光殒灭,其人困笃,或遭刑狱。夺其算寿三十年,其星流散,其人则死。时去算尽,不周天年,更殃后代子孙,子孙流殃不尽,以至灭门。〃⑤故〃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众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其祸矣〃。
《抱朴子内篇·对俗》称:人欲求仙,〃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且具体规定:〃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⑥《玄都律文》亦称:〃为善者自天祐之,为恶者天必殃之。
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三十善,所求者得。〃四十善、五十善以至九十善、二百善、三百善直至千善,各有善应。最高的善应是〃后世出神仙真人〃。⑦其后的一些道教经籍如《要修科仪戒律钞》《至言总》《墉城集仙录》等,也多有关于善恶果报计数的类似记述,但所有这些善恶计数都是由天地神灵所为。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道门科范大全集》中称仙灵主宰〃录善恶之二书,举功过之两簿〃,又称南极司录〃掌吉凶祸福之文,判长短死生之命,功则添而过还灭,善既录而恶必除〃。⑧根据有关记载,自记善恶功过之事始于宋儒。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述,赵中岁常置黄黑二种豆子于几案间,以黄豆记善,黑豆记恶,每兴一善念,则投一黄豆于器皿中,反之则投黑豆。此可谓功过格之滥觞,清石成金《传家宝》称,范仲淹、苏洵等人均备有簿册,记录功过,以鞭策自己,行善去恶。据传,经明袁了凡的大力倡导,遂大行于世。
道士自记功过当是仿效宋儒而来。元代净明道有学道人〃自录〃功过的规定,《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卷一说〃十戒〃的第三戒要求学道者无忘〃日录〃。〃日录者,所以修检善恶之处,〃因此,它是〃不教之师也,不说之友也,不诏之君父,不约之法度。〃⑨净明道的〃自录〃是后世道教功过格的雏型。
托名古仙或祖师撰述的有关〃功过格〃的小册子甚多。较著者有成书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的净明派《太微仙君功过格》以及《警世功过格》和托名吕洞宾的《十诫功过格》等。
《太微仙君功过格》立功格三十六条、过律三十九条。各分四门。其中,功格有救济门十二条、教典门七条、焚修门五条、用事门十二条。过律有不仁门十五条、不善门八条、不义门十条、不轨门六条。要求〃受持之道常于寝室床室,置笔砚簿籍,〃〃临卧之时,记终日所为善恶。〃CD《十诫功过格》吸收宋明理学家的修养内容,称〃学道乃身心性命之事〃,〃以十戒定功过〃。十戒指的是戒〃杀、盗、淫、口恶、口舌、绮语、妄语、贪、嗔、痴〃。《警世功过格》认为儒正心,道存心,佛明心,会通三教,修心为本。因此称〃变化气质,归于纯粹〃为一千功,而〃心怀阴险〃为五百过。
功过格的各种功和过的规定,其特征就是仁民爱物、忠君孝亲、崇信三宝(道、经、师)。它是道教伦理思想的体现,也是宋明以后中国封建道德价值标准的反映。
注:
①⑤⑦⑨CD《道藏》第3册449页,445页,456页,第10册559页,第3册44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十三经注疏》第19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日本明德出版社,1978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526、672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⑧《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282、2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华
概述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地祇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斋〃、〃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祇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祇斋品〃有:〃谢十方〃(指东、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自南北朝初年以来,道教即按古之〃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来创造和礼拜自己的神灵,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岳、城隍、土地等,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第二,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袭,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第三,取材于战国秦汉间流传的神仙人物。如《庄子》所记的广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对谶纬的承袭。两汉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许多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的有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渎众神取名、描状貌、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成为后世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为道教所新创,除道书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本书所述的三清、三官、酆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尽管如此,道教在新创这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天王,③首见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④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始祖神,脱胎于盘古神话。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⑤两相对比,模仿之迹,显然可见。其他对三官大帝、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无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
二、道教造构神仙谱系的教理依据和基本原则
道教神仙谱系虽然表现出继承传统的明显特色,但是又对所选取的神灵进行必要的加工,并根据需要新创一些神灵。
其对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据〃道〃和〃气〃,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枢要,也是道教创神的基本依据。不赋予神灵以道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时,即谓:〃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⑥视老子为道的体现者和化身。
《老子想尔注》亦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