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J《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NDNENFNJNKNL《道藏》第4册509~510页,494页,第5册334页,第20册312页,330页,第4册482、4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NG《道藏辑要》鬼集,卷五
NM《道书十二种》第176~177页、33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OD《乐育堂语录》第140、124、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三十六天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
据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二十一〃天地部〃称,道教构想的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濛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道家著作中虽然已有了关于宇宙创造的论述,但均甚简略。《道德经》述及〃天〃的,大多指的是自然之意,如第九章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之类。第十章有〃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句,〃天门〃一词,也并非实指天有门户,一说其比喻鼻孔,一说为心神出入之所,一说指天地间的自然之理。在道教创立前的中国古代宗教中,天一直是指神所居之处,也是得道成仙者的居所。《楚辞·远游》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句,并且认为天有九重;《九歌·大司命》就称〃登九天兮抚彗星〃,但是,在《天问》中,屈原又问: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①意思是天有九重,谁来管理它和测量它呢?谁有力量制造它?谁是第一个造天的呢?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以〃气〃的哲学思想,发展了〃一生二〃的道家宇宙论,认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②但九野之分仍囿于中央和八方,对于天的内部层次并没有进一步的划分。
太平道在《太平经》中说的〃天〃仅指日、月、星,虽然称天地之间〃弥远六极〃,③但并无对天的内部作进一步区分的经句。直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真诰》中才有了〃三十六天〃的说法。《真诰·运象篇》在说到〃为书之本始〃和〃造文之既肇〃时,称〃五色初萌,文章画定之时,秀人民之交,别阴阳之分,则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形成〃六十四种之书〃,〃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十方上下〃。在《稽神枢》中说到洞室时,自注称〃此洞既无所通达,正是地仙栖处,必非三十六天之限也〃。④尽管《真诰》有〃三十六天〃之说,但并无三十六天之名或〃三界〃之称。同为南北朝时编定的类书《无上秘要》,收有《三界品》。三界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计三界二十八天,各天的名称以及三界划分,全同于《云笈七箓》卷二十一。《三界品》称〃欲界,阴阳胎生,年积万岁〃,〃色界,阴阳有色,与欲界同,不相交接,人皆化生,年积亿岁,不夭不伤〃,〃无色界,阴阳有形,身长数百里,不以为累,能隐形入微,无复色欲,唯真相知,年岁积劫,虽不事学,而能行善,福报所毕〃。道教的〃三界〃及其解释,明显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但是界内诸天的名称则与佛教不同。另在《三界品》中释〃无色界〃时,又称三界之上,有〃常融、玉隆、梵度、贾奕四天〃,⑤即〃四梵天〃,与二十八天合为三十二天。《无上秘要》称《三界品》所引出自《洞玄度人经》。
现存《度人经》有二种,一种为六十一卷的繁本,另一种为宋代陈景元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元代陈致虚《度人上品妙经注解》的简本。以繁简两种版本作比较,六十一卷繁本的第一卷和简本的本文大致相同,可知,六十一卷本的大部分是后代道士敷衍增添而成。据简本所述,三十二天按东南西北四方配置,每方八天,并有天帝名号。例如:东方八天之一,太黄皇曾天,帝郁监玉明;南方八天之一,赤明和阳天,帝理禁上真,等等。三十二天和三十二天帝君,仍按方向横向配置。同佛教〃三界〃按垂直配置的方法不同。北齐严东在注《度人经》简本时称〃三十二天,位在四方。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罗其上〃,此三天指黄天、苍天和青天,因此〃凡有三十五天,各有分野〃,基本上仍是按方向配置。但是严东在注〃色界〃和〃无色界〃时,又使用了垂直配置的方法。⑥隋唐和宋代间,《度人经》曾经是道士讽诵各经之首,并且一度成为道士考试的主要经典,加上佛教三界说的普遍流行,垂直配置的天界说逐渐代替了横向配置。唐代道士成玄英注称〃三十五分者,三十五天分界也。三界有二十八天〃,上为四种民天,〃最上三天曰玉清、上清、太清天是也〃。⑦唐代李少微又注称〃三界之上犹有四梵、三清,然后至于大罗〃。⑧这大致上就是三十六天垂直配置的完成过程。唐代初年唐高宗曾召见道士潘师正,问及天尊名号。据《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载,潘师正答称:〃道有三清、三界。
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色界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复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潘师正还称〃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开始入灵山洞府,然后逐步〃进道〃,登上诸天,最后登上大罗天,〃与道同真,常湛极乐〃。⑨
注:
①《楚辞补注》第167、73、86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②④⑤⑥⑦⑧《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20页,第4册570、650页,第10册9页,第4册492页,493页,500页,上海古籍书店,1989年
③《太平经合校》第222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⑨《道藏》第24册、78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老君想尔戒
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其戒文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条共九条,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云笈七箓》卷三十八称,想尔戒是〃道舍尊卑同科〃的,〃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①老君想尔戒是五斗米道《老子想尔注》戒律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坐朝存思第十》称,行存思者要〃存《想尔注》〃,其所标出的却是老君想尔戒的三行九条。②由于想尔戒的条文过简,不便操作践行,因此,又在想尔戒的基础上,衍生出老君二十七戒。戒文亦分三品。上品戒文是:戒勿喜,邪喜与怒同;戒勿费用精气;戒勿伤王气;
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为伪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为试动;戒勿杀言杀。中品戒文是:戒勿学邪文;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求名誉;戒勿为耳目口所误,戒常当处谦之;戒勿轻躁,戒举事当详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下品戒文是:戒勿以贫贱强求富贵;戒勿为诸恶;戒勿多忌讳;戒勿祷祀鬼神;戒勿强梁;戒勿自是;戒勿与人争曲直,得诤先避之;戒勿称圣名大;戒勿乐兵。③二十七戒是想尔戒的具体化和世俗化。《太上老君经律》称,行二十七戒〃备者,神仙。持十八戒,倍寿。九戒者,增年不横夭〃。④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北天师道等道派都制订了一些戒条,将修道与持戒紧密地融为一体,称持戒是修道的首要条件。唐代道士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列举的戒目有十六种,称〃凡人初入法门,先受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想尔二十七戒〃是〃太上高玄法师所受〃之戒。⑤明清时期,道教戒律思想臻于完备。永乐(1403~1424)初,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一卷,列述〃道教源流〃、〃道门经箓〃、〃坐圜守静〃、〃斋法行持〃、〃道法传绪〃、〃住持领袖〃、〃云水参访〃、〃立观度人〃、〃金谷田粮〃、〃宫观修葺〃十条,一般认为是明代道教的整顿纲领。
《道门十规》篇首即指出:〃吾道自近代以来,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领衰裘委〃,或原有道规道戒,已不敷约束道士之用。身为正一教主的张宇初企图在道教诸派特别是正一道中推广初期全真道的真功实行以及教制和教风,以惩治教团腐败和力纠戒律松弛之弊。张宇初认为,〃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次以参究为务。〃其《道门十规》规戒道士〃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恪守修真十戒、白祖师冯尊师堂规等文,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典〃;
〃然后择山水明秀,形全气固之地,创立庵舍,把茅盖头,聊蔽风雨,风餐露宿,水迹云踪〃,〃不得妄贪过取,亦不得假设夸诞之辞,惊世骇俗,务吊虚名,其补破遮寒,乞食化衣,真功苦行,槁木死灰,乃磨砺身心分内之事〃。这种参学、苦行之风,承自全真道祖王重阳之《立教十五论》,并为初期全真道士所身体力行。至若〃谦和〃、〃卑下〃、〃柔弱〃、〃纯一〃、〃柔逊〃,则一本《道德经》宗旨,不违〃想尔戒〃规束。
在张宇初看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⑥但他订立的规戒并未得到后世正一道道士的重视。自他之后,正一道也就不再有人撰述阐发规戒之事了。
注:
①②《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271页,3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④⑤⑥《道藏》第18册218页,218页,第32册193、184~185页,146~15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